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解讀】 文學作品用于考試時,作者不見得是最佳答題者 學生問作者,作者說不會作答,學生就把矛頭對準出題者。李爽說:“這是因為他們不夠專業,沒有搞清楚文學文本、考試文本、教學文本是不一樣的。” 李爽說,一份文學文本有很多點值得挖掘,但作為教學文本,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實際的教學中也存在偏差。一種是完全應試的模式,考試考什么點,上課就只從這些點解讀;有的學校實行導學案,把導學案上的題目做完,課文就算講完了。還有一種是過度解讀文本,特別是魯迅的作品,很多都被過度解讀了。比如,魯迅寫“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題目問“這句話反映了魯迅的什么心情”,這就是過度解讀。 李爽認為,當文學文本用于考試時,作者不見得是最佳答題者。不過,在李爽看來:“如果老師把答題方法告訴這些作家,可能不用半個小時,他們也一樣可以得高分。他們有這樣的語文能力。” 【專家分析】 作品經過刪減用于考試,可能與作者本意不相符 一位不愿具名的教研員說,教材所選用的文章一般都有經過修改,這是為了適應這個階段的學生的閱讀品位,為了把核心價值觀傳遞給學生。考試時選用的作品也要適當刪減,才會符合整份考卷的要求。這樣子就會把一些可以讓學生品讀的東西呈現出來,但也可能跟作者原來的本意不完全相符。 曾經有一道考題,問原作者為什么寫雨?參考答案寫道,寫雨烘托了作者當時的心情。而原作者在接受采訪時說,寫雨只是因為寫作時剛好在下雨。這名教研員認為:“創作談是這樣子,但別人從里面品讀出自己的思緒,那是另一個層面的。” 她說,雖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考試無論誰來命題,答題都要有統一的要點。只不過,所有的答案都是寫“參考要點”或“示例”,而不是“標準答案”。評價過程中主要還是看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 【延伸閱讀】 本報記者作品入選考題 作者稱有些是過度解讀 作品被選作試題,原作者居然也沒全答對!本報記者、青年作家陳滿意也曾遇到類似的情形。 他的作品《留兩個柿子看樹》被選作2012年湖北中考試題。此后,該文章先后被全國20多省市選作閱讀理解試題。他的另一篇作品《別扣錯第一顆紐扣》也被選作高考模擬試題。曾有網友發來參考答案,問他是不是這么想的。“其實,考卷上的有些問題,我寫的時候根本沒想那么多,或者說不是那么想的。”陳滿意說,作品被選作試題后,出題者從不同的角度來解讀,使文章內容更豐富,有的答案說得通,但是也有一些是過度解讀了。 韓寒讀自己的文章 只做對三道選擇題 據媒體公開報道,語言學家王力、作家王蒙都曾表示過,自己做高考語文試題成績并不好,甚至不及格。2011年,福建語文卷引用媒體人林天宏的文章,林天宏做題后稱“被打敗”。因為他對比答案后發現,只能得一半分數,于是便在微博上調侃:“出題老師果然名不虛傳,把作者本人都打敗了,幸好我當年沒落在你手上。” 類似的情況也曾發生在知名作家韓寒身上,他稱自己曾“很細心”地完成了以自己文章《求醫》為材料的中學語文閱讀理解題,結果只做對了三個選擇題,“最最荒謬的是,我居然選擇錯了畫線句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 韓寒由此在《通稿2003》中感嘆:“我真弄不明白,為什么中國的語文喜歡把別人的文章一字一句加以拆解,并強行加上后人的看法,或者說是出題目的人的看法?當學生提出不一樣的觀點時,會有人說:錯,作者不是要表達這個意思。” |
相關閱讀:
- [ 01-12]千件作品唱響“音樂廈門” 十佳歌曲明晚揭曉
- [ 01-10]28歲男青年用剪刀剪出美麗廈門 近百件剪紙作品展出
- [ 01-09]廈門新年書畫慈善行落下帷幕 籌集善款118萬元創新高
- [ 12-15]這樣的美術展在廈是第一個 布展者是海滄的家庭
- [ 12-09]網友航拍攝影作品展現全球壯觀美景
- [ 12-06]30年廈大情畫進油彩中 陳騰光作品展將持續至11日
- [ 12-02]攝影師鏡頭下的騰空狗狗姿態萬千
- [ 11-17]臺老兵作品獲特等獎 兩岸攜手揮毫追思抗戰先烈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