搪瓷杯。 舊路牌。 舊鋼琴。 【互動】 廈門日報訊(記者 鄧寧 圖/陳朝遠提供)如果您也熱愛閩南文化,并為傳承閩南文化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歡迎撥打本報熱線,或通過本報官方微信“廈門日報”分享您的故事。 昨日,本報以及“百家村之聲”網絡電臺關于閩南童謠的專題報道,引發了不少人對閩南文化的關注和懷舊之情。陳朝遠便是其中一位。龜糕印、雨漏、舊路牌、印有單位名稱的搪瓷杯……十幾年間,陳朝遠收藏了兩千多件閩南民俗老物件,視若珍寶,不舍得賣。傳揚獨特的閩南文化是他最大的期望。 收藏民俗用品見證城市發展 出生于1971年的陳朝遠來自鼓浪嶼,上世紀90年代,他漂洋過海去新加坡求學。“當離開故土時,才會特別懷念家鄉。一句鄉音、一方舊物都能讓我感懷。”或許是鄉愁使然,遠在異國的陳朝遠格外珍愛來自家鄉的器物。2002年,陳朝遠回廈。那時候的他,驚訝于廈門日新月異的變化,更感慨工業化批量生產代替了曾經簡單的生活用具。陳朝遠萌生了收集民俗物品,保護發掘本土文化的使命感。 陳朝遠收藏了幾十個印有單位名稱的搪瓷杯,在他眼里,這些不起眼的老物件見證了城市發展。“搪瓷杯上印著的橡膠廠、造船廠等大都改制了。”陳朝遠收藏的物件大都來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甚至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多為當地人日常生活用品。“希望呈現原汁原味的閩南民俗。”陳朝遠說。 一輛老自行車牽出一段往事 收藏老物件的過程雖迂回曲折,但更多的是巧合與緣分。去年年初,自行車修理鋪老板給陳朝遠送來了一輛上世紀50年代的自行車。“英國進口的,俗稱老鳳頭。”陳朝遠說,這在那個年代可是風靡一時,老廈門人都知道這是名牌。巧合的是,一位80多歲的老先生無意中看到自行車,竟然認出了是自己的物品。老先生拿出了保留至今的購車發票、自行車證,講述了這輛老舊斑駁自行車的來歷:上世紀50年代,老先生遠在南洋的姐姐寄來一兩黃金,家人換成僑匯券后購買了這輛價值不菲的自行車。老先生年紀漸長后,將這輛陪伴了自己幾十年的自行車放在小區雨棚里,不慎被物業當成廢銅爛鐵清理了。老先生拿出60多年前辦理的自行車證,上面的一串數字跟刻在自行車車把上的數字相吻合。老先生告訴陳朝遠,當時的自行車都要掛牌,辦理自行車證后才能上路行駛。 舉辦公益沙龍傳播本土文化 說起老物件的來源,陳朝遠頗有些感慨。“除了朋友知道我喜歡,會送過來外,大都是要去廢品收購站淘回來。”去年,陳朝遠淘來了一張來自1985年的獎狀。寫有“賴文雅同學獲廈門市第六屆‘鷺島花朵’文藝會演優秀演員獎”字樣。清理干凈后,陳朝遠給這張獎狀加上外框并妥善保管起來。“希望有一天找到主人,原物奉還。” 閑暇時,陳朝遠喜歡不定期組織年輕人舉辦公益性質的文化沙龍。“內容大都為閩南特色民俗講解。”對于陳朝遠而言,發揚光大本土文化是他終身所致力的追求。 |
相關閱讀:
- [ 03-17]一元紙幣成了收藏新寵 將逐步退出流通市場
- [ 01-08]退休金都變了柜子桌子 臺南老夫婦收藏數百件老家具
- [ 12-31]囤日用品、囤書還有人囤垃圾 收藏是興致囤積是病
- [ 12-30]廈門一市民將“迷你”炮彈撿回家 當做寶貝來收藏
- [ 11-15]專家坐鎮書畫產業展"鑒寶" 建議市民搞收藏要量力而行
- [ 10-20]全國錢幣博覽會周六在廈開幕 近萬張錢幣與市民見面
- [ 10-19]國內錢幣收藏最高規格展會落戶廈門 展出近萬張錢幣
- [ 10-12]抗戰紀念幣遭仿冒不少收藏者上當 購買應選擇正規途徑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