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 十八年前在鼓浪嶼 實現廈門“音樂復興” 1998年9月,一只“樂壇雛燕”脫殼而出,廈門愛樂樂團宣告成立。樂團的創建,離不開一位老人的音樂情懷,他就是廈門愛樂樂團榮譽理事長蔡望懷。 “創辦愛樂樂團,還得從廈門、鼓浪嶼的音樂文化特色說起。”蔡望懷說,曾經的鼓浪嶼擁有幾百架鋼琴,晨晚時分,一片寧靜,唯有悠揚的琴聲和著輕柔的海浪,周末假日還有家庭音樂會。解放后,琴島還哺育出了殷承宗等全國聞名的鋼琴家。廈門、鼓浪嶼有了“音樂之鄉”、“鋼琴之島”的美譽。 然而,上世紀80年代后,鼓浪嶼由于人口文化結構的變化,獨特的音樂文化氛圍逐漸淡薄;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的鋼琴教育卻加速普及,人才競出。如何面對這樣的“歷史演變”?蔡望懷說,正確的選擇就是珍惜廈門所曾經擁有的音樂文化傳統和特色,與時俱進,乘改革開放的東風推動廈門的音樂事業,特別是音樂資源建設事業的發展,努力趕上國內的先進水平,重振廈門的音樂雄風,實現廈門的“音樂復興”。正是抱著這樣的理想與信念,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1998年,廈門愛樂樂團在鼓浪嶼應運而生,新中國的首位女指揮家鄭小瑛受邀擔任樂團的領軍人物。 探索 “民辦公助”創新機制 弘揚琴島“音樂之魂” 廈門愛樂甫一登場,就帶著濃厚的改革氣息。民辦樂團,運行機制比較靈活,揮灑空間相對寬闊,可擺脫一些不合時宜的舊框框、老套套的束縛,改變當時公辦文藝院團吃“大鍋飯”等一些弊端,這是旨在解放藝術生產力的大膽探索和試驗。蔡望懷說,“我們都希望能真正建設一個與經濟特區活力相稱、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令人耳目一新的交響樂團。” 民辦,就是不占國家編制,不吃“皇糧”,一切自力更生,發動社會力量參與。樂團初創,尚無顯著業績,在樂壇位卑名輕,爭取社會捐助并非易事,難免走過一段經費來源不定、幾度瀕危、常需“搶救”的艱辛歷程。直到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獲得市政府及省電力公司每年各300萬元的資助,從此奠定了樂團“民辦公助”的基本格局。 經過這些年的努力,人們看到了創辦愛樂樂團對鼓浪嶼“音樂之魂”的傳承和弘揚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和作用。樂團成立前,許多音樂經典巨作幾乎絕跡于廈門音樂舞臺。樂團成立后,大量音樂精品涌入,開辟了廈門音樂走向燦爛輝煌的新時代。此外,許多青少年利用課余時間師從樂團演奏員,學習弦樂和管樂樂器,多所學校還建立了交響樂隊。 |
相關閱讀:
- [ 03-07]廈總商會青委會成立“向陽花”青少年助夢公益基金
- [ 01-29]廈門愛樂樂團今晚舉行音樂會 匯聚中外經典名曲
- [ 12-16]廈門專業文藝院團第六屆福建藝術節獲佳績
- [ 09-10]31軍戰士為您揭秘大閱兵聯合軍樂團里的10大秘密
- [ 07-07]到同安文化館免費學習南音 報名時間截至本周六
- [ 05-07]兩位頂級大師加盟廈門愛樂樂團 周五奏響鷺島
- [ 03-19]約翰·施特勞斯樂團在廈門招募彩排合奏者
- [ 03-16]新加坡華樂團首次來廈 兩國樂團合作演繹“華夏情”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