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記者 陳泥 通訊員孔慶任)2015年,廈門政府的“錢袋子”總共花出去多少錢?都是怎么花出去的?且看政府曬出的“賬本”——昨日,市十四屆人大第五次會議書面審查了《關于廈門市2015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16年預算草案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記者從中了解到,2015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首次突破千億元,達1001.7億元,其中,地方級收入606.1億元。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52億元,民生支出占了支出的七成以上,有力保障了教育、醫療、社保、交通等惠民工程。
一年來,廈門財政部門一方面有效落實各項積極財政政策,引導產業轉型升級、有力保障城市建設、促進民生持續改善,另一方面深化財政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產業扶持引導方式、投融資體制與公共服務提供方式,不斷構筑現代財政制度,提升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為集中財力優先保障重大建設項目、重點產業發展項目、重點民生工程項目等支出需要,財政部門不斷加強和規范增收節支管理。
【展望2016】
確保重點領域和民生
根據2016年預算草案,今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安排1081.3億元,增長8%。其中:地方級收入安排645.2億元,增長6.5%;安排支出639.4億元。
在經濟下行壓力背景下,今年財政收入壓力較大,增速趨緩,政府更應精打細算,在做大財政“蛋糕”的同時,調整優化支出結構,才能花更少的錢辦更多的事,確保重點領域和民生支出。那么,錢具體將怎么花?請看2016財政預算新賬本(市本級草案)——
★關鍵詞:城市建設
53.5億元:用于優化城鄉區域格局,加快島外新城建設。推動老城區更新改造。促進島內外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提升城市承載力和輻射力。
34.8億元:推動觀音山、五緣灣、湖邊水庫等島內片區開發,打造金融、商務、旅游會展和消費購物中心。推進美麗鄉村和試點小城鎮建設,完善農村公共服務設施。
27.9億元:加快城際軌道、城際快速路、信息通訊等設施建設和互通,促進區域資源整合協作。
★關鍵詞:產業轉型
51億元:推進重點產業項目建設投產,加快同安、翔安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等園區載體建設,拓展產業發展空間。
38.4億元:重點發展集成電路、LED、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企業技術改造,鼓勵企業實施“機器換人”,大力發展智能制造、軟件信息、海洋經濟、金融租賃等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
26億元:完善政策性擔保體系,通過貸款擔保、風險補償、融資租賃補助等方式,緩解企業融資難。擴充產業引導基金,撬動社會資本投向廈門優勢產業和重點領域。
12.6億元:優化科技資金投入機制,實施17項科技計劃。設立科創“紅包”,對小微企業購買科技服務給予補貼。
★關鍵詞:營商環境
13.2億元:加快電子口岸建設,完善通關一體化平臺,促進港口發展。加快自貿試驗區聯動招商,促進股權投資、融資租賃、冷鏈物流、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做大做強。
12.8億元:深化對臺交流合作,加快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范區、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兩岸貿易中心建設,鼓勵更多臺灣企業來廈發展。
8.8億元:獎勵補助新辟國際航線,著力打造海陸聯動大動脈,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戰略。鼓勵企業境外參展和開拓國際市場,為企業“走出去”提供平臺和服務。
★關鍵詞:民生保障
20.8億元:加快海綿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等項目建設,開展農村家園清潔行動和人居環境綜合整治。
28.4億元:實施新一輪教育基建三年行動計劃,新建一批幼兒園和中小學校,改造提升農村中小學設施設備,促進島內外教育資源均衡布局。
25.6億元:落實基本醫療保障各項制度,實施差別化補助,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加快建設一批公立醫院,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30億元:落實各項公交補助政策,推進智慧交通建設。繼續實施圖書館、博物館免費開放等文化惠民工程,打造區域消費中心,推進平安廈門建設和司法體制改革。
《報告》還指出,今年將嚴格控制政府性樓堂館所建設改造和三公經費、會議費、培訓費等一般性支出;推進公務用車改革,規范公務交通補貼管理,集中財力保障重大項目資金需求。同時,完善預算績效管理制度體系,實施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逐步開展重大支出政策、專項資金和重點民生支出的績效評價,并建立第三方評價管理制度,推動評價結果向社會公開。
【回顧2015】
突出公共公平普惠
2015年,廈門全市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達1001.7億元,比上年增長10.2%,成為省內首個收入超千億的城市。其中,地方級收入606.1億元,增長11.5%,雙雙實現了“十二五”目標。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52億元,增長18.8%。記者注意到,去年,市本級財政支出突出財政的公共性、公平性和普惠性,用在改革的重點領域和民生的熱點問題等“刀刃”上,主要支出項目有——
教育支出25.8億元。實施教育基建項目獎補,新改擴建25所中小學和19所幼兒園,新增2.5萬個學位。落實農村義務教育學生膳食補助,完善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建設國家示范性職業院校,支持公共實訓基地建設。
科學技術支出12億元。新建5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新認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10家。支持企業校企合作、技術創新及改造,新培育創新型(試點)企業101家。培育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和團隊,2300多人入選“海納百川”人才計劃。
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8.6億元。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服務內容,支持各類惠民文藝演出1158場,農村公益電影和社區電影放映7420場。
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7.1億元。保障行政事業單位和企業離退休人員待遇發放,落實退役軍人就業安置和各類補助。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建成366個居家養老服務站、6個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及30個農村幸福院,鼓勵社會力量開辦養老機構,購買老年人意外傷害險惠及全市29.7萬人。支持多渠道多形式就業創業,新增就業逾18萬人。
醫療衛生支出22.3億元。支持復旦中山廈門醫院、第一醫院內科綜合樓、廈大附屬翔安醫院等一批醫療資源啟動建設,新建、改造基層醫療衛生機構3個。實施差別化的財政補助政策,推動分級診療制度建立,支持市屬公立醫院設備購置、醫學中心和重點專科建設。
農林水支出10.4億元。開展島外9條溪流整治,實施新村建設、舊村改造和老區山區改造項目15個,整治提升12個美麗鄉村重點村,改善農村生活環境。鼓勵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新增中國最美休閑鄉村2個,全國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達7家。
交通運輸支出90.5億元。保障軌道交通、翔安機場、海滄隧道接線工程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大公共交通運營補貼,新增優化公交路線75條,新購、更新公交車390輛。建成公共自行車道205公里和435個站點,新建一批停車場、人行天橋,方便市民出行。
【數字】
亮彩十二五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和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報告》也同時曬出了“十二五”的財政“成績單”。
1000億元:去年財政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已連續五年跨過五個百億大關,地方級收入年均增長16%以上,圓滿完成“十二五”財政收入目標。人均財政收入和每平方公里創造財政收入在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中處于前列;稅性收入占比保持在80%以上,高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
300億元:五年間,廈門累計減輕企業負擔超過300億元。發揮財政政策和資金調控優勢,為構建“5+3+10”現代產業體系提供有力支撐;推動一批重大產業項目落地,設立百億元產業引導基金,促進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創新投融資機制,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
七成以上:五年間,廈門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七成以上,公共服務供給模式進一步創新。新建、擴建中小學73所,新增學位7.5萬個,新增病床位3029張,建成保障性住房5.5萬套。在全國率先實現義務教育完全免費,在全省率先實行中職教育免學費,統一城鄉義務教育生均定額標準和城鄉低保標準。
36.6%:過去五年,廈門壓縮“三公”經費等一般性經費支出成效顯著,2015年“三公”經費比2010年下降了3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