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哥安妹斗陣行”已經成為金安社區一個志愿服務品牌。施辰靜 攝
金安社區“3·5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現場。施辰靜 攝
今年的“3·5”學雷鋒紀念日,廈門市湖里區金山街道金安社區的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現場格外熱鬧。百余名志愿者共同亮相,形式各異的志愿服務活動穿插其間,在這個特殊的節日里,金安社區的志愿者們用志愿服務的方式慶祝著一個屬于他們的節日。
作為廈門最大的純社會保障性住房社區,金安社區設立的時間并不長,近七年的時間里,社區敢闖敢試,在全省率先開展一系列志愿服務試點探索并結出累累碩果。以志愿者為特色,金安社區顯然已成為廈門乃至全國的社區志愿服務“樣本”,在全國宣傳推選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活動中,金安社區作為廈門市唯一一個社區榮獲“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稱號,也讓志愿服務的“金安模式”領跑全國。
深究榮譽背后,金安社區通過開展“快樂365”“金哥安妹斗陣行”等一系列志愿服務品牌活動,挖掘身邊的好人、能人,充分發揮居民群眾的共同參與作用,探索出一條制度化、專業化、精準化的志愿服務“金安模式”。
制度化人人都是志愿者
“頭鍋餃子,二鍋面。在我們北方老家,第一鍋餃子都要給家里的老人。”今年大年初一,金安社區的居民陳麗英就端著熱騰騰的餃子,帶上老公和女兒女婿到獨居的蔡阿姨家陪她過年。
這是陳麗英作為志愿者與蔡阿姨結對幫扶的第三個年頭。從2010年入住金安社區開始,陳麗英已經堅持做了6年的社區志愿者。在她看來,志愿服務已經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除了結對幫扶,她還參加了社區的文明督導隊,并且定期到社區圖書館提供志愿服務。
社區志愿者協會會長林雷也是金安社區志愿者的代表之一。從2009年住進社區起,他就成了一名專職義工,社區的大小事,只要小區鄰居們有求,他都力所能及地主動給予別人幫助和關愛;53歲的環衛工鄭金星以前可自稱“刺頭”,后來在社區工作人員及志愿者的引導和感染下,漸漸融入社區,成為社區平安護園志愿服務隊的一員……
在金山街道金安社區,“志愿者”似乎是全體居民共同的名字,社區2.23萬多名居民中,注冊志愿者就有2453名,大約每10個人當中就有一個注冊志愿者。
2013年7月,金安社區成立了一支由低保戶組成的新陽光志愿者服務隊。金安社區黨總支書記吳麗敏介紹說,在金安社區的1500多戶居民中,低保戶就有100多戶,占了社區的百分之十左右,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也需要讓他們參與到社區的建設和治理中,真正幫助他們從思想上轉變。
作為廈門最大的純社會保障性住房社區,立足社區低收入人群多、社區配套不完善等現狀,金安社區將突破口放到了探索志愿服務上,希望通過志愿者的輻射帶動作用,提升社區服務。2013年,金安社區率先開展志愿服務制度化試點,經過近一年的反復打磨,總結出了注冊登記、志愿者培訓、需求對接、服務記錄等八項制度,并率先提出按照“八步”服務流程規范志愿服務,系統完整地總結出一整套志愿服務制度化體制機制。
在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和“快樂365”志愿服務的基礎上,金安社區還深化志愿服務品牌建設,打造了“金哥安妹斗陣行”志愿服務品牌,倡導社區男女老少都來當志愿者。“金哥安妹斗陣行”行在“結對幫扶我先行、文明督導我先行、平安護園我先行、文化引領我先行、傳遞正氣我先行”等五個方面,設立志愿者體驗日,營造“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良好志愿服務氛圍。
專業化博采眾長顯身手
“吳書記,小孩撞傷老人的問題已經調解好了!賠償金余款提前付清了,老人家屬很滿意。”2月4日,順利完成了一起持續三個多月的調解后,社區志愿者吳秀丹給社區書記吳麗敏發了這樣一條信息。
年近六旬的吳秀丹是居住在金安社區的退休法官,退休后,熱心的吳阿姨主動參加了社區的志愿服務。發揮吳阿姨的特長,社區專門為其開設了“秀丹法官服務點”,為社區提供法律咨詢和調解等服務。
將志愿者中具有專業特長的志愿者從普通志愿者中篩選出來,把專業需求做精做細是金安社區志愿服務“專業化”的一大體現。
熟悉金安社區的人對于黨員志愿者張華娟一定不會陌生。作為連任七年的社區第一居民黨支部書記,張華娟發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積極在各項志愿服務中發光發熱。出生廣播世家的張華娟還是社區的文化宣講員,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加上熱情開朗的個性,張華娟總能把社區里的好人好事,最為生動形象地講述給參觀者。
為了使志愿服務做到“群眾所需、服務所有”,金安社區率先摸索出了志愿服務專業化整套制度流程,并歸納成查、篩、分、建、培、用、評等“七字法”。除了篩選志愿者,發揮他們的特長外,社區還定期邀請專業導師、社工對社區志愿者進行專業化培訓,規范提升志愿服務隊伍。同時,以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為群眾服務“12371”工程為契機,社區還建設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金哥安妹法律驛站”,法律驛站下設“秀丹法官服務點、雷哥維權援助點、社區調解服務點”三個服務點。整合社區退休法官、社區律師等資源,挖掘具有法律、調解等方面特長和經驗的在職黨員志愿者33名,采取輪班及預約的方式,便捷、貼心地為居民提供司法援助、糾紛調處、法律咨詢、法規講座等服務。
精準化貼心服務促和諧
對于社區居民鄭秀珍來說,每個周末帶著孩子一起參加社區的親子教育志愿服務,已經成為母女倆最為開心的互動活動之一了。通過親子教育志愿服務,她們不僅有了更多互相陪伴的時間,而且手工義賣的志愿服務形式也對孩子的教育起到了有益的幫助。
“我們多數的志愿服務都將注意力放在成人身上,其實針對孩子的志愿服務也有很大的需求,并且可能成為凝結更多志愿服務力量的紐帶。”吳麗敏介紹說,針對社區志愿服務“旱的旱死、澇的澇死”現象,社區正積極開展志愿服務精準化建設,使志愿服務“點對面”的服務模式變成“定人”“定點”“定項”的“三定”服務。
求新求變一直是金安社區推動社區志愿服務工作不斷向前的關鍵所在。社區干部堅持走到群眾中去,從居民的需求和呼聲中開拓思路,找準方向。除了親子教育志愿服務外,目前,社區正考慮從服務社區的自閉癥兒童出發,與專業機構對接,培訓社區志愿者,為自閉癥兒童和家庭提供更加有針對性的志愿服務。
“志愿服務形式多了,但什么才是居民最迫切的服務需求,這是值得思考的。”在社區書記吳麗敏看來,“最美志愿服務社區”的榮譽將是金安社區推進志愿服務工作的又一個起點,而如何將志愿服務做深做透,精準化是一條必然之路。為此,金安社區在全面摸查社區志愿服務需求基礎上,把志愿者的專項技能和社區居民的特定需求結合起來,實行“按塊包干”解決具有同種專業技能志愿者“有力無處使”的矛盾;有日常專業志愿服務需求的居民,可與專業志愿者建立“一對一”的“定人”服務,解決志愿者專業技能“空轉”的問題;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居民采用電話預約、網上預約、微信預約等專業志愿服務預約方式,解決了志愿服務“遠在天邊”的問題。
短評>>>
金安模式,關鍵在“獲得感”
走進金山街道金安社區,你會不自覺地被這個年輕社區散發出來的溫度所感染。以“金”字命名,金安傳承了金山街道一貫的作風,扎實、創新、立足民生。在金山街道黨工委書記方文群看來,萬丈高樓平地起,金安模式的成功不是憑空而來的,它的背后是數十名社區工作者和2000多名志愿者真心實意的付出,更是金安社區踐行“增強居民獲得感”的生動體現。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方文群感慨地說,在多年工作實踐中,他們發現,只有立足民生,讓老百姓獲得實實在在的幸福感,社區工作才算是做到位,才能獲得居民的認可。
作為一個社區居民來自五湖四海的純保障性社區,金安要如何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提升社區服務?方文群在一次赴臺考察學習中獲得了靈感,“臺灣義工的模式和它起到的作用讓我印象深刻。”方文群說,結束考察后,他立即與金安社區的兩位主官商議,并最終推動了這種模式在金安社區落地生根。
“社區兩委班子的真情付出也感染了我。”金安社區志愿服務隊的隊長魯惠芳動情地說,她從搬入社區的第一天起,便主動要求參加志愿服務工作,如今,帶著孫女一起參加社區的志愿服務已經成了她晚年生活最充實的一部分。社區居民林小鶼自豪地告訴記者,正是社區濃厚的互助氛圍,讓她堅持了六年志愿服務,并且在志愿服務中得到快樂和成長。
為居民百姓服務、讓鄰里守望互助,正是這樣的內生動力推動著金安社區的和諧發展,也成就了金安“最美志愿服務社區”的燙金名片。 (福建日報廖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