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記者 劉蓉 通訊員 李琪彬黃琳)提起便血,相信大多數人第一個反應會是痔瘡。但是,便血是包括痔瘡在內的多種疾病的主要癥狀之一,嚴重的甚至是腸道惡性腫瘤的信號。不過,王女士沒想到的是,她的便血是因為黑色素瘤引發的,因為這個黑色素瘤竟然長在離肛門僅2厘米的肛管里。
便血伴有塊狀物脫出 黑色素瘤長在肛管里
48歲的王女士,有痔瘡病史。間斷性便血、同時伴有肛門塊狀物脫出6年。由于脫出的塊狀物顏色較深且個頭較大,到廈門市的幾家大醫院就診時,不少醫生懷疑是血栓性外痔。轉至廈門市中醫院肛腸科主任醫師黃衛平處就診時,經過仔細指診并查看脫出的塊狀物,黃衛平覺得它不像外痔,更像是合并外痔的腫瘤,“脫出的塊狀物有2厘米×1.5厘米,在肛管里離肛門僅2厘米,位置很低,大便時伴隨痔瘡脫出,所以容易判斷為外痔或混合痔。”
近日,黃衛平給王女士進行腫瘤切除后,經過病理化驗,王女士的肛管內脫出的腫塊果然不只是外痔,是平常長在體表的黑色素瘤。幸運的是,這個黑色素瘤目前還處于早中期。這也是中醫院建院以來第一次接診到長在肛管里的黑色素瘤,即便是廈門,目前也未查到文獻資料,國內也極其罕見。
得知自己得的是黑色素瘤,驚奇之余,更多的是緊張,“畢竟是惡性的,這比彩票中獎的幾率還低啊。”她慶幸還好不是晚期,也惋惜自己若能再早一點來治療,就更好了。
位置奇特 預后或比皮膚黑色素瘤差
黑色素瘤的位置這么怪,黃衛平及相關醫生都百思不得其解。對此,他專門請了其他相關醫生,甚至是上海的專科醫生進行遠程會診,給出的意見是,王女士患的是直腸原發性黑色素瘤。等王女士的傷口愈合后,下一步看是否需要擴大根治術,清掃肛管周圍的淋巴組織。
黃衛平說,肛門直腸是繼皮膚和視網膜后惡性黑色素瘤最常見的部位,但肛腸黑色素瘤只占了所有黑色素瘤的不到 3%,同時少于 1% 的肛門直腸惡性腫瘤是惡性黑色素瘤。盡管肛門直腸黏膜存在大量的黑色素細胞,但是只有 20% 的患者有明確的黑色素沉著。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肛門直腸惡性黑色素瘤的很多癥狀,如出血,常常與痔瘡導致的便血癥狀混淆。與此同時,大部分惡性黑色素瘤患者生前是沒有明顯的胃腸道臨床癥狀。
他強調,涉及胃腸道癥狀的黑色素瘤通常來源于已知部位的黑色素瘤轉移,常見的是皮膚和視網膜黑色素瘤。但是,王女士是一個孤立性病變,之前沒有皮膚或視網膜黑色素瘤,之前也沒有病灶切除或腫瘤消退病史,臨床特征結合免疫組化分析,可以明確該患者是 1 例罕見的直腸原發性惡性黑色素瘤。由于腸道黏膜表面有豐富的血管和淋巴供應,因此累及腸道黏膜的黑色素瘤往往更加具有侵略性,而且預后或比皮膚黑色素瘤還差。60% 的患者在確診時黑色素瘤已發生遠處轉移。
【鏈接】
如何鑒別惡性黑色素瘤?
惡性黑色素瘤和普通色素痣應該如何鑒別呢?黃衛平介紹了判斷痣發生惡變的ABCDE法:
A (Asymmetry),非對稱性:黑色素瘤多為不規則,兩邊不對稱。
B (Border),邊緣不規則:黑色素瘤多參差不齊,凹凸不平,邊緣不規則與周圍分界不清。
C (Color),顏色改變:黑色素瘤在普通痣的基礎上摻雜多種顏色,短期內突然加深、變黑、變藍或褪色。
D (Diameter),增大:直徑常超過5毫米。
E (Evolution、elevation/enlargement),演變、隆起或增大:可短期內迅速增大,周圍皮膚出現炎癥反應,如出血、潰瘍、瘙癢、難愈合、疼痛或結痂等表現。周圍出現許多新的小痣,專業術語稱之為“衛星灶”,還可能出現區域淋巴結腫大,這是黑色素瘤的一個重要表現。
掌握以上特征,惡性黑色素瘤便不難鑒別,但對結構不良痣與早期惡性黑色素瘤僅憑肉眼較難區別,對懷疑病灶應及時就診活檢以獲病理確診。
【提醒】
多做皮膚及口腔黏膜的自檢
黑色素瘤的預防,首先要從皮膚及口腔黏膜等的自我檢查做起,多關注自己身上的痣及其變化。要了解自己的胎記、痣和斑點的外觀。檢查包括有無新發痣,原有痣的大小、形狀、顏色、質地有無改變,表面有無破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