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化人人都是志愿者 “頭鍋餃子,二鍋面。在我們北方老家,第一鍋餃子都要給家里的老人。”今年大年初一,金安社區的居民陳麗英就端著熱騰騰的餃子,帶上老公和女兒女婿到獨居的蔡阿姨家陪她過年。 這是陳麗英作為志愿者與蔡阿姨結對幫扶的第三個年頭。從2010年入住金安社區開始,陳麗英已經堅持做了6年的社區志愿者。在她看來,志愿服務已經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除了結對幫扶,她還參加了社區的文明督導隊,并且定期到社區圖書館提供志愿服務。 社區志愿者協會會長林雷也是金安社區志愿者的代表之一。從2009年住進社區起,他就成了一名專職義工,社區的大小事,只要小區鄰居們有求,他都力所能及地主動給予別人幫助和關愛;53歲的環衛工鄭金星以前可自稱“刺頭”,后來在社區工作人員及志愿者的引導和感染下,漸漸融入社區,成為社區平安護園志愿服務隊的一員…… 在金山街道金安社區,“志愿者”似乎是全體居民共同的名字,社區2.23萬多名居民中,注冊志愿者就有2453名,大約每10個人當中就有一個注冊志愿者。 2013年7月,金安社區成立了一支由低保戶組成的新陽光志愿者服務隊。金安社區黨總支書記吳麗敏介紹說,在金安社區的1500多戶居民中,低保戶就有100多戶,占了社區的百分之十左右,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也需要讓他們參與到社區的建設和治理中,真正幫助他們從思想上轉變。 作為廈門最大的純社會保障性住房社區,立足社區低收入人群多、社區配套不完善等現狀,金安社區將突破口放到了探索志愿服務上,希望通過志愿者的輻射帶動作用,提升社區服務。2013年,金安社區率先開展志愿服務制度化試點,經過近一年的反復打磨,總結出了注冊登記、志愿者培訓、需求對接、服務記錄等八項制度,并率先提出按照“八步”服務流程規范志愿服務,系統完整地總結出一整套志愿服務制度化體制機制。 在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和“快樂365”志愿服務的基礎上,金安社區還深化志愿服務品牌建設,打造了“金哥安妹斗陣行”志愿服務品牌,倡導社區男女老少都來當志愿者。“金哥安妹斗陣行”行在“結對幫扶我先行、文明督導我先行、平安護園我先行、文化引領我先行、傳遞正氣我先行”等五個方面,設立志愿者體驗日,營造“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良好志愿服務氛圍。 專業化博采眾長顯身手 “吳書記,小孩撞傷老人的問題已經調解好了!賠償金余款提前付清了,老人家屬很滿意。”2月4日,順利完成了一起持續三個多月的調解后,社區志愿者吳秀丹給社區書記吳麗敏發了這樣一條信息。 年近六旬的吳秀丹是居住在金安社區的退休法官,退休后,熱心的吳阿姨主動參加了社區的志愿服務。發揮吳阿姨的特長,社區專門為其開設了“秀丹法官服務點”,為社區提供法律咨詢和調解等服務。 將志愿者中具有專業特長的志愿者從普通志愿者中篩選出來,把專業需求做精做細是金安社區志愿服務“專業化”的一大體現。 熟悉金安社區的人對于黨員志愿者張華娟一定不會陌生。作為連任七年的社區第一居民黨支部書記,張華娟發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積極在各項志愿服務中發光發熱。出生廣播世家的張華娟還是社區的文化宣講員,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加上熱情開朗的個性,張華娟總能把社區里的好人好事,最為生動形象地講述給參觀者。 為了使志愿服務做到“群眾所需、服務所有”,金安社區率先摸索出了志愿服務專業化整套制度流程,并歸納成查、篩、分、建、培、用、評等“七字法”。除了篩選志愿者,發揮他們的特長外,社區還定期邀請專業導師、社工對社區志愿者進行專業化培訓,規范提升志愿服務隊伍。同時,以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為群眾服務“12371”工程為契機,社區還建設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金哥安妹法律驛站”,法律驛站下設“秀丹法官服務點、雷哥維權援助點、社區調解服務點”三個服務點。整合社區退休法官、社區律師等資源,挖掘具有法律、調解等方面特長和經驗的在職黨員志愿者33名,采取輪班及預約的方式,便捷、貼心地為居民提供司法援助、糾紛調處、法律咨詢、法規講座等服務。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