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廈門思明區原鷺江劇場拆除后建成的老劇場文化創意公園游玩(12月14日攝)。 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站在現代化的摩天大樓頂上,鷺江街道一帶老街舊厝盡收眼底,逼仄小巷、滄桑騎樓、深深老宅,街邊的沙茶面店顧客三三兩兩。早年搬出老城區的劉素翠老人說,“隔幾天就回去一趟,看到老房子、聽到閩南話就感到親切。”思明區委書記游文昌說,“作為老城區,思明保留著城市的歷史文化記憶,要更加關注歷史傳承與魅力塑造,用城市特色提升辨識度,營造出兼具歷史底蘊和現代氣質的城市文化稟性。廈門擁有閩南文化、華僑文化、海洋文化等獨特人文資源,要替眾多臺胞、僑胞留住他們的鄉愁。” 在城市轉型過程中,廈門精心策劃,科學規劃業態,讓漁民、農民共享城市發展成果,從鄉村風貌整治、文化保護中收益。位于海滄區的院前社,原是一個偏遠的“空殼村”。在當地政府啟發下,村里年輕人搞起了城市菜地項目,一畝菜地年收入達到8萬元。嘗到甜頭的村民自覺美化房前屋后,靠鄉村旅游迅速致富。今年又上馬鳳梨酥“觀光工廠”,3個月銷售額突破百萬元。記者看到,村里古民居保護完好,供奉著“開臺圣王”顏思齊。村民林麗松驕傲地告訴記者,一個“閩臺生態文化村”正在形成,越來越多臺灣顏氏宗親來此謁祖,院前還成了兩岸工筆畫、故事講演活動的交流點。 而離廈門大學不遠的曾厝垵,曾是“臟亂差”的城中村。這里沒走“拆遷另建”的常見路數,而是利用漁村特色資源,引入臺灣文創人才提升改造,打造“最美文藝漁村”。翻開這個百年漁村的宣傳冊,上面寫著,“每座古厝都是一段歷史,每位村民都是曾厝垵鮮活的記憶。”今年國慶期間曾厝垵接待游客51萬人次,家庭旅館達300多家,全村年租金收益1.5億元。臺北人陳清隆開了一家“馬克客棧”,他說,“在這里找到了與臺灣一樣的生活感覺。” “城像城鄉是鄉,但農村要有城市的生活品質,城里人能感受到田園氣息。”王蒙徽說,“目前全市正著力構建覆蓋城鄉、實用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努力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全民共享發展。” |
相關閱讀:
- [ 12-28]泉師美設學院與廈門建研集團泉州市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 [ 12-28]廈門推創業項目吸引創業者 1200人次達成合作意向
- [ 12-28]廈門一民房澆灌水泥樓板坍塌 被埋三人被工友救出
- [ 12-28]廈門市286位基層醫務人員昨日獲頒健康管理師證書
- [ 12-28]“最嚴研考”廈門考區未現作弊 網友稱胡歌是“押題帝”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