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與理論工作廈門論壇現場。
觀眾發送給“廈門日報”微信公眾號的問題在微信墻同步滾動顯示。
現場直播。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郭睿 王玉婷 圖/記者張奇輝)理論宣傳不能板著臉,要會講故事會賣萌,講得了硬道理還hold得住(穩得住)“90后”。在昨日舉行的新媒體與理論工作廈門論壇上,清華大學、中國社科院專家,人民日報客戶端、“俠客島”、“政知局”、“澎湃新聞”、新浪微博等新媒體“大咖”先后獻計,讓理論宣傳“接地氣”成為各路“武林高手”的共識。
這場以移動互聯時代理論工作的新媒體策略為主題的論壇,匯集了來自全國的專家學者、媒體界人士,省委宣傳部、省內各地市宣傳部領導、黨報負責人、本市相關部門負責人,媒體、教育、理論界人士共100多名。這樣一場專題研討新媒體與理論工作的論壇,在全省尚屬首次,全國也不多見。可以說,論壇上的很多觀點對于新形勢下的理論工作,具有風向標式的指導意義。
論壇由市委宣傳部主辦、廈門日報社承辦。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戴志望出席并致辭。
理論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
都需要創新
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日新月異的發展,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了6.7億,其中手機網民數量達5.9億,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獲取信息的主渠道之一。在這一背景下,要做好新時期黨的理論工作,就必須充分認識互聯網,帶著互聯網思維去了解新媒體、善用新媒體——這是與會嘉賓的一個基本共識。
可就在這個人人都在看手機的移動互聯時代,理論宣傳要怎么“打入”新陣地?“接地氣”成為多位嘉賓不約而同點出的“秘笈”。在他們看來,要想在移動互聯時代贏得用戶,首先要做到從百姓的視角說話,說百姓聽得懂愛聽的話,要學會換種方式寫文章。只有轉了文風才能打通新媒體與理論工作融合的“任督二脈”。
與會嘉賓肯定了這場論壇的價值,廈門十年前就在廈門網開辟“理論在線”頻道的做法得到認可。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新媒體研究院院長朱繼東表示,此次“理論在線微信平臺”的推出,又是一次新的跨越。
問題上了“墻”
提問環節反響熱烈
“寫時政類文章最重要的是什么?怎樣才能贏得用戶的喜歡?”“請問島叔,您寫的文章有被刪過嗎?”“人民日報客戶端每日活躍粉絲有多少?”……除了主題演講足夠吸睛,昨日論壇現場的互動環節同樣精彩紛呈。
這一個個“砸”向嘉賓的犀利問題可都來自于現場的“微信墻”。有了這面墻,嘉賓演講時,觀眾發送給“廈門日報”微信公眾號的問題就能在墻上同步滾動顯示出來。線上線下即時溝通交流的方式,令與會者紛紛感嘆,“提問環節的內容針對性更強更實用。”
微信墻并非此次論壇唯一的新媒體元素,這可是一場滿眼都是新技術的論壇。工作人員提前創建的論壇交流微信群、H5技術應用的論壇服務指南的推出、現場啟用微信墻互動,得到了與會人員的一致好評。更令人驚喜的是,借由廈門日報微信、微博、App,手機廈門網,“理論在線”PC端、微信公號多個平臺的直播,論壇還吸引到不少有興趣的市民專程趕來現場,也讓沒能光臨的市民不留遺憾。截至記者昨晚發稿時,新浪微博上的“新媒體與理論工作廈門論壇”話題也已達到25.2萬閱讀量。
【精彩觀點】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陳昌鳳:
利用好“強弱關系” 建立正確傳播圈
作為昨日首位登臺的嘉賓,陳昌鳳以“技術驅動下的媒體融合創新”為題做了分享。陳昌鳳首先說明了傳播技術對人類三個層次的影響,接著闡釋傳播界的新趨勢、內容創新與創業、關系對傳播的影響和生產流程再造問題。信手拈來的國內國際案例,以及精辟獨到的觀點充分展示了她深厚的學術功底。青年時期,陳昌鳳就進入滿是前輩的學術圈,先在人大求學、后又到北大創業,如今在清華負責新聞傳播教學,她執掌的中國新聞史學會,更是新聞傳播學界唯一一個國家一級學會。這位學術大家還有個身份是“微博大V”。針對大家關心的微博和微信發展問題,陳昌鳳用“強關系”和“弱關系”來說明見解——“強關系”就是我們的熟人,親朋好友,就像微信,更多傳遞信任感與影響力等資源;而微博則是“弱關系”,更多傳遞信息與知識等資源。因此微博與微信是互補型的,我們要利用好這種強弱關系,建立自己有效正確的傳播圈。雖然演講超時了,但陳昌鳳重復最多的話還是“很可惜今天時間不夠,這個問題無法展開來講。”
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客戶端副主編陳仁澤:
新媒體要三頭并進 聚攏新老用戶群
不同于《人民日報》的老資歷,陳仁澤和他目前供職的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一樣,都算是“編輯部里的年輕人”。可就是年輕的人民日報微信公號今年以來連續保持在資訊類微信公號第一,人民日報客戶端自主下載量也已突破1億。這些閃亮的數字離不開陳仁澤現場分享的兩個關鍵詞:改變與應變。為應對洶涌而來的移動互聯時代,人民日報也是蠻拼的,旗下已創立100多個微博公眾號和140多個微信公眾號,還有大大小的客戶端31個,覆蓋總用戶數超過3億人。
新媒體的陣營快速擴大給人民日報注入新鮮的血液,讓陳仁澤們感到了速度之變、視角之變、內容之變還有表達之變。對此,他們的應對經驗是做優內容,做精產品,更要做多用戶。“人民日報客戶端用戶有三部分,第一部分叫常量,來自老讀者老網友;二是增量,是看到我們制作的好內容后從其他地方轉來的客戶;三是變量,是我們線上線下宣傳活動帶來的用戶。”陳仁澤說,新媒體應該三頭并進,抓住傳統用戶,用新平臺放大聚攏新用戶。應變是個嚴峻的課題,時時刻刻要有危機感,但也要有自信心。
中國社科院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新媒體研究院院長朱繼東:
敢于亮劍善于亮劍 做好意識形態工作
朱繼東曾是央媒知名記者,也是一名學者。主要從事當代意識形態研究、世界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的建設和新聞傳播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從事近20年新聞工作的他上臺后拋出問題,在現如今的時代背景下,還有人愿意聽理論嗎?“答案是肯定的,關鍵在于我們怎么講。”朱繼東認為理論工作者一定要研究歷史,只有史論結合,才可以把問題講清楚。在今天的新媒體工作中,黨員干部一定要有習總書記提出的三個意識:政治意識,政權意識,陣地意識。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劍,善于亮劍。朱繼東犀利的語言風格更像是一個站在輿論尖端的學者,告訴我們在意識形態多元多變的今天,該如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同時還用自我調侃的方式,告訴我們要用良好的心態面對理論宣傳工作中可能遭遇的難題。他特別強調在媒體融合的今天,仍要堅持黨管媒體不動搖,堅持政治家辦報不動搖。在傳播技巧上,他給出的原則是既要保證傳播內容的正確,也要聽得進去群眾的意見,愿意聽群眾的意見。不當“鴕鳥”,不說“正確的廢話”。
人民日報海外版“俠客島”微信公號負責人張遠晴:
塑造人格化傳播形象 讓文章輕快有趣
移動互聯時代建一座島有時只需要一碗面的時間。去年的一天,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工作的張遠晴和小伙伴邊吃面邊憂慮報紙的未來。他們決定給領導寫報告,建議向移動互聯網轉型,這就有了“俠客島”微信公眾號的誕生。一年多來,5人核心小組制作發布了大批頗具影響力的時政選題,從創辦首日只有7位粉絲,“這7個人是我們5個加上其中兩人的老婆。”張遠晴聳聳肩,而如今,已有100萬人關注。“俠客島”是如何在眾聲喧嘩的時代贏得相信,張遠晴說,這與他們涉及的話題、方式以及場合,也就是講什么、怎么講、在哪里講有關。張遠晴在現場以一篇解讀中紀委年終報告的新聞為例,俠客島將中紀委化身為一個“紀偉”的人,講他如何重拳出擊。擬人化的手法,讓文章讀來輕快有趣。張遠晴說,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改變文風,選擇受眾群感興趣的話題切入,用聊天的方式寫文章。塑造人格化的傳播形象這一經驗,在理論工作與新媒體的融合中同樣適用。
北京青年報“政知局”微信公號副主編鄭劭清:
不斷提升創新能力 做時事精準提供者
“政知局”微信公號這樣介紹自己:我們提供離你最近的時政新聞、最通俗易懂的時政新聞解讀、最有趣味有溫度的新聞故事。“政知局”公號主打解析時局報道,之后從一個“局”演變成一個“政知系”。推出了主打時政常識和揭秘報道的“政知道”,以及主打時政人物報道的“政知圈”。“政知”系列已成為時政報道領域的知名品牌。截至9月底,擁有超過40萬微信粉絲,在騰訊、網易、今日頭條等客戶端的訂閱賬號用戶近百萬。政知局如何做局,應該是大家最感興趣的問題。鄭劭清說:“我們不做信息告知者,不做報道搬運工,不做資訊覆蓋者,而是要不斷提升創新能力,訓練創新思維,提供創新平臺;堅持做時事知識、常識的精準提供者;做沉默信息海洋有態度的挖掘者;做社交媒體圈的傳統標準堅持者。”據“政知局”公眾號后臺數據統計,愛看政知局的用戶85%是男性,“可你知道嗎?”鄭劭清笑笑,“男人們愛看的政知局團隊總共十三人,只有三名是男性。”
澎湃新聞產品與互動總監、新聞發言人孫翔:
推動全網內容抓取 推送第一手新聞
一篇《我心澎湃如昨》去年轟動傳媒圈,帶來一個媒體融合的現象級產品——澎湃新聞。它主打行政新聞與思想分析,把自己定位在手機客戶端。“App現在是中國最活躍,用戶量最多的移動類產品。”孫翔說,傳統媒體在轉型當中并不是僅僅只有一種路徑,做時政新聞或者是相關新聞的傳播有多種方法,澎湃希望能夠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角度。原創深度新聞是澎湃的優勢,但澎湃在“速度”上下了不少功夫。“一個是通過技術,推動全網內容的抓取;二是最先采寫,如果把新聞最先寫出來,一定是推送最快的。”孫翔說,媒體人還是很想做第一手新聞,而用戶同樣需要在第一時間看到新聞。做新媒體還要重視與用戶的互動,澎湃就特別開辟“問吧”,邀請新聞當事人或有關專家解答粉絲的問題。孫翔透露澎湃新聞還會再繼續擴張,會選擇推出新的產品和平臺,目前國內還沒有成體系化的新聞視頻供應商,他們想在這方面做一些嘗試。
新浪媒體與政府事業部總監于琪:
挖掘深度本地新聞 戳中用戶的內心
新浪微博誕生至今已有6年,成為中國最大的、不可替代的公共信息平臺,日活躍用戶達一個億,特別是在有重大熱點事件的時候,新浪微博的活躍度驚人。其用戶具有年輕化、白領化特點,政務微博已成為重要的溝通交流平臺。于琪在演講中,首先舉了本月25日習總書記通過軍報微博向解放軍官兵致新年賀詞的例子,說明微博的價值已得到管理層的認可,學習了解如何去用微博。
根據輿情的新變化,微博已經成為突發事件的穩定器、正面內容的聚合器和公益行動的催化劑。談到媒體在微博中的價值,于琪稱,很多人可以利用微博發消息,而媒體可以發新聞。在內容為王的時代,媒體在做微博時,應學會如何戳中用戶的內心,能跟用戶站在一起,第一時間去挖掘深度的、獨家的本地新聞,而不是更多地去轉載其他媒體已經轉載過多次的內容。除此之外,還要有人性,跟用戶做朋友,像給朋友發信息一樣發送內容。
【鏈接】
打造廈門特色理論傳播新樣本
“理論在線”微信公眾號上線
由市委宣傳部主辦,廈門網承辦的“理論在線”微信公眾號也于昨日論壇現場正式上線。它的出現,不僅為我市理論宣傳和學習提供了新的陣地,也為打造廈門特色理論傳播提供了新樣本。
早在10年前,廈門市委宣傳部就在廈門網上開辟了“理論在線”頻道。現在,我們只要動動手指,在微信查找公眾號中輸入“理論在線”,即可搜索到這個新興的公眾號。它的頁面下方有“學習參考”、“理論熱點”、“微互動”三個菜單可以為用戶提供跟蹤理論熱點,闡釋理論難點,提升理論自覺,專注理論學習交流,搭建全新移動端理論工作的傳播平臺。主辦方告訴記者,理論在意識形態方面不能落伍,有了“理論在線”公眾號,理論的學習不僅更時代化、大眾化,更讓“高大上”的理論變得具有親和性和社交性。
據悉,“理論在線”公眾號計劃一周推送五期,內容除了中央重大理論告知外,更偏向于廈門本地理論決策的解讀,讓大家更方便了解最新的理論動態。公眾號中“理論微課堂”的設置為了加強和用戶的互動,推送的內容也多以圖片、視頻這些大家感興趣的形式呈現。用戶可通過微信平臺進行提問,提出的問題均會在一個工作日內給出答復。今后它還將面向公眾征稿,努力打造具有廈門特色的理論傳播新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