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墻是廈門建城惟一文物 歷史背景 昨日,福建省社科聯委員、著名文史專家彭一萬告訴記者,這段古城墻是廈門城遺址,當初為了防倭寇所建,是證明廈門建城歷史的惟一文物。 彭一萬介紹,廈門古城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七年(1394),共有4個門:東門啟明、西門懷音、南門洽德、北門潢樞,每個城門上都安放了大炮。廈門古城與金門所城、高浦所城以及永寧衛城、鎮海衛城互為掎角,鞏固海防。 清朝施瑯將軍收復臺灣后,在明代古城內成立水師提督衙門。康熙二十四年,將原來的城墻拆除重新擴建,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再次重修。廈門城經過擴建,長約2000米,面積約0.3平方公里。 鴉片戰爭后,英軍攻占廈門城。隨著廈門修筑馬路的需要,曾陸續拆除部分城墻。1994年,為紀念建城600周年,市政府撥款繕殘補缺,修復城墻64米,復建城垛子28個,立碑建亭,鋪造通路。 我們現在看到的古城墻,僅剩下北門一段,長度不過百米。 古城墻的輝煌歷史不僅被記載在歷史和書籍中,也被公眾認同。 在古城墻下,記者找到了兩塊碑。第一塊碑上寫著廈門城遺址,上面寫著“于1961年1月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于1982年3月重新公布”,另一塊上寫著“于2005年5月11日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在一些老廈門人的記憶中,古城墻不如其他歷史遺跡那么出名。70多歲的張先生也是老廈門人。張先生說,他以前就聽過這段城墻,但一直沒有去過。直到最近他孫子進了園南小學,他經常在這周邊活動,前段時間才去看了城墻。 在古城墻上,記者見到了一對游客。游客施先生說,他們不是廈門人,之前看過報紙知道古城墻的歷史,幾次來尋訪都沒有找到。“這段城墻看上去都沒有保護,實在是太可惜了。” 建議建成遺址公園 專家呼吁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2003年8月中旬,古城墻就已引起關注,有關部門當時曾表示,將在這段明古城墻基礎上,建一個城址博物館。 2011年8月,當時的廈門市規劃局制定出一份“廈門明古城墻保護項目策劃書”,并已報送市政府。策劃書提到,將保留參天古榕和摩崖石刻,打通“任督六脈”———北連幸福路,東接中山公園,將目前僅存的70米城墻,擴大成總面積1.8公頃的“遺址公園”……不過,這個策劃書的規劃并未實現。 彭一萬表示,古城墻建立公園是一個非常好的提議,因為古城墻有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淀,建立公園不僅能承載歷史,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地方。 “古城墻是證明廈門建城歷史惟一文物,記錄下了廈門建城的600多年歷史。只是古城墻用的是花崗巖,時間久了不僅顯得陳舊,而且會被風化,希望能通過現代科技,讓古城墻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彭一萬說。 廈門藏家陳亞元:若修復將軍祠 我愿提供幫助 追蹤 “我收藏了明信片和民國紙幣,上面都畫了當年將軍祠的盛景。如果要修復將軍祠,我可以提供明信片供參考。”昨日,廈門藏家陳亞元和晨報取得聯系。 陳亞元表示,他以前收集到了民國時期福建銀行發行的紙幣,上面印著將軍祠堂和石牌坊圖案,而將軍祠明信片是他朋友網上拍賣得來送他的。 看了晨報的報道后,陳亞元感觸很深。他認為,屬于廈門的老東西越來越少了,將軍祠承載了廈門的一段歷史,重修將軍祠能銘記歷史,紀念施瑯和吳英兩位民族英雄。如果需要修復將軍祠,他愿意提供這些舊資料做參考。 此外,還有不少市民打進晨報熱線電話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市民張女士表示,建議在石獅子周邊規劃一小塊范圍做保護地,豎個牌子紀念將軍祠,也可以規劃成街頭的小綠地、小公園。 |
相關閱讀:
- [ 01-05]廈門新增5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近六成在鼓浪嶼
- [ 11-24]"博博會"賞文化遺珍 親近古跡欣賞藝術體驗文化
- [ 01-20]海滄大街繁華落盡盼新生 為華僑尋根必來之地
- [ 12-19]公園內不能跳舞打球 園區回應出于保護文物古跡考慮
- [ 07-21]鼓浪嶼申遺全力沖刺 鼓浪嶼遺產定義將改為"公共地界"
- [ 01-10]集同安460多處文物古跡《同安文物大觀》正式發行
- [ 12-10]葉氏郡馬陵園昨日揭牌 為廈門第二批涉臺文物古跡
- [ 11-01]中山路百年騎樓遭商業侵蝕 變身"廣告墻"損毀嚴重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