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當過全職奶爸 當過機械工程師 還拿過諾貝爾獎 “另類”科學家埃里克·白茨格昨日在廈大演講 本報訊(記者佘崢)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埃里克·白茨格昨日在廈大演講,這位“60后”的美國人被認為是諾獎獲得者中的另類——他一度放棄科研十年,當過全職奶爸和汽車配件廠的機械工程師,差點與諾獎失之交臂。 埃里克的夫人吉娜是中國人,畢業于中科大,也是化學家。 出生于1960年的埃里克曾研制第一臺超分辨率光學顯微鏡,叫做近場光學顯微鏡,不過,隨著科研的進展,白茨格卻發現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存在技術瓶頸,他說,人們吹捧這項技術,把它捧上天,而實際上,作為發明者卻看到技術自身的局限性,這讓我感到沮喪。 在意識到不可能將光學顯微技術的分辨能力推至納米極限后,1994年,埃里克意興闌珊離開學術界,他當了一段時間的全職父親之后,加入了父親擁有的機械公司,參與研發工作。在這里,他開發了一種生產汽車配件所需的自適應液壓伺服技術(FAST)設備,但并沒有取得商業上的成功。 埃里克在郁悶中度過近10年后,又重新發現了自己對“受好奇心驅動的科研工作”的熱情。在他重返科研之路八年之后,他獲得了諾貝爾獎,他用“震驚”形容自己得知諾獎消息時的心情。 諾獎評審委員會說,他獲獎的理由是“研制出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即讓人們看到納米的世界——很長一段時間里,科學家認為光學顯微鏡有一個極限:光學顯微鏡無法獲得比半光波長更好的分辨率。在熒光分子的幫助下,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幾位獲得者巧妙地繞開了這種極限。他們突破性的研究將光學顯微鏡帶入了納米維度。 不過,埃里克在獲得諾獎后卻說,“追求得獎對科研是有害的”。因為“科研成就是客觀的,但是評獎是主觀的,只代表某一個評獎委員會的觀點,即便諾獎也是如此。如果你把得獎當成工作的動力,那么你的驅動力就是錯誤的。” 埃里克也是廈大今年校慶邀請的十余名諾貝爾獎得主之一,今年4月6日是廈大95周年校慶。 |
相關閱讀:
- [ 03-16]3000師生浪漫助陣 臺灣校園上演“求婚記”
- [ 03-03]集美校園旁建起愛心墻 不少大學生前來捐獻
- [ 12-26]提高校園足球課時比重 足球明年納入中招體育選考項
- [ 11-24]廈門青少年校園足球小學聯賽啟動
- [ 10-24]民樂團進社區 高雅藝術表演受禾山社區老人點贊
- [ 10-23]翔安推動優秀閩南文化進校園 激勵中小學生崇德向善
- [ 10-21]福州將制定2016-2020年校園足球發展規劃 助力青少年足球事業騰飛
- [ 10-10]男子竄入校園猥褻7歲女童 被抓后竟狡辯稱體重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