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淡水資源匱乏 大多數居民只得買“船仔水”
當然,往事不得不從缺水說起。廈門島和鼓浪嶼都是海島,四面皆海,而島上河流又非常之少,甚至廈門島上號稱“七池八河十三溪”的少數溪流潭沼,也因水質骯臟而無法飲用。兩個島上的地下水也不“爭氣”,盡管開鑿了許多井,但水質之差讓人搖頭嘆息:鹽分高、硬度高,苦澀得難以入口,有時候連洗衣服都成問題。此外,兩座島上盡管有山,但山泉水少且受季節制約,一旦干旱,山泉便跟著枯竭。所以說,廈門水資源之匱乏,簡直可以形容為:靠天靠地靠不上。 那么,一百年前,廈門居民的生活用水從哪來呢?事實上,很多居民都是靠著“船仔水”來生活的。所謂“船仔水”,即用運水船從漳州石碼鎮運來九龍江水,或從后江埭、水雞腿、牛家村等市郊運來的井水。每天水販會挑著空桶向運水船船主買水,然后按時挑到城區內賣給居民。如果遇到惡劣天氣,運水船不能如時到達,居民甚至無水可用,且價格也是極其昂貴。 比“船仔水”品質高一級的是“花園水”,也即靖山、白鹿洞下一帶花園內的井水。品質最好的水是“石泉水”,石泉從白鹿洞邊山洼的石穴中涌出,水很甘甜,一般專門用來泡茶。不過,對于普通居民來說,也只有“船仔水”能買得起了。 因為沒有活水,怕遇到壞天氣供水不暢,很多居民還會用大缸大甕瓶瓶罐罐來儲存水。加上江水本身沒經過處理不免渾濁,在運輸中也會出現污染的問題,非常妨礙居民健康;特別是春夏之交,各種疾病滋生,嚴重影響居民生活。水的問題已經成為廈門近代化進程中,亟須解決的問題。 華僑、紳商合力籌辦 本土“海歸”擔任總工程師 1917年,為解決鼓浪嶼與廈門的用水問題,廈門富紳黃世金等人聯系了當時還定居在印尼的華僑巨商黃奕住,提出籌辦自來水公司的想法。 19世紀20年代初,剛從國外回到鼓浪嶼的黃奕住準備動手了。巧的是,鼓浪嶼上的富戶林振勛也是一位熱心市政建設的人,而且他的兒子林全成(Homer Ling)剛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成歸來,所學的正是自來水建設工程專業。黃奕住登門拜訪,和林氏父子一拍而和,開辦自來水公司便提上日程。 隨后,黃奕住與其他華僑、紳商開始募股集資,籌辦廈門自來水公司,主要的股東中有林振勛、黃世金、當時廈門商會的會長洪鴻儒、中國銀行廈門分行經理陳實甫以及英商匯豐銀行買辦葉孚光等。其中黃奕住認股最多,為第一大股東。1923年,“商辦廈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1921年公司籌辦初期,在黃奕住和林振勛兩位發起人的支持下,公司“總工程師”的重擔,由林全成這位土生土長的年輕“海歸”挑起。林全成請來美國工程師一起勘查水源,經過幾個月的探測,最終將建造水庫的地點選擇在了現在的上李,并在1924年投入使用,開始向廈門島用戶供水。 1929年,鼓浪嶼工部局以島上居民兩萬、飲水和火警消防急需用水為由,商請廈門自來水公司在鼓浪嶼設立供水公共設施,服務本島居民。1930年,林全成又與俄籍工程師華拉素共同設計,在鼓浪嶼做一水塔,用水船把水從廈門島送到這個水塔,在廈門島與鼓浪嶼分別建設上下水的碼頭,同時在鼓浪嶼海口建低蓄水池兩座,在日光巖山麓及雞冠石建高蓄水池,并在雞冠山建設一棟設備用房和管理人員用房,并建輸水管道。1932年,公司購買了四艘運水船和一艘拖船,每日從廈門島將濾清的水運往已經建好的鼓浪嶼自來水碼頭,用電機將水抽入蓄水池,再通過管道輸水到島上各處。至此,鼓浪嶼也真正開始擁有自來水了。 解放后,通過公私合營,商辦廈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改為國有,后并入現在的廈門水務集團。如今的鼓浪嶼自來水公司舊址(Former Site of Kulangsu Waterworks),正是當年島上蓄水池、水泵房等設施的集群,見證著當年歸國華僑和本土富紳攜手推動廈門市政近代化所做的努力。 |
相關閱讀:
- [ 09-15]廈計劃新、擴建多個供水廠 西山水廠將為同安輸水
- [ 04-28]高殿水廠下月完成擴容并投用 島內用水更有保障了
- [ 03-14]廈門翔安小水廠疑遭人破壞 7000村民斷水5天
- [ 11-30]福建2018年完成水廠和管網改造 小區內部也要改造
- [ 07-10]廈門日用水量連破紀錄 專家:今夏肯定還會被刷新
- [ 02-26]廈門3座水廠擴建 每天供水增30萬噸高峰期不再水荒
- [ 02-26]海滄、翔安水廠改擴建完工 未來島內外“水網”將全部打通
- [ 02-24]廈門三水廠擴容應對用水壓力 兩座已投用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