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上午,市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舉行大會發言。圖為大會會場。
廈門日報訊(文/午馬 整理 圖/記者姚凡)為發揮政協優勢,建言廈門爭當“五大發展”示范市和建設美麗中國典范城市,1月20日上午,市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14位政協委員進行大會發言,分別就時尚產業、科技創新、清費減負、改善營商環境、自貿試驗區建設、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等方面獻計獻策。本版摘要發表各位委員大會發言內容。
構筑橋隧安全網
確保城市公共安全
●朱獎思(市政協常委、經建委主任)
廈門城市交通極大依賴于橋梁隧道設施,“四橋一隧”的交通安全問題已成為廈門城市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
運用大數據分析及價格杠桿,強化橋隧車輛流量管控。研究確定“四橋一隧”的最大承載量,適時修訂現行的封橋或限行預案。通過價格杠桿限制高峰期外地車輛的通行。加大集裝箱等重型車輛限行“四橋一隧”力度,加快第二東西通道的建設。成立聯席會議制度,加大聯合執法力度。建立健全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形成執法合力,消除橋隧管理盲點。
搭建綜合應急救援平臺,綜合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提高險情預判能力,及時發布事故及災害處理信息;強化定期演練,將保險引入橋隧安全管理,實現全市橋隧參保全覆蓋。
加大改革創新
促進創新型城市建設
●李波(市政協常委、民盟市委副主委)
加強宣傳,著力營造濃厚的創新文化氛圍。政府應加大對創新創業的獎勵與扶持。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加快培育創新型人才。著力完善科技管理與服務的體制機制,建立共享、開放、協調的高效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進程。
加快供給側改革,發展科技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眾創空間、新型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加速器等。進一步健全行業公共技術平臺服務體系。建立市場化運作模式“廈門科技與金融服務大超市”,為中小微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支持。推進制度創新,高效便捷服務以激發創新活力。
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技術集成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推進智能制造和“兩化”融合,帶動產業鏈的優化整合,集中資源加快發展新興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
堅持創新驅動
推動互聯網金融發展
●徐平東(市政協常委、致公黨市委主委)
堅持創新驅動,培育產融發展的“乘數因子”。充分釋放互聯網金融新行業資金供給端活力,培育孵化過程中政府服務要定位準確、簡化高效,協調引導,挖掘中小微企業潛力,具體的園區建設和市場化服務交由民營資本運作。
加大扶持力度,出臺互聯網金融優惠獎勵政策。重點考察企業的成長性,根據對地方財稅貢獻度對互聯網金融企業提供相應獎勵。將互聯網金融納入金融人才評選范圍,高管人員享受相關優惠政策。設立引導基金,鼓勵企業在區域性股權市場、“新三板”市場等掛牌融資。建設園區載體,分區域打造特色產業創新社區,形成互聯網金融產業集聚效應。堅持鼓勵創新,建立多層次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加強市金融辦與中央金融監管部門的溝通協調與聯系,在招商過程中進行“事前”管理,加快籌建廈門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發揮行業自律作用。
清費減負降成本
提升實體經濟競爭力
●柯希平(全國政協委員、市政協常委、市工商聯主席)
制訂方案,著力打造全國企業經營成本最低、服務最優的樣板城市。將清理涉企收費作為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的突破口,切實摸清涉企收費的種類、規模和總體情況。針對不合理項目和存在的問題,研究對策,控制并逐步降低涉企收費在經營成本中的比重。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過高的費用,清理各種不合理的收費項目。對一些企業反映憑借行政權力或者行業特殊地位而產生的不合理項目和服務收費,建議在嚴格核算成本的基礎上,及時降低收費標準,讓利實體經濟。
建立常態化的清費減負機制。廣泛征求企業意見,對相應收費目錄和收費標準,根據實際及時調整取舍。更多采用市場化的方式,破除隱形收費壟斷,通過競爭降低收費標準,提高服務質量。建立涉企收費目錄清單,增強制定涉企收費項目的透明度。
創建歷史文化名城
盡快實施“留住鄉愁”工程
●張詠(市政協常委、民進市委副主委)
“十三五”期間,建議在創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城區文化遺產的同時,加強鄉村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盡快研究制定并啟動實施“留住鄉愁”工程,形成城區、街鎮、鄉村的多級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努力實現市委提出的“打造一批能喚醒鄉愁的美麗鄉村”美好愿景。
全面梳理,摸清家底,建立全市鄉村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根據特色分類制訂保護方案和開發規劃。將鄉村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納入“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填補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空白,塑造一批能喚醒鄉愁的“特色鄉村”。“政府主導、企業主唱、村民參與”,盤活鄉村歷史文化資源。整合資源,成片保護,打造鄉村歷史文化旅游品牌。如汀溪鎮褒美村西坑古厝可開發成“匣缽厝”古民居博物館和“珠光青瓷”展覽體驗館等。
產業政策扶持
促進現代農業種苗業發展
●馬明炬(市政協常委、民革市委副主委)
大力推進種苗業研發與創新,提高種子種苗企業競爭能力。支持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鼓勵企業開展品種審(認)定。支持企業爭創國家級品牌,積極為企業搭建“展示、交易、交流、合作”平臺,支持中小企業兼并重組,搭建種苗業電商平臺,鼓勵企業開創“互聯網+”種苗業營銷模式。
增強種苗業的發展用地保障力度,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設現代種苗業公共實驗室,提供種子基因純度及抗病性等檢測服務;建設農作品種改良中心,特別是廈門本土優勢品種的收集、保護、提純復壯等,開展新品種研究;建設現代種子加工研究中心,打造廈門市高質量種子加工制造和技術示范基地。構建產業鏈一體化服務體系,加強對臺農業種苗業合作交流。建立海峽兩岸種子資源庫和索引目錄;建立臺灣優良種苗引進繁育基地;鼓勵兩岸種子種苗企業加強交流與合作。
豐富時尚消費供給
加快推進時尚產業發展
●張惠蓮(市政協委員、廈門合立道工程設計集團董事長)
多措并舉推進時尚產業發展。編制時尚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晰發展路徑。出臺時尚產業扶持政策,設立產業發展基金。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服務消費升級。吸引優質要素集聚,開展精準招商,完善時尚產業鏈布局。
打造獨具特色的廈門國際時尚周平臺。突出創意設計時尚、慢時尚、高端時尚、國際化時尚和濱海時尚等元素,實現全城多元時尚。注重產業對接,發揮廈門工業設計、建筑設計、室內設計、文創設計、軟件信息設計等聚集優勢,利用茶葉、咖啡、紅酒、影視、婚紗、游艇等消費和進出口量大的有利條件,共同打造時尚展示交流平臺。
推動時尚活動常態化。注重全民時尚意識培養,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時尚企業常態化策劃舉辦各類時尚活動,形成全年時尚、滿城時尚。
改善資源配置
打造廈門港為主樞紐港
●藍萍(市政協常委、民建市委副主委)
推動省里研究制定吸引周邊港口到廈門港中轉集裝箱的優惠政策,給予港口相關通關費用優惠,參照上海港和寧波-舟山港的模式,建立以廈門為主樞紐港,福州、泉州為喂給港的港口功能布局。改善港口資源配置,推進港口碼頭、航道等基礎建設和功能優化。
主動對標新加坡、香港等國際大港,努力降低通關成本,拓展貨源腹地,延伸陸地港,增強港口吸引力,打造國際一流口岸通關環境。加大對內支線的扶持力度,構筑海西港口群內支線網絡。重點扶植遠洋干線為主、遠洋和近洋航線配套的綜合實力較強的船運公司,在廈門港開展國際中轉業務。制定政策,鼓勵班輪公司將廈門港作為區域性中心和集裝箱中轉基地。
獎勵對廈門港吞吐量有突出貢獻的航線,加大用于廈門港的扶持和航線培育。
醫養護一體化
構建養老服務體系
●黃秀惠(市政協常委、第一醫院思明分院專家組組長、主任醫師)
政府要加大養老體系的頂層設計,逐步提高廈門醫養護一體化的服務水平。
一是居家養老。借助互聯網技術,提升養老服務信息化水平。提供特殊支付方式,提供便捷的醫護服務,發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層醫療機構的作用,壯大醫養護服務隊伍,健全養老服務設施和服務功能,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二是社區居家養老。通過政府、社會資本、慈善機構三種舉辦方式,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技能鍛煉、文體活動、陪同就醫,醫療巡診,健康體檢、康復護理、心理咨詢等社區服務,創新社區義工等服務方式。三是機構養老。政府繼續興建一批醫養護型的養老機構,如愛心護理院等老人護理院。支持社會資本采用公建民營的方式或由社會資本興辦托老院或老年公寓;鼓勵興建附設康復醫院的高端養老社區。
打造品牌優勢
做好閩南文化產業開發
●陳育斌(市政協常委、農工黨市委副主委)
廈門作為海峽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和兩岸交流發展的前沿城市,應繼續著力挖掘閩南文化資源,打造閩南文化品牌,發展閩南文化產業。
制定閩南文化產業開發規劃,包括文化旅游項目的制定與開發、重點文化區域的挖掘與開發、歷史風貌建筑的修繕與利用、文化非遺項目的傳承與推廣和文化紀念產品的創作與營銷等多個方面,共同打造閩南文化新態勢、新品牌。推動閩南非遺文化旅游開發。加強閩南文化特色區域、文化非遺項目的旅游開發,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作為閩南文化之旅的拓展和延伸。加強對現有閩南文化旅游項目的指導,注重閩南文化的真實性和內涵挖掘。打造閩南文化新品牌。推廣具有閩南文化特色的產業,將閩南文化與產業轉型升級相結合,實施“走出去”戰略,提高閩南文化的影響力。營造閩南特色的城市氛圍。建設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示范區。
加強科技創新
推動智慧廈門建設
●楊槐(市政協常委、九三學社市委副主委)
促進國企民企差異化協同發展,激發民企創新活力。將資源更多地流向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優化創新創業生態鏈。
盤活基因優勢,充分運用“互聯網+”的新技術新模式,整合跨區域產業要素,形成差異化特色的高科技產業。大力支持多元化的資本運作,促進區域產業要素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立足現實,堅持以集成創新為主線,帶動應用創新。發展“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經濟,鼓勵商業模式創新,推進產業鏈整合優化,實現科技創新與智慧城市建設以及地方特色產業相結合。
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創新發展。將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搶占未來科技和經濟的制高點,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打造海峽西岸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借鑒香港經驗
改善市場營商環境
●王春新(市政協委員、香港中銀集團發展規劃部高級經濟研究員)
對標香港,完整準確地評價營商環境。借鑒香港自由貿易政策,充分利用保稅區和自貿試驗區等特殊政策,把貿易制度創新放在首位,形成具廈門特色的寬松自由貿易環境。
參考香港企業經營的政策,提升企業經營自由度,盡可能減少限制,為開辦企業和日常經營提供更多便利。參考香港資金流動自由的政策,利用好自貿區和海峽金融合作試驗區等政策,方便廈門企業在香港融資及在廈港兩地靈活調動資金。
吸收香港出入境管理經驗,為境外人才來廈經商和旅游提供更多便利,引進更多境外人才到廈門工作。參照香港投資保護的規定,切實保障小股東投資者利益。吸納香港市場監管經驗,打造良好的監管環境。借鑒香港的簡單低稅制,打造一流的稅制環境。
搭建廈臺港澳
青年創新創業平臺
●曾志龍(市政協常委、澤龍集團執行董事)
推動廈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事關廈門未來的經濟增長和戰略定位,是廈門“十三五”規劃制定的“以創新驅動加快產業轉型”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要充分發揮廈門在廈臺港澳地緣、人緣、商緣方面具有的獨特先天優勢、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城市的特殊優勢、自貿試驗區的政策優勢,匯聚社會資源,搭建廈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平臺。
借鑒臺灣和港澳扶持青年創新創業的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針對廈臺港澳青年的不同特點和訴求,制定完整、統一的扶持優惠政策。支持廈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打造廈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平臺,發動企業共同推進廈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匯聚社會資源,支持搭建推動廈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多樣平臺,舉辦包括廈門、金門、澳門的“三門”青年論壇。
發揮自貿區優勢
加快建設文化保稅中心
●陳敏偉(市政協委員、臺盟市委副主委)
發揮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政策優勢,加大文化保稅中心的建設力度。通過關稅、增值稅、消費稅免除、所得稅減免、出口退稅等稅費優惠措施,推動文化貿易的發展,吸引大批國內外優秀文化企業入駐保稅園區,形成文化產業集聚發展的規模效益,拓展文化的產業化鏈條。
明確文化保稅中心定位為綜合性文化產業交易中心、創意文化產品深加工中心。強化與廈門已有的先進數字科技、影像技術、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企業的合作,將文化創意規模化、產業化。建立科學的監管和運營模式,強化市場性理念,建立以文化保稅中心聯合委員會和管理公司為主體的二元管理體制。打造文化保稅中心的金融平臺,建設與國際接軌的藝術品金融交易平臺,建立文化保稅中心信用體系。通過與保險機構的合作,培育文化產業發展的保險體系。
(本版委員排名按大會發言順序)
【名詞】
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示范區
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示范區,是以歷史、文化、血親為紐帶的兩岸文化交流基地,是文化保護區、產業集聚區。在這里,兩岸可共同挖掘、保護、發展閩臺文化,聯手打造文化產業品牌,創建融文化產業研發、推廣、營銷、融資等于一體的產業基地,形成規模化生產。建議將廈門的環東海域或翔安機場片區作為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示范區的建設區域,使之與舊城改造、新城建設和環東海域整治與開發規劃結合起來,建設成為具有兩岸文化交流特色的新型城區。——摘自陳育斌大會發言
文化保稅區
文化保稅區是一種新興的文化經濟載體,上海和北京率先試水。中國的文化保稅區起步于2007年,主要是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2012年3月11日,北京國際文化貿易服務中心在臨近首都機場的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奠基開建,這是國內首個依托空港保稅區建設的“文化保稅區”。基地將國際貿易中針對普通商品的保稅政策及通行做法運用在文化貿易領域,并根據文化產品創意、設計、生產、存儲、銷售特點進行政策資源整合和制度創新,形成適應精神產品生產規律、促進文化對外貿易的專門保稅形態。2012年11月3日,全國首個文化保稅中心北京大山子文化保稅中心揭牌成立。世界知名的文化保稅區如法國藝術中心、新加坡藝術儲藏中心、英國的倫敦西區等。——據新華網、百度百科、互動百科
【鏈接】
廈門時尚產業之最
廈門已經成為服裝企業總部和創意設計工作室集聚區,咖啡館密度全國第一,紅酒和啤酒進口量占全國四分之一強,健身器材的生產和出口連續9年位居亞太地區第一,高端太陽鏡制造和出口占亞太地區六成,游艇制造出口占全國三分之一強……同時,也是全國最重要的茶葉貿易、消費中心和影視、婚紗熱門拍攝地,旅游人氣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摘自張惠蓮大會發言
國內外三種養老模式
○杭州模式:
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構建醫養護一體化服務體系。該項目獲老百姓點贊。
○芬蘭北卡模式:
發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作用,注重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獲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肯定。
○美國“凱撒模式”:
在養老社區旁建康復醫院,為社區居民及周邊社區提供“預防-治療-康復-長期照護服務”。——摘自黃秀惠大會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