東南網12月17日廈門訊(本網記者 陳薪宇)美麗的海岸線,一直是廈門作為濱海城市重要的名片之一。一直以來,廈門致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尤其在海洋生態修復工程上的一系列工作下足功夫,成效顯著。17日,“綠色發展八閩行”采訪團一行走訪了廈門觀音山沙灘、五緣灣片區、火燒嶼等地,實地了解廈門海洋生態修復成果及經驗。
打造美麗海岸線
沙灘修復經驗將走出國門
位于觀音山的沙灘一直吸引著眾多游客,你能想象在2007年前這里的沙灘卻是淤泥遍布的臟亂景象嗎?一組沙灘修復前后的對比照片吸引了記者們的目光,也講述了一段美麗沙灘風景背后的故事。
據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周魯閩介紹,原來觀音山這的沙灘并不平整,夾雜淤泥,被海岸侵蝕嚴重。它的改變從2007年開始,當時觀音山沙灘成為廈門東海岸首個開啟修復的沙灘。從香山至長尾礁,全長1.5公里的沙灘經歷了灘面清理、填沙、排水管涵延伸及攔沙堤的建設等一系列改造。一年后,觀音山沙灘華麗轉身,成為廈門市最知名的沙灘文體賽事活動區,風景優美的濱海浴場和休閑旅游度假區吸引了無數海內外游客。原本低洼如今寬敞平整的沙灘成為市民、游客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根據觀音山的修復經驗,2012年,面積30萬平方米的會展中心岸段也如期進入了修復階段,除了改造工程,還規劃新建了沙生植物區,并首次配套建設沙灘海洋文化廣場景觀,將綠色環保帶給更多的市民和游客。
周魯閩告訴記者,沙灘是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其修復不僅僅是簡單的還原,“一段被完美修復的沙灘,不僅至少要做到技術上‘留得住、不泥化、不揚沙’,還必須實現視覺和功能上的雙重提升,修復后的沙灘對周邊的海洋生態環境也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截至目前,廈門市已建成超過100萬平方米的人造沙灘。
除了沙灘修復和維護,為了保護沿海生態線,廈門的海域清淤整治工程也在持續進行中。目前,海滄灣海域、高集、集杏海堤開口附近海域及同安灣人造沙灘前沿海域清淤正有序進行,已完成海域清淤超1.5億方。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沙灘修復與保護有序科學進行,廈門還以立法來規范沙灘岸線資源保護工作,出臺《廈門市海洋環境保護若干規定》,明確禁止任何改變環島路濱海沙灘岸線等的開發活動;以規劃來指導沙灘修復工作,在全省率先編制海岸線保護規劃,重點保護廈門沙質等公眾親海岸線,增加沙灘等軟質岸線比重,將整個廈門海域的沙灘岸線全部劃分為特殊保護岸線、重點保護岸線,為沙灘岸線的保護與利用提供規劃依據;制定沙灘修復分區規劃,將沙灘修復劃分為沙灘重建區、沙灘景觀區、沙灘養護區及沙灘修復區等四種不同類型的區域。
近年來,廈門一系列沙灘修復工程取得明顯效果,有效地維護了岸線系統的多樣性,促進沙灘保護力度,提升近岸海域使用功能,有力助推廈門濱海旅游發展,為濱海地區發展創造良好條件,成為美麗廈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廈門可以說是全國首個開展沙灘修復的城市”,周魯閩說,廈門沙灘修復的成功實踐,已被成功推廣至全國河北、廣東、海南等沿海多地應用,為全國沙灘修復保護和沙灘的可持續開發利用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的經驗,“目前廈門模式也已走出國門,將被推廣到泰國芭提雅、斯里蘭卡等國家。”
?? 實施海域重點灣區生態修復
五緣灣成廈門“新客廳”
曾經被認為不適合居住的五緣灣片區,如今已是宜居宜業的廈門“新客廳”。據悉,根據廈門海域灣中有灣的特點,廈門率先提出的灣區綜合整治理念,海陸統籌,擁灣發展,先后開展了五緣灣等一系列灣區綜合整治工程。
據介紹,五緣灣原分布著大片的淤泥灘,海岸侵蝕嚴重。2002年市政府啟動了五緣灣綜合整治工程,規劃范圍12.57平方公里,約占廈門島1/11的面積,規劃人口約10萬人。保護五緣灣自然海灣、良好生態與田園風光等優質的自然環境基礎,再現五緣灣濃郁的閩南海洋文化,成為五緣灣建設的重要主題。
通過清淤加深、打開海堤、退墾還海,恢復了海灣原有的面貌,直接與同安灣海域相通,清淤整治面積3.8平方公里,擴大了海灣面積約1.3平方公里,灣內海水的半交換周期為一天,灣內的水質得到有效改善。同時,建設中將保留具有難得田園風光的89公頃通嶼淡水濕地,為鳥類提供覓食場所,同時保留良好的自然景觀。工程使五緣灣片區保留了2平方公里的海域,增加500多萬方的納潮量,新增3平方公里的建設土地,形成了8公里長的優質濱海岸線,擁有89萬平方米的淡水濕地公園,成為集水景、溫泉、植被、濕地、海灣、沙灘、游艇帆船等多種自然景觀和資源于一體的風景灣區。
“我們希望通過海灣的整治來帶動整個灣區的發展,走一條海陸統籌的發展路子”,改造項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五緣灣的開發非常注重原有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僅有生態保護功能,還有產業功能,把保護與利用、改造與重構有機地結合,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宜居宜業。”
據悉,廈門近年來已先后投入8億元用于對東西海域的綜合整治,整體改善廈門海域的生態環境。此外,實施濱海貪圖生態修復,人工種植恢復紅樹林400多畝,未來計劃恢復種植1000多畝。
保護珍惜海洋物種
無居民海島將打造“串島游”
提起火燒嶼,不少廈門人都很熟悉。曾經是人氣旺盛的旅游景點,現在它是中華白海豚在廈門的“家”。據觀測記錄顯示,廈門海域現有近100頭中華白海豚。2011年,火燒嶼海豚救護繁育基地一、二期及中華白海豚科普館竣工投入試運行。幾年來,這里組織開展了海豚種群狀況、救助、馴養及聲學方面的研究。
而對中華白海豚的呵護只是廈門在珍惜海洋物種保護的一個縮影。廈門堅持海陸一體化的海岸帶綜合管理理念,先后開展海域清淤、物種增殖流放等生態修復建設,改善海洋生態環境,大大提升了珍稀海洋物種的生存環境質量。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廈門陸域綠色森林和沿海藍色海洋“山海相護、林海相通”的生態安全格局逐步形成。其中,廈門海域散布著17個面積超過500平方米的無居民海島。據悉,廈門海域的無居民海島生態修復也正在進行中,廈門未來還將打造“串島游”。
記者了解到,火燒嶼未來將打造成一個集文化、生態、教育、啟智、休憩、娛樂、健身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海島,成為無居民海島“串島游”的理想集散地。相關部門還對島嶼的鯨豚湖水域進行清淤疏浚、人造沙灘、岸坡休整,修復島嶼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激發無居民海島的潛在功能,促進海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