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援助地圖 一片拳拳愛心 援助 抑郁癥不過是“心靈感冒”,不少人是這么說的。精力疲乏、逃離社交,甚至有了自殺的計劃。這種“心靈感冒”帶來的痛苦,或許比生理上的痛苦更深刻。那么,抑郁癥究竟離我們有多遠?記者走訪了多位相關專家,探尋抑郁癥的“心靈痛苦”,同時總結社會正在為抑郁癥患者做出的努力,梳理“他山之石”,試圖為“攻玉”提供借鑒。 海西晨報訊(記者 彭怡郡 曾昊然)30歲的小陳(化名)想生孩子,卻總被自己情緒困擾。小陳說,她經常和父母、丈夫吵架,心理總覺得不平衡,狀態很差。最近丈夫想要孩子,但小陳萌生的念頭是,自己可能得了抑郁癥,以現在的狀態生孩子很難。 像小陳這樣,受抑郁癥“壓迫”的人不少。高速的生活節奏,讓現代人感覺“壓力山大”,導致抑郁癥出現。而抑郁癥引發的自殺事件,又讓我們見識到其可怕之處。要知道的是,抑郁癥不僅是簡單的“心靈感冒”,還可能危及生命。 誤解 狀態不佳常被忽視 近些年來,抑郁癥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湖濱中學心理教師劉平超表示,中小學生在不同的年齡段會出現的抑郁癥情況不同。不過一些抑郁癥情況,家長和普通的老師都無法分辨,無法給孩子很好的支持。 劉平超說,小學生患上的是兒童抑郁癥,會出現不愛去學校,不和同學交往的情況。男孩會脾氣暴躁,容易和同學發生爭執,家長覺得孩子不懂事,打罵孩子。女孩則容易無精打采,一直說自己生病了。這種情況下老師大多認為孩子嬌氣內向,而忽視了孩子可能已經患上抑郁癥,沒有及時進行治療。“孩子會陷入惡性循環,一邊是老師的忽視,一邊是抑郁癥孩子和同學間無法融洽相處,感受到孤單,病情日益加重。” 北京尚善公益基金會秘書長伍華表示,所有的精神障礙,包括抑郁癥在內,診治一定要有資質的專科醫生才可以。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人員大多數沒有醫學背景,也沒有精神科背景,無法判斷患者是得了抑郁癥,還是非疾病的心理困擾,患者容易被耽誤治療。 劉平超也表示,初中的學生會出現青春期抑郁癥,典型特質是和家人、老師鬧別扭。“青春期抑郁癥和叛逆的特質相似,在無法明確區分的情況下,絕大多數家長不能及時發現孩子的病癥。” 看法 抑郁癥不只是“心靈感冒” 和小陳一樣,受抑郁癥困擾,影響到日常生活的人不少。有的人把抑郁癥當作是一次“心靈感冒”,認為抑郁癥僅是情緒波動起伏。 但實際上,抑郁癥有著更嚴重的后果。廈門市仙岳醫院心理科病區負責人張錦黎表示,抑郁癥患者會出現生物學改變,如肢體乏力、睡眠不足、食欲下降等情況,更嚴重的會有自殺傾向,甚至將自殺計劃付諸實踐。“需要注意的是,抑郁癥中度的患者更有可能自殺。因為重度患者會出現精力下降、動力不足,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沒有能力實行自殺計劃。反而是經過治療的中度患者,自殺念頭尚未完全打消,經過服藥動力有所恢復,更有可能出現自殺的情況。所以當抑郁癥患者接受治療好轉時,我們更要叮囑家屬時刻注意。”張錦黎說道。 在2010年版的《精神病學》中提到,抑郁癥的自殺風險是19%,也就是說,每5個抑郁癥患者中有1個企圖嘗試自殺計劃。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的報告顯示,中國每年有28.7萬人死于自殺,63%的自殺者有精神障礙,40%患有抑郁癥。除此之外,抑郁癥還有治療周期長、復發率高等特點。其次,抑郁癥不是“富貴病”,經濟基礎一般的人也可能患上。有抑郁傾向的患者需要長時間接受心理咨詢,這部分費用對于經濟條件較差的人來說,可能無法承受。 行動 建抑郁癥援助地圖 為幫助已經患上抑郁癥的患者,社會上不少愛心人士、組織、醫療單位都已行動起來。 去年8月,一份全國抑郁癥援助地圖開始上線公測,這份地圖中收錄了全國數千家醫療機構、心理咨詢機構、社區服務及心理健康小組。市民可以就近找到援助機構的地址等信息。伍華表示,這份地圖是北京尚善基金會發動全國志愿者及第三方機構,通過開放平臺收錄、采集、上傳完成的,為的是形成全國援助網,讓患者能夠自我求助,找尋到專業的治療機構。援助地圖目前在公測階段,仍需完善。同時,北京尚善基金會還做了多種抑郁癥療法研究,針對不同類型的患者開展閱讀、運動、音樂等療法。 如今,抑郁癥受到廣泛關注,廈門專業醫療和心理咨詢機構也行動開了。如廈門市仙岳醫院,除了日常為抑郁癥患者提供貼心的醫療服務,也于近期啟動了招募免費隨訪抑郁癥患者的研究課題,研究抑郁癥治療前后的認知功能和睡眠周期,緩解抑郁癥殘留癥狀對正常生活的影響。張錦黎表示,抑郁癥患者會有精神不足,睡眠不佳的狀況。通過服藥治療后,部分患者癥狀緩解,但仍可能存有殘留癥狀,會繼續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 張錦黎說,在常規診療的基礎上,他們會對參與隨訪的患者進行為期半年的免費隨訪,即收集治療前后患者認知功能和睡眠周期等臨床信息,通過分析相關線索,為抑郁癥患者的康復做出貢獻。 每周,廈門愛恩心理咨詢中心安排心理咨詢師在金安社區值班,市民能免費咨詢相關問題。今年5月,他們還將開展與抑郁癥相關的講座。 借鑒 法國:做健身操減壓 法國一些企業鼓勵員工走出辦公室做“健身操”,通過揮灑汗水,減少壓力,預防抑郁癥。企業醫生會為職員寫一份小結。一些企業還設立休息室,讓職員休息調整。 美國:獨特療法引導情緒 華盛頓大學的戈蘭醫生設計的“認知行為”療法,其中心即是改變患者的負面思維形態,幫助患者樹立起樂觀向上的“思維形態”,把抑郁情緒“擱”在一邊。 英國:寫日記自我排遣 英國的精神病醫師以書本代替藥品,根據患者病情,從書本中開具處方。這些書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幫助患者了解抑郁癥如何影響他們的思想與行為;第二類是讓患者自我排遣,如鼓勵患者寫日記,將每天的生活感受記錄下來。 |
相關閱讀:
- [ 02-29]對自殺的反思不能止于抑郁癥
- [ 02-17]英國專家研究“阿凡達”療法 或可治抑郁癥
- [ 01-22]廈門一女子疑似抑郁癥從工廠6樓跳下 砸中車子生還
- [ 12-31]福建醫科大學女生墜亡 校方稱其曾患抑郁癥休學
- [ 12-14]耶魯開除一患抑郁癥中國留學生 引發千人抗議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