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多地傳承的祭祖習俗,用于慶賀添丁,感恩祖先 傳統多用竹筐、稻草或竹扎制,現有人用鋁合金代替 數十個“丁甌”集中放在祖祠展示,十分壯觀。何東方攝 用鋁合金器皿、掛彩燈,“裝甌”有了新形式。 【裝甌制作流程】 廈門晚報訊(記者 顏梅麗)據介紹,同安西塘、呂厝、蓮花、汀溪等地都有裝甌祭祖習俗,傳統制作大多以竹筐盛放米血為底座,以扎緊的稻草或竹為柱,用竹簽、繩子等將食材固定在柱上,并裝飾堆高。為了防止食品在長時間的祭祀過程中變質,需要在食物上再掛大蒜,而且食物要以熟食為主。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種類越來越多。 元宵佳節,同安多個地方都舉行了隆重的“裝甌”祭祖民俗活動。一座座以竹筐為底座,固定滿各類食材的“高塔”十分壯觀。據了解,元宵當年“裝甌”最為集中,在有“裝甌”習俗的村莊,去年添丁的人家,須在今年參與“裝甌”祭祖儀式,喜慶添丁,感恩祖先,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許。2010年,這一習俗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樣食材都有寓意,制甌少則千元多則上萬 據介紹,呂厝村的“裝甌”形式分“丁甌”、“公甌”和“祖甌”三種。“丁甌”由新添男丁的家庭準備,規格最大,只需制作一次。而“公甌”和“祖甌”則是由新添男丁的爺爺和曾祖父準備,規格相對較小,但每年都需制作一次。 呂厝村村民陳女士前年跟去年各添了一名孫子,根據風俗,去年她家就要“裝甌”祭祖,但去年一家人都比較忙,今年才一并“裝甌”,共準備了1個“丁甌”和2個“公甌”。 陳女士家的“丁甌”高達三米多,用平板車才運到祖祠,需要三四個成年人才能搬動。她說,祭祀前三天就開始和親戚忙著制作食材準備“裝甌”。她準備了米血、封肉、鰱魚、鴨子、公雞和五香等。她說,每個食材都有其特定的寓意,如米血有五谷豐登之意。 陳女士說,制作一個“丁甌”普遍要花上萬元,“公甌”和“祖甌”一般要1000多元,但每個家庭的選擇都不同,價格差別也很大。 6年前已被列入市“非遺”,建議用老工藝保護民俗 “‘公甌’比起‘丁甌’規格較小,制作也相對比較簡單。”陳女士說,這次的兩個“公甌”主體是一層層的鋁合金器皿,高約1米。傳統“裝甌”上面的食品,需要穿過竹簽,才能將其固定在中間的稻草柱子上。圓形器皿方便擺放食品,可用一些罐頭、魷魚干、水果、飲品代替熟食。據陳女士介紹,今年的“裝甌”祭祖,祖祠里部分“丁甌”也開始使用鋁合金器皿,有的還亮起了彩燈,猶如圣誕樹。 廈門呂氏宗親會會長呂篤卿說,這一兩年,村里的“裝甌”祭祖開始有村民使用鋁合金代替傳統的模式,雖然在制作上省下了很多功夫,但卻容易讓傳統技藝流失。 2010年,同安“裝甌”祭祖習俗被正式列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呂篤卿建議,傳統的“裝甌”制作工藝要繼續傳承,他說:“每個家庭的經濟能力不同,材料選擇量力而行,重在心意和敬意,大可不必攀比,但是傳統的‘裝甌’工藝建議繼續沿用,才能將傳統民俗記憶代代流傳。” |
相關閱讀:
- [ 02-21]兩岸千余民俗人士齊聚廈門 辦文化節弘揚慈濟文化
- [ 02-12]同安呂厝十萬人送王船 將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 [ 02-09]春節翔安民俗活動歡樂連連 政府竭誠搭臺百姓傾情唱戲
- [ 01-14]廈門"大觀園"殘疾人搶先看 預計今年9月正式開放
- [ 11-04]同安組織婦女群眾積極參與民俗文化藝術節
- [ 10-14]閩王民俗節下周同安開幕 1000余名王氏宗親參加盛會
- [ 10-08]兩岸宋江陣好手聚廈精彩獻藝 民俗文化節國慶期間舉行
- [ 06-20]端午節真的不宜"祝快樂嗎?民俗專家稱更適宜祝"安康"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