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金海域一帶也是鸕鶿的主要覓食地。
廈門晚報訊(文/記者 徐雁寧 圖/劉東華 凌飛鶴)幾年前的這個時節,筼筜湖湖面上熱鬧極了,除了大家熟悉的白鷺,還有冬季準時到來的鸕鶿。當它們同時起飛,空中一片扇動的翅膀,蔚為壯觀。昨天下午,廈門觀鳥會的凌飛鶴來到筼筜湖畔,繞湖一周,只見到幾十只鸕鶿。它們到哪去了呢?
據廈門觀鳥會調查,其實,每年冬季來廈過冬的鸕鶿數量并沒有明顯減少,總量仍在數千只以上。只不過這個冬天鸕鶿會挑地方,更多地從島內遷移到島外,在島內與翔安之間的海域就有大量鸕鶿聚集。
地點:同安灣附近海域
大量鸕鶿聚集,數量與往年差不多
前天,本報記者前往鱷魚嶼采訪時,被海上的一幕景象驚呆了:瓊頭方向的海面上,突然飄來一片“移動的烏云”。
這片“烏云”移動速度極快,陣形變幻不定,仔細一看,原來是黑壓壓一群飛鳥。它們時而低飛盤旋,時而潛水嬉戲。偶爾有船駛過,便呼啦啦驚起一片。曾在筼筜湖拍攝冬候鳥的攝影記者認出,這群黑鳥就是俗稱“魚鷹”的鸕鶿。
凌飛鶴說,島內與同安、翔安之間海域一帶,也是鸕鶿的主要覓食地,每年冬季幾乎每天都有數千只鸕鶿在此聚集。
“從今年的觀測情況看,這里鸕鶿的數量比往年相差不多。”他說,往年鸕鶿主要活動在大嶝、小嶝附近的海灘,如今鸕鶿聚集方向有所轉移。
地點:湖邊水庫、坂頭水庫
人類克制環境依舊,為冬候鳥保留了一個“餐廳”
水庫有開闊的水面,也是鸕鶿喜歡的地方。不過,湖邊水庫因缺乏沙土堆草叢,鸕鶿無處躲藏,數量有減少。
坂頭水庫是鸕鶿的主要覓食地之一,根據廈門觀鳥會的觀測,這里的鸕鶿一般保持在100只左右,今年鸕鶿數量沒有明顯變化。
凌飛鶴說,這得歸功于人類的“克制”。水庫中的湖心島仍保持原狀,沒有人類活動的干擾,環境變化不大。廈門在大力保護水源地的同時,也為鸕鶿等冬候鳥保留了一個“餐廳”。
【鏈接】
鸕鶿:鳥類中的潛水冠軍
鸕鶿屬于大型水鳥,通體黑色,頭頸具紫綠色光澤,兩肩和翅具青銅色光彩,嘴角和喉囊黃綠色,眼后下方白色,繁殖期間臉部有紅色斑,頭頸有白色絲狀羽。常成群棲息于水邊巖石上或水中。
和多數候鳥一樣,鸕鶿主要從西伯利亞來,通常在每年9月陸續飛來廈門,10月和11月達到高潮,來年3月開始往北飛。它們的遷徙是以上萬公里來計算的,飛行速度的快慢根據天氣狀況調整,通常經2至4周時間可飛抵目的地。因長途遷徙消耗巨大,它們會在出發前把自己吃成個“大胖子”。
鸕鶿的主要食物是魚類和甲殼類動物。捕獵時,它們會將腦袋扎在水里追蹤獵物,翅膀已經進化到可以幫助劃水。鸕鶿捕到獵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
鸕鶿捕魚本領高超,快速潛泳在水中用尖端帶鉤的嘴捕捉魚類,自古就被人們馴養用來捕魚。在中國云南、廣西、湖南等地,現在仍有人馴養鸕鶿捕魚。它們最深可潛水19米,時間最長可達70秒,堪稱鳥類中的“潛水冠軍”。遇到大魚時,它們會兩三只合力完成,有的啄頭,有的銜尾,把魚銜到船邊,讓漁民用網捕捉。
來廈過冬的鳥知多少
據廈門觀鳥會介紹,從北方來廈門越冬的候鳥有數十種,許多鳥兒甚至是從西伯利亞等地長途跋涉來到廈門的。
還有一些鳥類會途經廈門去東南亞地區越冬,包括雁、鴨、鷗、鷸類多種候鳥。它們在廈停歇的時間少則兩三天,多則四五天。其中,類似黑臉琵鷺這樣的國際瀕危種群鳥類,全球只有不到3000只,偶爾也能在廈門周邊海域觀測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