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廈門大學在勤業(yè)餐廳教工食堂舉辦留校師生大圍爐。
廈門大學
年夜飯吃出國際味
身著漢服的老外。
廈門日報訊 (文/記者 佘崢 圖/記者姚凡)怎么在廈門大學近150桌的年夜飯人群中脫穎而出,讓人過目不忘?巴西人顧天佑和阿爾巴尼亞人瑪薩拉昨晚使出大招:穿漢服!
當天,廈門大學為春節(jié)沒有回家的師生準備年夜飯,在廈大攻讀世界經濟的博士生顧天佑和瑪薩拉穿著漢服參加,漢服是他們從淘寶買來的。
在四分之一足球場大的勤業(yè)餐廳,他們不斷地引起旁人的注目。瑪薩拉說,這是他們第一次過中國新年,他們還特別做了一番考證:要穿旗袍還是漢服?最終認為,穿漢服應該更符合春節(jié)。
廈大的年夜飯,因為顧天佑們的加入,而呈現傳統(tǒng)、現代、國際的氣質。
每年春節(jié),廈大都為留校的師生操辦年夜飯,但是,現在的人已經搞不清楚這一習俗始于何年——它就這么一年一年傳下來。
今年有1000多名廈大學生沒有回家,有的因為家鄉(xiāng)路途遙遠,有的因為畢業(yè)實習等原因。這一數字比往年更多,校方在思明校區(qū)開了85桌,在翔安校區(qū)開了57桌,在漳州校區(qū)還有2桌。昨天,廈大黨委書記張彥、校長朱崇實也和學生們一起吃年夜飯,這也是傳統(tǒng),不僅校領導,各個院系的領導也必須去“陪吃”。
今年的年夜飯努力在厲行節(jié)約和“讓學生吃好”中尋找平衡,14道菜有蝦、有魚、有蟹、有鴨,而且兼顧南北方習俗。而隨著廈大越來越國際化,年夜飯上的外國人也越來越多。
市社會福利中心
主桌湊齊“一串猴”
本報記者黃曉波(左二)給圍爐福利院老人敬飲料 。
本報訊 (文/記者 黃曉波 圖/記者黃曉珍)昨天中午,市社會福利中心的數百位老人和孩子們提前聚在一起,搞了場熱熱鬧鬧的新春大圍爐。
出發(fā)前,本以為現場多少會摻雜點“回不了家”的落寞,但記者顯然猜錯了——“我們湊齊了‘一串猴’!”72歲的曾瑞彬興奮無比,原來,今年的主桌湊齊了1920、1932、1944、1956這幾名“猴年”出生的老人,更巧的是,負責操辦這場大圍爐的福利中心副主任鄭阿姨和福利中心老人院的院長季阿姨也屬猴,“一串猴”就這么湊成了。
蒸螃蟹上桌了。剛踏入社會的20歲女孩小劉接到了一個越洋視頻電話。視頻電話是小劉之前的舍友許榮虹打來的,四年前,小許被一個美國家庭收養(yǎng),離開了兒童院。“我想大家了!”小許脫口而出,眼淚頓時簌簌往下掉。
與托養(yǎng)老人不同,對于福利中心的孩子們來說,這里是唯一的家。“會想家啊,所以一放寒假,我就回家了。”小潘口中的“家”,指的正是這里。與小劉一樣,小潘從小就生長于此,去年夏天,小潘從技校順利畢業(yè),考入北京社會管理職業(yè)學院。
禾盛社區(qū)
團圓餃
送給保安兄弟
社區(qū)工作者與居民將熱乎乎的餃子送到保安手中。
文/圖 本報記者 郭筱淳
除夕夜,當象征幸福團圓的年夜飯擺上桌時,對于一些人來說,與家人守歲團圓卻始終是一種奢望。禾盛社區(qū)水晶森林保安隊長張志輝已連續(xù)7年沒有回家過年,盡管如此,他卻在此刻感到了家一般的溫暖。
昨天晚上9點,張志輝推開社區(qū)居委會的大門,撲面而來的是餃子香氣四溢。10多位禾盛社區(qū)的社區(qū)工作者與居民們圍在盛滿餃子餡的大盆前,把祝福、溫暖都包進一個個“元寶”餃子里,送給每一位堅守在第一線的保安兄弟們。每逢春節(jié),小區(qū)內50%的居民回老家過年,而這時恰恰是保安最忙碌的時刻,他們需要打起12分精神為居民守護家園。張志輝與20多位保安隊員需要24小時輪值,他們寒風中堅守崗位,一個晚上要在小區(qū)內巡邏10多回。
這是禾盛社區(qū)第四年在大年夜為保安與保潔員送餃子,這項活動的發(fā)起者是今年60歲的張微。“記得2013年的大年夜特別冷,看到保安兄弟們大半夜仍堅守在崗位上,真的很感動。”那一夜她包了200多個餃子送給每一位保安。也就是從那時起,這項愛心行動在禾盛社區(qū)蔓延,每逢大年夜都有不少居民主動來社區(qū)包餃子,為保安送上這份溫暖。“開鍋了,吃餃子咯!”昨晚10點,當第一碗餃子上桌的時候,居民們趕緊打包將餃子送到保安值班崗亭里。戶外寒風瑟瑟,保安們卻因為這碗熱騰騰的“團圓餃”而溫暖如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