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湖里區金安社區,由社區群眾組成的“金安平安護院隊”在幫助小區居民平安出行。 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拍攝 4.城市溫度:人人參與的美好家園 他是一位環衛工人,經常佩戴志愿者紅帽子,每天早上下班后和傍晚在大門口進行交通疏導;她是一名退休法官,哪里有矛盾糾紛,哪里就有她這個“義務滅火員”……走進廈門湖里區金山街道金安社區,記者看到“好人路”上展示著金安居民評選的年度十位社區優秀志愿者及其先進事跡。社區“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氛圍十分濃厚。 從2013年7月開始,廈門在全市開展“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創新社區治理模式,也激發了社會自治活力。“過去入戶,常遇到‘我家沒事你別來’的閉門羹,現在熱情招呼‘進來喝杯茶’”。金安社區黨委書記吳麗敏說。 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單位人”越來越為“社區人”所代替,社區成為城市最基本的治理單元。廈門主政者認為,城市治理必須與時俱進。“‘美麗廈門共同締造’就是以社區為基層治理基礎,通過發動群眾共同治理和統籌各種資源合力治理,形成政府、社會和居民良性互動的治理格局。核心是共同,基礎在社區,群眾為主體”。王蒙徽說。 記者采訪發現,“共同締造”帶來了“管理供給”的改變:從以往主要服務生產的諸如大橋大路的“大投入”,到服務生活的“房前屋后”的“小實惠”,市民群眾更多從身邊小事共享城市發展成果。 今年6月開始,廈門市又將社區管理供給內容從“物質形態”延伸到“精神文化形態”,在全市推行“書院體制”,滿足群眾不斷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金安社區書院,記者看到,主課堂面積有100多平方米,目前設有科普、國學、人口、老人康樂等講堂,已開展了生命急救、兒童早教等課程。吳麗敏說,書院啟動以來,主課堂開課16次,分課堂開課30多次,有3500余人次聽課,打造了“家門口的精神家園”。 管理供給內容變了,供給方式也變了。“既是群眾需要的,也是群眾自愿的”。金安社區有人口2萬多,過去休閑場所少,根據群眾意見,先后建起了親子、養老等不同主題的涼亭步道,一共獲得了一百萬元的“以獎代補”資金。“共同締造”開展以來,全市共實施“以獎代補”項目932個,覆蓋269個社區(村居),項目總投資3.41億元。 與此同時,對需要專業力量的服務政府不再“大包大攬”,服務質量得以提高。思明區把4個街道和4個社區的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委托給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運營。截至今年8月,全市區兩級政府購買社會服務8753萬元。 “以往社區做什么多是上級號令,干部干、群眾看,有時還罵娘。現在必須政府群眾協商,干部、居民一起干,讓市民逐漸成為城市主人。”思明區委書記游文昌說。 從只重結果,到同樣重視過程,不少干部對走群眾路線有了全新認識。鎮海社區黨委書記蘇江圳說,“過去重在‘搞定上面’,完成各項考評,跑項目爭資金;現在重在‘發動下面’,收集服務需求,爭取群眾支持。” 干部工作方法在改變,群眾的參與熱情也在提高。海滄區院前社面貌一新就是得益于“社區達人”陳俊雄,他在外經商后返鄉發動年輕人成立了濟生緣合作社,從城市菜地項目入手,把鄉村旅游開展得紅紅火火。合作社社員林麗松說,“有六七個社員過去被視為‘問題青年’,紋身、泡KTV、酗酒,現在有事業做,人也踏實了,共同締造把人也‘締造’了”。 共同締造大力培育社會組織,彌補了政府部門的“缺位”和“越位”。目前,全市城鄉社區建立了社區發展理事會、鄉賢理事會等社區自治組織966個,同比增長56%。 |
相關閱讀:
- [ 12-28]泉師美設學院與廈門建研集團泉州市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 [ 12-28]廈門推創業項目吸引創業者 1200人次達成合作意向
- [ 12-28]廈門一民房澆灌水泥樓板坍塌 被埋三人被工友救出
- [ 12-28]廈門市286位基層醫務人員昨日獲頒健康管理師證書
- [ 12-28]“最嚴研考”廈門考區未現作弊 網友稱胡歌是“押題帝”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