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宗祠淪為垃圾點 在旁邊的小區內,記者還找到了當年遺留下的吳氏祠堂。吳氏祠堂在小區的一側,雖然落滿灰塵,不少地方已經破損,但仍然能看出建筑的精致之美。 不似閩南宗祠的紅磚瓦、飛翹檐,吳氏宗祠頗具中西合璧的味道,窗戶頂都是半圓形的,門廊頂部的拱頂也是弧形的。年久失修,宗祠的門框窗框全部脫落,看上去有些荒涼。 宗祠的小院內外,堆滿了垃圾,已經淪為了小區的垃圾點,不時有居民拿著掃把畚斗把垃圾丟在院外。在祠堂內的小院里,記者還發現了晾曬的衣服和自行車。小區保安表示,吳氏宗祠以前是174醫院的病房,自從病房搬走后,宗祠無人管理,居民就用來放垃圾。至于宗祠里住著誰,保安也不愿多說。 銘記歷史 修復將軍祠 因施瑯祠和吳英祠得名 當年的將軍祠輝煌一時,現在還留下多少遺跡?它和吳氏祠堂又有什么關系?昨日,記者采訪了廈門多位文史專家。專家說,當年的將軍祠現在確實只剩下兩只石獅子。 曾經輝煌一時 廈門市民俗學會副會長郭坤聰告訴記者,將軍祠曾輝煌一時,因為有施瑯祠和吳英祠而得名。施瑯進軍平定臺灣,為清政府統一全國立下汗馬功勞,并派駐廈門任第一任福建水師提督。為此,廈門地方官紳在這里為施瑯建了生祠坊,并為施瑯父子立了石坊表。 吳英與施瑯一同平定臺灣,被康熙封為“威略將軍”,相傳是“江南第一巨人”,身高2米多。吳英的祠堂流傳著兩種說法,一是朝廷為表彰吳英功績,特在廈門建祠。二是吳英不忘養母之恩,回廈門在養母生前居住地建了祠堂。從此,民間就把這一帶稱為將軍祠,一直流傳至今。民國時期,福建銀行發行的紙幣,正反面都印著將軍祠堂和石牌坊圖案。 記者了解到,將軍祠一帶曾經還有紀念“威略將軍”吳英的“勛祟山海”坊,還有紀念清初收復臺灣有功的施瑯、施世驃父子的“功高大樹”、“愛永甘棠”坊。 兩座祠堂被燒毀 1853年,施瑯祠堂牌坊被廈門小刀會起義軍以“施瑯背叛鄭成功”為由燒毀。 上個世紀,廈門被日軍占領時,吳姓碼頭工人與愛國民眾抵制日軍海上運輸。日軍心懷不滿,又發現吳英將軍祠貼有抗日標語,就放火燒毀吳英祠。從那以后,將軍祠就沒有了祠堂和牌坊。 如今,吳英祠只剩下兩只被埋了半截的石獅子,吳英祠遺址附近還有一座吳氏祠堂,但也已年久失修、破敗不堪,甚至淪為垃圾點。 承載老廈門人的記憶 老廈門人眼中的將軍祠是什么樣子的?福建省社科聯委員、著名文史專家彭一萬說,老一輩人都了解將軍祠的歷史。上世紀50年代以前,將軍祠較為荒涼。后廈門一中在將軍祠建新校舍,學生眾多,將軍祠也漸漸熱鬧了起來。彭一萬在廈門一中念書時,經常會在將軍祠一帶溜達,看看將軍祠留下的遺跡。 郭坤聰也是地地道道的老廈門,在他還在念書時,將軍祠就是人們慣用的地名。“那時候的將軍祠就是一片小山丘,可通萬壽路、文灶、廈禾路等地方,是交通要塞。” 專家呼吁 施瑯、吳英這兩位英雄人物在廈門歷史上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專家表示,將軍祠的輝煌時刻都被留在照片中,可以根據照片修復將軍祠。 福建省社科聯委員、著名文史專家彭一萬表示,施瑯平定臺灣,將臺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臺灣平定后,海上絲綢之路漸起,外貿通商興盛。彭一萬建議,可以在適當的地點,修復將軍祠的牌坊,既不影響交通,又有紀念意義。 廈門著名文史專家龔潔也表示,修復將軍祠有特別的意義,不僅是紀念這兩位英雄人物,更是銘記這段歷史。 |
相關閱讀:
- [ 11-24]環島路岸線修復工程開工建設 將添一條60米寬的黃金沙灘
- [ 11-06]同安一供水管道半個月前被鉆破 今天收尾完成已送水
- [ 10-26]島內開通公共自行車24小時熱線 下月故障全修復
- [ 09-16]廈門重拳治水開啟生態修復模式 治理初見成效
- [ 08-03]海滄大橋匝道嚴重受損 預計8月底恢復雙向通車
- [ 07-06]部門暫扣車午夜現鬧市狂飆 一路撞斷護欄后側翻
- [ 05-24]56名中學生給芙蓉隧道"洗臉" 修復時不損涂鴉(圖)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