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舊廠房改造成“創意工坊”的海峽兩岸龍山創園。 記者 施辰靜 攝
東南網3月1日訊(福建日報廈門觀察記者 鄧婕)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在中央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精神指導下,面對當前的經濟新常態,廈門怎么干?本報記者深入廈門各區,帶您一同關注供給側改革帶來的、正在發生的產業變革。
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中國經濟工作的重點。
去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側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
具體到廈門市思明區,如何推進這項中心工作?其實,進入“十二五”以來,思明區就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主動對接互聯網+,積極拓展時尚、健康等新興產業,第三產業比重保持在85%以上,實現三產內部結構深度調整優化。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并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形成新的增長點。
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思明區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達1056.1億元,比上年增長7.0%;財政總收入196.2億元,同比增長8.8%。以不到全市5%的土地創造全市30.46%的生產總值和19.59%的財政收入。成績的取得,折射出思明區“動力切換”所帶來的經濟提質增效,但億元數字背后的真正解析價值在于該區是如何勾勒出“供給側改革”重點領域和規模的?
消費升級成發展“新引擎”
“有別于鼓浪嶼的高雅,曾厝垵就是很本地漁村特色,晚上坐在海邊吹吹風,吃吃海鮮,真想再去一次。”
今年春節期間,曾厝垵文創村累計吸引全國各地游客67.1萬人次,與去年春節同期相比,游客量同比增長28.1%;旅游收入突破1.5億元,游客滿意度達98.8%,各類旅游門戶網站的評分也接近滿分。
管中窺豹。思明區是全國強區不假,但土地資源匱乏也是真,在這樣的形勢下,思明區發揮廈門作為海峽西岸中心城市的輻射優勢,大力發展內需主導的第三產業,積極培訓信息、旅游、健康、養老、綠色、文化等消費熱點,使新的消費增長點成為發展“服務型經濟”的突破口,為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提供更持久、更強勁的動力。
而作為“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戰略的先行先試區和典范社區,曾厝垵去年下半年開啟的“再提升”行動,將“文藝力”作為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對五條主街的文化景點、文藝店鋪、文創產品進行盤點和集中推介,積極引進經營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的點之城等高端文藝業態,以此適應未來競爭的需要。
類似的還有很多,包括筼筜雅游、咖啡特色一條街、沙坡尾避風塢等。作為廈門首條以咖啡為主題的特色街——筼筜咖啡特色一條街,其立志于打造廈門的“塞納河畔”,這條已經遠近聞名的特色街已經成為廈門的高端商務休閑區。
筼筜咖啡特色一條街始建于2007年,經過9年的發展,咖啡街上的特色咖啡店由最初的一家發展到如今的幾十家,座位由原先的80個發展到1500個,日接待客流量2000多人次,年消費額逾3000萬元,成為不少“小資人士”商務休閑的首選之地。
隨著第三產業比重的加持,思明區也成為海峽西岸有名的消費購物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建成蓮花香墅餐飲、禾祥路精品購物、中閩百匯商業等特色餐飲、特色商圈,推進名牌、名店戰略,吸引國際一線品牌開設專店、專柜,并通過舉辦具有閩南特色的購物節等多樣化活動,每年吸引超2000萬游客來廈門旅游購物。
轉型升級催生新業態
樣品展示廳內,大大小小的3D打印機“排著隊”工作,用樹脂、塑料、陶瓷等材料打印出精致的模型。廈門斯瑪特企業董事長楊德安拿起一個陶器說:“一個陶瓷工藝品,精致一點的,過去燒制成品起碼要7天甚至更久,但3D打印只需要兩個鐘頭,這也是3D打印的魅力之一。”
3D打印是快速成型技術的一種,近年來因其具有“還原想象”、快速復制印刻等功能,被廣大市民所熟知。但其實,3D打印還有無限可能。楊德安介紹,比如他們已經為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采集了900多件文物數據,這些數據將為歷史學家研究文物和政府決策提供依據。
而在當前全球即將進入工業4.0時代,斯瑪特企業又將業務整合為“智能制造”與“物聯科技”兩個板塊,拓寬藝術、醫療、珠寶、文物等市場的同時,加大3D產品的自主研發,成為傳統加工方式的有效補充。
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難點是產業轉型升級,而要轉型升級,當務之急和長遠之策又是創新驅動。目前,思明區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點發展包括文化創意、軟件開發、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產業。
每周六,位于沙坡尾的藝術西區原創市集都會聚集一批有想法的“手藝人”。他們帶著自己的作品在這里分享創意。今年思明區將圍繞塑造“時尚之區”的目標,加快服裝設計、眼鏡設計等領域的發展。同時加快文創產業平臺建設,配合辦好廈門國際時尚周等活動。
美團網、飛游等涉及銷售、娛樂、醫療等近十個傳統產業的“互聯網+”新興龍頭企業接連在思明區涌現,思明區還擁有愛特、連眾等本土眾創空間,更是吸引百度、阿里、騰訊(BAT)三大網絡巨頭設立創業中心,形成了導師輔導、資源共享、企業服務及投融資對接等完整的創業服務鏈條,掀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熱潮。
為了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思明區修訂了互聯網產業扶持政策,切實降低創客的創業難度;采取動力轉換的方式,推進新興產業升級,發展互聯網金融、在線教育、智慧旅游、數字家庭等“互聯網+”新業態。此外,思明區大力發展創業基金,依托民間創投機構,推出金融產品和服務平臺,滿足中小微企業、草根創業者資金需求。
營造服務市場“軟環境”
柔軟的沙發、沁脾的花香、貼心的借傘區……一走進中信健康管理中心,溫馨的氛圍便撲面而來。這個2011年“9·8”投洽會簽約項目,經過五年的發展,營業額與規模蒸蒸日上。
然而,據中信健康管理中心總裁羅興平介紹,中信健康管理中心剛開始簽約的一年多里,“很大一部分精力都花在了辦理職業醫療機構許可證上”。得知此情況后,思明區生產促進中心主動作為,為企業當起“跑腿人”。羅興平說:“對于企業來說,時間就是生命。在思明區生產促進中心就能夠辦理多項手續,這樣處處為我們著想的政府讓我們很感動!”
這個生產促進中心于2012年12月29日成立,中心整合了原思明區招商服務中心、企業服務中心、信用擔保管理中心、中小企業促進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和中華會計函授學校思明分校等6家單位,實現了“1+1>2”的資源集聚效應,為思明區各類企業、投資者提供咨詢、推介、考察、洽談、簽約等全方位、多角度、一站式的服務,充分解決企業后顧之憂。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本質上講要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為企業提供優質的服務供給。思明區在新常態下,善于用供需“正反手”加強調控引導,形成一個穩定的市場預期,更好地調動各方面積極性。
例如,指導生產促進中心服務企業后,令不少嘗到甜頭的企業自行當起了“招商大使”,“以商引商”的結果是,2015年思明區總部企業累計繳納稅收109.2億元,比上一年增加8.4億元,區域經濟蒸蒸日上。
“栽好梧桐鳳自來”。如果說,一路一景、步移景異的優美環境是思明區吸引企業落戶的理由,那么,良好的人文環境則是讓企業“流連忘返”,扎根思明的一張“王牌”。
有人統計過,在思明區,居民往任一方向,步行十來分鐘即可到達一個公園。2013年7月“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戰略行動開展以來,思明區更是注重房前屋后的綠化提升,城區功能的完善,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在鎮海社區,原來臟亂差的開放居民區成為“幼有人帶,老有人管,難有人幫,整潔優美,充滿溫馨,充滿生活陽光”的“金色夢想”小區;在前埔北社區,中心公園里有了溫暖的照明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