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
——2016年1月19日在廈門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廈門市人民政府市長 裴金佳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5年和“十二五”工作回顧
2015年,我們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對福建、廈門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實施美麗廈門戰略規劃,深化改革開放,突出創新驅動,加快產業轉型、城市轉型、社會轉型,較好完成全年各項任務。多數經濟指標增幅逐月回升,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466億元,增長7.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96.5億元,增長20.6%;財政總收入1001.7億元,增長10.2%,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606.1億元,增長11.5%,這些指標增幅均位居全省前列。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高于同期經濟增速;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7%;萬元生產總值耗電、耗水分別下降4.5%和3.6%,年度節能減排任務全面完成。
一年來主要工作和成效:
(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經濟發展質量效益不斷提高
產業轉型步伐加快。出臺促進工業穩增長11條、加快智能制造發展10條、大眾創業萬眾創新35條、扶持小微企業8條等措施。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88.99,工業化信息化融合發展指數90.49,居全國前列。聯芯、天馬微電子二期、三安集成電路、電氣硝子等一批龍頭項目進展順利,建成全國最大LED外延芯片制造基地。實施中國制造2025行動計劃,啟動24個機器換工項目,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近70%。軟件信息業務收入增長23%,生物與新醫藥產業鏈產值增長17.8%,海洋產業增加值增長10.8%,文化產業增長20%,網絡零售額增長60%。接待境內外游客6035.8萬人次,增長13%;旅游總收入832.3億元,增長15.2%。國際投資論壇等四項展會獲亞洲杰出展會獎。海港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分別增長2.5%和7.1%,增幅居沿海主要港口前列。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為8876億元和7567億元,增長16%和13.9%。在國家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城市復評中名列第一。高標準農田、現代設施農業、菜籃子基地建設加快,41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產值362億元,銷售收入349億元。
產業平臺建設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啟動建設46平方公里的同安、翔安兩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8平方公里的丙洲、美峰兩個現代服務業基地,規劃建設環東海域東部新城、翔安南部新城、馬鑾灣新城,強化產業項目準入遴選。軟件園三期、清華紫光集成電路產業園、生物醫藥港等產業功能區進展順利,島內老工業廠房改造提升加快。軟件園二期創新社區建設初見成效,實現產值483億元,增長20.1%。火炬高新區“一區多園”建設加快,規上工業產值占全市41.4%。省內協作經濟區有序推進。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成為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獲中央財政9億元專項支持,構建29個雙創集聚片區和92個眾創空間。獲國家科技計劃立項420個。新建5個市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新認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10家。實行“研究院+企業+地方”三方共建,設立軍民融合協同創新研究院等產學研平臺。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0家,規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315.9億元,占規上工業產值65.9%。全市各類專利授權1.1萬件,每萬人擁有有效發明專利14.13件。落實“互聯網+”行動計劃,獲批國家信息消費示范城市。加快各類人才培育引進,2300多人入選“海納百川”人才計劃。
(二)加快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改革開放引向深入
自貿試驗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全面落實李克強總理考察廈門時所作“先行先試、敢闖敢試,顯現特色、活力四射”重要指示,實施52項制度創新,其中全國首創18項。“一照一碼”在全國復制推廣,率先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創新“三互”口岸監管機制,啟用關檢一站式查驗平臺。實施外資“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備案管理”模式,引進企業7584家,注冊資本1102億元。擴大服務業開放,加快金融改革創新,跨境電商、融資租賃、航空維修、文化保稅等新興業態快速發展。成立國際商事仲裁院、國際商事調解中心、兩岸知識產權智庫,承接253項省級行政許可事項,法治化服務環境加速形成。
重點領域改革實現新突破。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公布實施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公共服務清單,市級權力事項精簡51.3%。“多規合一”改革成為全國可復制推廣樣板。成立不動產登記局。基本完成事業單位分類。進一步完善商事登記制度,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健全征信體系,商事主體年報公示率93.3%。推行一系列國資國企改革,19家市屬國企資產增長13.8%,利潤增長5.3%。設立產業引導基金和城市發展基金。獲批國家專項建設基金86.5億元,占全省31%。發行90億元地方政府債券,啟動首批10個PPP試點項目。300多個項目納入政府購買服務范圍。獲批內貿流通體制改革試點,城市配送網點覆蓋率超60%。
國際化水平持續提升。合同利用外資41.6億美元,增長45.9%;實際利用外資20.9億美元,增長6.2%。走出去步伐加快,境外投資成倍增長,突破20億美元。進出口總額832.9億美元,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開通廈蓉歐、中亞國際貨運班列,時間比海運縮短一半,開辟了臺灣及東南亞地區貨物經廈門往返歐洲中亞的便捷通道。廈航開通廈門直飛阿姆斯特丹、悉尼洲際航線。實行外國人72小時過境免簽,空港口岸實行全天候通關。獲準實施離境退稅政策。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落戶廈門。郵輪母港出入境艘次和人次均增長2倍。成功舉辦廈洽會、首屆中國-新西蘭市長論壇、國際海洋周、國際時尚周、國際紀錄片大會、中國-東盟郵輪經濟城市合作論壇、第八屆世界福建同鄉懇親大會、第十屆世界同安聯誼大會。
對臺交流融合不斷深化。海滄青創、一品威客、宸鴻科技被授予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設立臺企快車服務中心、兩岸企業搭橋中心,為臺商投資提供一站式服務。廈臺海運快件常態化運作。廈門口岸臺灣食品進口批次占大陸三分之一。新設臺資項目(含轉第三地)增長1.2倍,實際利用臺資增長61.2%。率先開展對臺跨境人民幣貸款,企業提款金額占大陸試點總量85%。跨海峽人民幣代理清算金額累計537.1億元。率先試行卡式臺胞證。廈金“小三通”運送旅客164萬人次,增長16.2%。成功舉辦第七屆海峽論壇,工博會、文博會、兩岸樂活節、民間藝術節等活動影響力增強。
(三)加快推進城鄉建設,承載力和宜居度持續提升
城市建設有序推進。加快重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地鐵、翔安機場、海滄新港區、城市快速路系統加快建設。建筑業總產值1106.9億元,增長25.5%。成為全國唯一海綿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雙試點城市,獲中央財政20多億元專項支持。已建成納入綜合管廊的市政管線210公里。規劃建設35個公共停車場。建成公共自行車道205公里、站點435個。長泰枋洋水庫引水隧道全線貫通,蓮花水庫主壩順利完工。基本完成島內外自來水廠清水互補環狀供水體系。完成37處城市易澇點改造。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廠、西部垃圾焚燒發電廠一期等投入使用。目前國際上輸送容量最大的100萬千瓦柔性直流變項目投入運營。
城市管理更加精細化。推進城市綜合管理試點,完善源頭管控,開展占道經營、違章停車、油煙噪音擾民等12個專項整治,拆除違建913.6萬平方米。新增優化公交線路75條,增投出租車600部。53家運輸企業、879輛渣土車納入管控平臺實時監控。成為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連續三屆入選中國十大智慧城市,統一實名認證服務和預約掛號兩個平臺獲世界互聯網大會表彰。鼓浪嶼整治提升取得成效,53個申遺核心要素加快修繕,歷史文化魅力日益彰顯。
美麗鄉村建設持續深入。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落實支農強農惠農政策,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1.2萬人,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居全省首位。開展造血式扶貧,老區扶建資金由200萬元提高到1000萬元。實施新村建設、舊村改造、老區山區村改造項目15個,建設移民美麗家園11個。農村有線電視入戶率99.9%。探索生態資源保護、產業形態豐富、百姓增收致富良性循環機制,院前社閩臺生態文化村建設取得成效,洪塘村、軍營村獲評中國最美休閑鄉村,14個村莊獲評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范典型村。
城鄉生態環境持續優化。通過國家生態市考核驗收,14個涉農鎮街均獲評國家級生態鎮,93.6%行政村獲評省級生態村。專項整治工業污染,淘汰高排放產業,加大黃標車淘汰力度,加強城市道路、建筑施工、堆場料場揚塵治理,空氣質量優良率99.18%,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二。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推廣許溪、過蕓溪整治經驗,全面開展九條小流域綜合治理。完成環筼筜湖30個和杏林灣52個排污口截污、環島路42處排洪溝截流,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93.4%。編制海洋生態紅線,完成海域清淤1200萬立方米。造林綠化950公頃,新增城市園林綠地414公頃,完成水土保持治理667公頃。
(四)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社會事業繁榮發展。新改擴建中小學項目25個,開建公辦幼兒園19所,分別新增學位2萬個和5000個。獲批全國三個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之一。21所中職學校與185家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實訓平臺。第二醫院三期投入使用,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廈大附屬翔安醫院等啟動建設,弘愛醫院等社會資本辦醫項目進展順利。流動人口計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社會融合示范試點取得成效。國家海峽版權交易中心掛牌成立。國內規劃面積最大的兒童公園一期、二期建成開園。成為全國體育產業聯系點城市。廈門國際馬拉松連續九年獲評國際田聯路跑金牌賽事,促進了群眾性體育運動蓬勃開展。山海協作、對口幫扶工作扎實推進,老齡、殘疾人工作不斷加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得到保障,民族團結宗教和睦,人防海防、檔案方志工作全面進步。
民生改善力度加大。總投資2.4億元的14件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部完成。全年新增就業18萬人。實施新一輪職業技能培訓補貼政策和高校畢業生創業引領計劃。企業最低工資標準調高至每人每月1500元。設立規范化鎮街勞動仲裁派出庭和社區勞資糾紛綜合調解室。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籌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至470元,高出國家標準90元。調整醫療服務價格1108項,全面取消耗材加成,社區診療報銷比例提高至93%以上。在全國率先實現慢性病患者分診20%目標。降低門診和住院醫療費社會統籌醫療基金起付標準,每年可減輕參保人員負擔1.5億元。在北上廣三地24家醫院試點醫保就地一站式結算。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至月人均3118元,居全國前列。建成366個居家養老服務站。完成老舊小區改造19個,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5107套,基本建成7290套。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持續發展,氣象、防震、防災減災工作穩步提升。
共同締造成效顯著。全國社區治理創新工作會議在廈舉行,民政部等在全國推廣共同締造經驗。建成鎮街、村居全覆蓋網格化信息平臺,社區普遍成立社企共建理事會。完成村居換屆選舉。加快“三社聯動”,打造143個典范村(社區),持證社會工作者占全省42%,登記備案社會組織3675個。強化危化品、燃氣、電梯等重點領域安全監管,安全生產各項指標大幅下降,形勢總體平穩向好。深化建設平安廈門,在全國率先實施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地方性法規。建成“陽光信訪”信息平臺,來信來訪批次、人數分別下降34.8%和23.5%。開展打黑除惡、圍點整治等專項行動,八類嚴重暴力刑事立案數下降20%。順利通過全國雙擁模范城創建工作考評。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
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深入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國務院約法三章,強化效能建設、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基本完成各級行政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辦事群眾滿意率99%。清理規范涉企收費,企業減負超120億元。分類管理退稅企業,辦理退稅412.2億元,增長17.2%;網上辦稅占92%。全市“三公”經費支出減少16.9%。全面完成“六五”普法。堅持依法行政,法治政府評估保持全國前列。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法規草案6件,制定規章2件;修改規章17件、廢止13件。在全國率先建立規范性文件網上審查系統,全面落實行政自由裁量權基準制度。主動公開政府信息3.5萬件。政府與法院、檢察院、工會互動機制不斷完善。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市人大代表建議337件、市政協提案497件,辦復率均為100%,滿意率分別為97.9%和95.8%。
各位代表!“十二五”期間,我們牢牢把握中央支持福建加快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扎實推進產業升級、體制創新等十大行動計劃,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明顯進步。一是綜合實力得到新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6%,人均GDP
1.4萬美元。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5000億元,年均增長12.7%。財政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年均增長15%,地方級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7277.7億元。三次產業結構從1.0∶51.1∶47.9調整為0.7∶43.8∶55.5。平板顯示、金融服務、旅游會展3條產業鏈產值分別突破千億。二是城鄉建設邁出新步伐。廈漳跨海大橋、龍廈鐵路、廈深鐵路、廈成高速建成通車,全國首個自動化碼頭正式運營,完成廈漳港口一體化整合。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1%,人均公園綠地11平方米,成為國家森林城市。三是改革開放獲得新突破。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試92項政策,“一區三中心”建設初顯成效。完成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行政審批事項精簡64.6%,名列中國服務型政府十佳城市前茅。實際利用外資92.4億美元,27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廈投資或增資擴產。外貿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百強城市第五位,進出口額占全省49%。四是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全市財政一般預算70%以上投入民生和社會事業。新增城鎮就業75.2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8.7萬人。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完全免費和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率先實現大病醫保城鄉全覆蓋,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和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開展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5.5萬套。五是社會治理再上新臺階。全面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協商共治”社區治理體系,實施“以獎代補”項目932個,覆蓋全市269個社區。成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獲評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市。連續三屆獲評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八連冠”。
各位代表!成績來之不易,這是在市委堅強領導下,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大力支持和有效監督下,全市人民齊心協力、艱苦奮斗的結果。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全體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無黨派人士、離退休老同志和社會各界人士,向中央和省駐廈單位、駐廈部隊、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來廈投資者和勞動者,向關心支持廈門發展的港澳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感謝!
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有: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進出口總額等4項指標未能達到“十二五”預期目標,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龍頭企業不多、帶動力不足,發展后勁和創新能力亟待增強;違章停車、流動攤販等現象仍然存在,部分路段在一些時點存在擁堵,城市綜合管理還需加強;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教育、醫療、養老等需進一步改善,群眾的一些迫切需求尚未得到有效解決,公共安全仍有隱患;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有的部門回避矛盾、推諉扯皮,有些人員消極作為、不敢擔當,個別人員甚至違紀違法。我們要正視這些問題,采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十三五”時期展望
按照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的部署,我市“十三五”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及對福建、廈門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全面落實中央支持福建、廈門進一步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以加快產業、城市和社會轉型為主線,以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著力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爭當“五大發展”示范市,建成美麗中國典范城市,為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廈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明確經濟發展、發展動力、民生福祉、生態文明四大類30項主要目標,提出比全國提前三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人類發展指數(HDI)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戰略任務是:
(一)以創新驅動加快產業轉型。圍繞提升產業競爭力和帶動力,構建“5+3+10”現代產業體系,培育形成半導體和集成電路、軟件信息服務等一批千億產業鏈(群)。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大力實施質量強市戰略,構建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節能減排、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廈門標準體系。整合提升現有產業園區,新建成兩大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兩大現代服務業基地。以國有企業、財稅體制、投融資體制等為重點,整合要素資源,扶持優勢產業。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左右,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力爭突破60%。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達4%,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達70%。
(二)以統籌協調加快城市轉型。大力實施大海灣、大山海城市發展戰略,通過“多規合一”和主體功能區規劃,完善一島一帶多中心和山海城相融合的城市空間格局,統籌優化島內中心城區和島外新城建設,加快島內外一體化、廈漳泉同城化,實現一體發展、優勢互補、合作共贏。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城市系統性、協調性和承載力、宜居度。統籌建設大路網、大港口、大物流,建成福廈高鐵、廈深高鐵和4條地鐵,形成城市快速路網;港口貨物吞吐量達3.4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1300萬標箱;空港旅客年吞吐量2900萬人次,翔安機場投入使用;建立大平臺、大數據,初步建成國際知名智慧城市。
(三)以綠色低碳推進可持續發展。大力實施大花園城市發展戰略,嚴守生態控制線,涵養保育山體,綜合治理流域,修復近海生態,鞏固提升水環境和空氣質量。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發展循環經濟。健全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節能減排降碳和生態環境質量等主要指標保持全國領先水平,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有機統一,走出一條生產穩健發展、生活富裕安康、生態優美宜人的文明發展成功之路。
(四)以開放合作提高國際化水平。主動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實施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全面建設自貿試驗區,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體制機制,投資貿易顯著便利化。加快推進“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城市建設,打造與沿線國家互聯互通樞紐、經貿合作樞紐、海洋合作樞紐、人文合作樞紐。進一步拓展對外經貿,加快引進來與走出去,打造更具競爭力的總部基地。申辦和引進一批國際知名、市場運作的高端會展和文體賽事,提升城市國際影響力。
(五)以包容共享加快社會轉型。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居東部發達城市前列,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353萬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254萬人,每千名老人養老床位數40張。建設文化強市,文化產業成為支柱產業。共同締造成為全社會自覺行動,市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保持全國領先。人民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六)以先行先試構建對臺戰略支點。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服務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大局。創新兩岸產業、貿易、金融等合作體制機制,拓展多層次多領域往來合作,廈金融合率先取得突破,成為臺灣民眾赴大陸就業定居首選。對臺進出口貿易額突破100億美元,對臺跨境人民幣業務量突破1000億元,經廈門口岸赴臺旅游人數、臺灣經廈門口岸進出人數保持大陸首位。廈門成為兩岸經貿合作最緊密區域、兩岸文化交流最活躍平臺、兩岸直接往來最便捷通道、兩岸同胞融合最溫馨家園。
三、2016年主要工作
2016年,我們要牢牢把握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大邏輯,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進一步解放思想、銳意改革、大膽創新,弘揚經濟特區先行先試、敢闖敢試精神,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5%,力爭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力爭20%;財政總收入和地方級收入分別增長8%和6.5%;外貿出口增長3%;實際利用外資增長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5%和9%;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完成國家和省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實現上述目標,必須扎實做好以下工作:
(一)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面對深刻的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矛盾,通過供給側改革拓展空間,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靈活性,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
降低企業經營成本。落實好已出臺20條降低企業成本措施,在降低社會保險費、財務成本、物流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再出臺一批新措施,使企業經營成本明顯下降。支持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加大一業一策、一企一策精準幫扶,幫助有市場有前景的企業渡過難關、煥發生機。引導有競爭優勢的龍頭企業通過合資合作、產權流轉、股權置換等方式并購重組。繼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大力推進并聯審批、網上審批,進一步縮短時限、提高效率。深化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營造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
切實擴大有效投資。更加注重選準投資方向、提高投資效益,下大力氣補齊產業平臺、工業技改、基礎設施、生態環保、民生改善等領域短板,切實提高投資有效性和精準性。全面加快地鐵1至4號線、翔安機場、新港區和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完善城市快速路系統。著力解決項目前期滯后和征地拆遷難題,加快一批在建項目進度,新開工一批前期較為成熟項目。進一步拓展融資渠道,擴大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力度,爭取更多上級專項資金支持。
大力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堅持高端引領,聚焦重點產業,主攻核心技術,加快推出一批新項目,培育一批新企業。鼓勵和引導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進行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教育培訓、醫療保健、家政養老、體育健身、休閑娛樂等新業態。加快智慧城市和下一代互聯網示范試點城市建設,發展物聯網產業,培育發展個性化定制、眾包設計、云制造等新模式。集中力量發展集成電路、LED、生物與新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抓緊布局石墨烯、碳化硅等未來產業。
有序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加快內貿流通體制改革,推動流通信息化、標準化、集約化。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加強國資監管。培育壯大民營經濟,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提高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推動“養人”向“養事”轉變。加強資源配置,實施公共產品和服務價格改革,完善市場決定價格機制。全面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
(二)優化產業結構,著力提升產業競爭力
順應經濟從粗放向集約、從簡單分工向復雜分工高級形態演進的趨勢,從深層次推進結構調整,加快培育新的增長點。
抓好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培育生根型高新技術企業,加快聯芯、三安LED二期等在建項目進度,確保電氣硝子、天馬微二期、開發晶等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引導協助宸鴻、友達等龍頭企業配套完善產業集群。加快ABB工業中心、金龍汽車整合提升等項目建設。鼓勵大博穎精等企業機器換工,爭創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基地。加快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設,推進思明龍山、湖里華美等雙創集聚片區發展。完善金融保障體系,發揮產業基金放大效應,鼓勵風投、創投等基金發展。優化創新創業環境,為企業提供早期辦公、商業模式構建、團隊融合、媒體資訊、教育培訓、中介服務等,形成全方位服務雙創生態體系。完善人才市場建設,引進、培養大批人才和研發團隊。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管理和保護能力。深入實施質量強市戰略,推動品牌和標準化建設。
推動現代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促進旅游與會展深度融合,打造國際旅游會展名城,創建國家旅游休閑示范城市。加強海洋研究,發展海洋相關產業。打造中轉型港口,重點發展集裝箱運輸、國際航運服務、保稅物流。培育金融租賃、消費金融等新興業態,推動金融與城市建設、實體經濟協同發展。大力發展軟件信息、工業設計、服務外包、檢驗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吸引優質企業來廈設立區域性、職能型總部。
做優做精現代都市農業。重點抓好高科技種苗業、設施農業、休閑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業,促進一二三產聯動發展。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土地整治。推進農業標準化,完善全過程監管體系,確保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質量安全。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支持龍頭企業發展,提高農業經營集約化、規模化水平。認真做好農業普查工作。
(三)堅持擴大開放,著力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圍繞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對標世界先進,接軌國際規則,以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促進開放型經濟發展。
全面加快自貿試驗區建設。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在全市復制推廣自貿試驗區改革經驗。推動投資管理制度創新,完善負面清單管理,推出一批擴大開放新舉措。深化貿易便利化改革,加快電子口岸建設,拓展單一窗口功能,完善大通關一體化平臺。創新貿易監管制度,全面實施海關特殊監管區貨物分類監管,推廣內銷貨物分段擔保監管。加快服務貿易開放,試點新型免稅購物模式,做大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打造多樣化進口商品展示銷售中心。用好央行關于金融支持自貿試驗區建設30條政策措施,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打造企業注冊、外貿管理、口岸通關、保稅監管等公共信息平臺,提高政府服務管理透明度。
努力提高招商引資水平。強化招商平臺建設,深化項目前期策劃,完善招商聯動機制。組建高水平專業化招商隊伍,大力開展上門招商、以商引商等。圍繞產業發展方向,加大對知名外企、大型央企、重點民企和臺灣百強企業的招商力度,引進填補產業鏈缺失項目和關鍵環節。鼓勵支持有市場、有效益的企業增資擴產。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合作。
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推進與沿線國家和地區互聯互通、經貿合作、人文交流。拓展海空航運服務功能,增辟航線、加密航班,整合海運快件,發展國際中轉集拼業務。充分利用廈蓉歐、中亞班列,建設海陸聯運大動脈,完善集疏運體系,使廈門成為“一帶”“一路”聯結點。加快建設跨境電商、人民幣跨境結算和海外投資貿易服務平臺。建好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建成啟用廈門領事館區。把“9·8”投洽會辦出新成效,保障好G20央行長財長副手會議,辦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論壇、第五屆南洋文化節。
(四)持續推進跨島發展,著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統籌島內外一體化、差異化發展,增強城市生長性,促進城市布局優化、功能提升。
不斷提升島內。圍繞增強承載力、提高宜居度,控制開發強度,降低建設密度,提升環境品質,完善城市功能。推動觀音山、五緣灣等連片發展,完善鷺江道、火車站等周邊配套,打造金融、商務、旅游會展、消費購物中心。加快老舊小區改造和城中村提升,推進湖邊水庫、高林等片區改造,建設一批停車場,完善公共配套。保護風景名勝、風貌建筑、歷史文化街區,挖掘地域文化特質,強化鼓浪嶼保護與管理,爭創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大力拓展島外。全力加快建設同安、翔安兩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丙洲、美峰兩個現代服務業基地,加快開發環東海域東部新城、翔安南部新城、馬鑾灣新城,做好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和學校、醫院、文體等公共設施配套,抓緊引進一批帶動力強的產業項目,聚集人氣商氣。加快海綿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推動海滄隧道、翔安機場快速路、前場鐵路大型貨場、北動車運用所等項目建設,開建蓮花水庫至西山水廠等3個水源連通工程。整治“四邊三節點”,實施舊村改造、老區山區村建設和移民造福工程,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推進小城鎮建設試點,加快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推動區域協作。加快廈漳泉同城化,推動設施互通、產業互補、資源共享。扎實推進廈門龍巖山海協作經濟區、廈門泉州(安溪)經濟合作區建設,推動臨空臨港產業園區規劃和建設,完成長泰枋洋水庫龍津溪樞紐工程和尚吉電站主體工程。深化與閩西南五市和閩粵贛十三市對接合作,做好對口支援新疆、西藏、寧夏、甘肅等地工作。
(五)擴大交流合作,著力促進兩岸深度融合
發揮前沿平臺優勢,用好用足國家賦予的先行先試政策,推動兩岸同胞往來更加便利、交流更加密切、利益更加交融。
增進經貿合作。加強與臺灣集成電路、醫療養生、現代農業等產業對接合作。加快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范區、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和大陸對臺貿易中心建設,組建兩岸知識產權銀行。加快海峽旅游服務中心建設,豐富對臺雙向旅游產品,持續打造海峽旅游品牌。對接高雄港、臺中港,發展壯大海峽郵輪產業。率先啟動廈臺跨境電商監管互認試點。全面實施臺灣輸大陸商品快速驗放。拓展海峽兩岸青創基地內涵,大力引進臺灣人才,鼓勵臺灣青年來廈創業生活。
增進交流交往。創新口岸通關監管,積極爭取人員往來便利化等涉臺審批權限。深化廈金多領域合作。加快五通客運碼頭三期建設,推動劉五店航道(金門段)投用。持續辦好海峽論壇等涉臺活動,擴大對臺交流品牌影響力。加快海峽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等基地建設。建立社區共建常態化機制,拓展兩岸在文化藝術、宗親聯誼、民間社團等方面交流合作。
(六)堅持綠色發展,著力創建美好家園
提升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和先行示范區水平,進一步增強綠色發展競爭力。
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強化環境準入,高標準嚴控污染物排放總量。支持綠色清潔生產,推廣節能產品和技術,鼓勵企業技術裝備更新改造。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建設充電設施,推廣新能源汽車及裝備。加強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實行公交優先,優化自行車專用道,鼓勵綠色出行。提高建筑節能標準,推進公共建筑節能改造。
狠抓環境治理。實施清潔空氣行動計劃,重點整治汽車尾氣、工業廢氣、揚塵污染、餐飲油煙。持續推進九條流域綜合治理,強化畜禽養殖、農業面源、工業生產等污染防治。開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復。推進海域清淤、岸線整治,開展濕地、沙灘生態修復,嚴控陸源污染物入海。治理水土流失,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完善城鄉污水處理設施,加快環筼筜湖、五緣灣等片區排污口綜合治理。推進東部、西部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后坑壓縮中轉站等垃圾處理基地建設,推行垃圾分類,倡導垃圾不落地。
健全生態文明制度。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嚴格生態控制線管理,建立健全污染企業停產治理、淘汰退出機制,完善環境風險評估和生態補償機制。擴大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開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加快企業環境信用評價信息平臺建設。推廣環保網格化監管,嚴肅生態環保責任追究,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
(七)加快發展社會事業,著力推動公共服務公平均衡
從社會關注度高的問題入手,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增加供給、補齊短板,促進公平、普惠、可持續。
加快教育發展。推進重點教育基建項目建設,新增中小學學位2萬個,完善隨遷子女積分入學及小學、幼兒園招生政策。支持民辦義務教育學校開展標準化建設。加強高中多樣化辦學改革試點。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優化專業設置,推進校企合作,擴大訂單式人才培養。鼓勵興辦國際學校。支持高校內涵發展,發揮高校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文化傳播和產業推動作用。營造尊師重教氛圍,加強師德校風建設,完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
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分級診療體系,加快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資本辦醫,不斷滿足多層次醫療需求。擴大“三師共管”慢性病分級診療服務范圍,增加診療病種。加快已批醫院建設,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站點,打造15分鐘健康圈。推進省全科醫生培訓分中心建設,壯大全科醫生和住院醫師隊伍。
完善醫療服務績效第三方考評。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做好傳染性疾病防控和應急救治。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讓市民共享文化成果。大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弘揚嘉庚精神,匯聚僑心僑力。實施國有文藝院團及公益文化場館改革試點。打造藝術精品,辦好文博會、中國國際鋼琴比賽等重大文化活動。加強文化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發展。深化文化惠民、文化下基層,推動文體設施向公眾開放,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
(八)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著力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更多改善低收入群眾生活,更好維護社會大局穩定,讓改革成果惠及全體市民。
積極支持就業創業。做好被征地農民和退養漁民、高校畢業生、城鎮困難人員、轉業退役軍人等群體就業創業服務,推動充分就業。加快技師大師工作室項目建設,加強勞動技能培訓,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全面推廣建筑領域預防勞資糾紛長效機制。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健全勞動監察和爭議處理機制,深入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實行差別化醫保支付政策,優化不同等級醫療機構報銷比例,完善按病種、按服務單元、按項目等多種付費方式。修訂補充工傷保險辦法,完善大病補充醫療保險、臨時救助和醫療救助等制度。全面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提高基本養老金。推廣醫養護結合,推進愛鷺老年養護中心、愛心護理院改擴建等項目,增設居家養老服務站,鼓勵民辦養老機構發展。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8082套,基本建成4538套。推行以公租房為主要方式的新型保障制度,健全準入和退出機制。強化社會保障兜底,城鄉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610元,有效幫扶困難家庭。促進社會福利、慈善和婦女兒童、殘疾人事業健康發展。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城鄉社區網格化管理。推進“三社互動”,推廣“社工+志愿者”服務模式。完善社區社會組織登記備案雙軌制,建立區、街、社區三級社會組織孵化與服務體系。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爭創全國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建設救災物資儲備倉庫,提升防災減災和應急處置能力。抓好食品安全城市創建試點,加強安全監管,打擊假冒偽劣,維護市場秩序。推進交通改善工作,新增優化一批公交線路。持續創建平安廈門,積極構建“互聯網+”群防群治新模式,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強化施工組織,嚴懲惡意阻工,保障重點項目。抓好社會矛盾源頭治理,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持續推進新一輪文明城市創建,打造全國公共文明行為典范城市。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探索完善政策擁軍和國防動員機制,爭創全國雙擁模范城“九連冠”。
各位代表!完成今年目標任務、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要求我們要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面對新常態,我們不能坐著等、站著看,必須加強學習、提高駕馭經濟工作的能力;必須主動作為、積極為基層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全面營造激發發展活力、再創特區輝煌的良好環境。
我們要持續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增強擔當意識、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強化對重大決策、重要部署的執行力度,面對矛盾不退縮,直面問題不畏難,以過硬的作風抓落實、促發展,切實做到勤勉敬業、守土盡責。加強電子政務建設,構建綜合高效的政務服務平臺。堅持陽光用權,深化政務公開,以財政預決算、重大項目建設、社會公益事業等領域為重點,推進行政決策、執行、管理、服務和結果公開,保障廣大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我們要持續加強民主法治建設。進一步強化法治思維,將政府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堅持立改廢釋并舉,制定實施地方性法規法定配套文件。健全綜合執法機制,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啟動“七五”普法。加強新型智庫建設,促進依法決策,認真履行重大行政決策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等法定程序。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議案和政協提案。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的意見建議。
我們要持續建設廉潔政府。鞏固“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國務院約法三章,堅持不懈糾正“四風”。嚴格落實“一崗雙責”,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減少自由裁量權,做到政策公開、透明、可預期。嚴控“三公”經費,建設節約型機關。從土地出讓、工程招投標、規劃管理、財政資金使用等重點領域入手,全面加強財政監督、審計監督和社會公眾監督,嚴厲查處違紀違法案件。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們面臨的任務艱巨繁重,肩負的責任重大光榮。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凝心聚力、扎實工作,更好發揮經濟特區龍頭帶動作用,為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典范城市而努力奮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