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站發現動車不鳴笛 忙把《第一聲響》的劇名改了 2011年,廈門北站開通動車,楊建成以此創作的薌劇說唱《第一趟車》,獲福建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曲藝創作征文優秀獎。楊建成說:“其實最開始取的劇名為《第一聲響》,后來騎摩托車去廈門北站,聽了半天也沒有聽到火車鳴笛,原來動車不鳴笛,回來就改了劇名。” 生活是藝術的生命源泉,楊建成說,十幾歲的時候,經常在后溪碼頭洗澡玩耍,創作的《后溪渡》《石水牛》《河南山寨》以及《馬鑾有應公故事》等作品,都是他本人親自看見過、經歷過的。有當時的記憶,加上碼頭上人來人住的傳說,結合閩南習俗,作品就是這樣創作出來的。 很多人都奇怪,楊建成住在后溪,為什么灌口、集美甚至漳州龍海的事都知道。其實平時生活中,只要天氣好,楊建成喜歡騎摩托車到處走,經常去聽一些老人家講故事,聽一些當下的熱點和老百姓關注的事。楊建成說:“我的記憶力好,他們說的我都記下來,這些就是我創作的材料。” 兩部大戲沉睡多年 排練成本高至今未上戲臺 楊建成除了會寫,還會拉、會講。“月琴、大廣弦、六角弦、殼子弦、二胡等,這些東西,我多少都會拉一點。”楊建成向記者介紹自己收藏的多種民間樂器。 前兩年,《廈門晚報》組織后溪一日游,后溪鎮相關部門邀請楊建成擔任導游。在每個景點,他講典故、講習俗,還秀一把自己編寫的順口溜,游客們都對他豎起大拇指。近年來,他還受聘擔任了碧溪小學的閩南話老師,常到學校為孩子們上閩南曲藝課。 生活中總有一些遺憾,楊建成說,他有兩部大戲已經沉睡好多年了,一直沒有機會排。一部是《三鳳緣》,講的是唱戲賣藝的兄妹兩人,分離與重逢的戲中戲,20多個人物,23場戲;一部是根據連環圖《孤墳血案》改編的薌劇《含血冤》。兩劇人物多,場次多,場面大,排練成本高是兩部劇至今沒有搬上戲臺的重要原因。 |
相關閱讀:
- [ 03-14]國家級“非遺”閩劇將赴澳門演出 福州提前上演
- [ 03-12]首期非遺公益講座周日開講 地點在省非遺博覽苑
- [ 03-11]“非遺大師講堂” 福中醫教授13日開講中醫養生
- [ 03-09]泉州古城擬建“閩南文化生態園” 征集非遺實物
- [ 03-04]莆田人過年看《媽祖蔗塔》 非遺文化為新春增添年味兒
- [ 02-23]長樂傳統竹編喜籮技藝申請市級非遺 編花靠記憶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