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市鳥白鷺在廈門已成市民共識,人們可經常在湖邊看到這些無憂嬉戲的白鷺。(記者王火炎攝)
廈門專門為白鷺設了自然保護區,鷺類種群和數量得到恢復和擴大。(記者王火炎攝)
集美大學校園內的鷺鳥。 (記者姚凡攝)
世界最美水鳥紫水雞在杏林灣安家。(廈門觀鳥會供圖)
廈門專門為中國最美鳥兒——栗喉蜂虎設立保護園區。(記者王火炎攝)
【核心提示】
廈門日報訊(記者 殷磊 通訊員 李俊杰)明天,福建省第34屆愛鳥周拉開序幕。“愛鳥周”期間,市市政園林局等部門將共同組織系列科普宣傳活動,呼吁廣大市民共同愛護那些翱翔藍天的精靈,為野生鳥類營造一個與人類和諧共存的美麗空間。明天上午,在白鷺洲女神廣場將舉行“愛鳥周”系列活動的啟動儀式,各種精彩的活動期待市民的參與。
不能以犧牲環境的代價換取經濟的發展,是廈門人的共識,也是這座城市的發展理念。野生鳥類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育始終是廈門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各相關部門長期不懈努力的重要工作。
今年是白鷺被確定為廈門市鳥30周年,為了保護好市鳥白鷺,從3月下旬到6月,市市政園林局、市林業局將在全市范圍組織開展“鷺在何方”白鷺家園調查活動,這也將是廈門歷史上針對市鳥白鷺最全面、最詳細的一次調查行動,它最終要繪制白鷺棲息、繁殖、覓食地圖,并納入廈門“多規合一”的藍圖和平臺,從而對市鳥加以保護。
【數據】
國家二級以上
保護鳥類
廈門有37種
廈門歷來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特別是注重保護和種植漿果類、蜜源類等植物,吸引各種鳥類取食逗留、繁衍生息,同時,通過封山育林、林分改造和在城區組團之間注重生態廊道建設,為野生動物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目前全市記錄的鳥類就有346種,其中國家二級以上保護的鳥類37種。
17種鷺科鳥類
廈門是名副其實的“鷺島”。全球有鷺科鳥類62種,中國有22種,廈門就有17種。人們通常提到的白鷺是指白鷺屬的鳥類。中國有白鷺屬鳥類5種,在廈門均有分布。它們是白鷺、中白鷺、大白鷺、黃嘴白鷺和巖鷺。
又到了觀鳥的黃金時段。明天將迎來福建省第34屆“愛鳥周”。作為市花市樹市鳥確定30周年系列活動的重要內容,廈門市“愛鳥周”系列活動將在白鷺洲公園的白鷺女神廣場正式啟動。本屆愛鳥周活動由市市政園林局、市環境保護局、市海洋與漁業局、市水利局共同主辦。
廈門有“鷺島”的美名,白鷺是廈門人最熟悉和喜愛的鳥類。26日上午,“美麗廈門鷺鷥飛舞”主題攝影展將在白鷺女神廣場舉行,用光影藝術呈現鷺鳥的動人倩影。攝影展的作品不僅展示白鷺的翩躚舞姿,還將呈現蒼鷺、夜鷺以及黃嘴白鷺等17種鷺科鳥類的影像,讓市民得以大飽眼福。26日過后,“愛鳥周”期間,攝影展還將走進全市部分中小學和公園進行巡展,讓孩子們感受鷺鳥的魅力。
啟動儀式上還將舉辦以鷺鳥為主題的趣味游園活動。鷺鳥尋蹤、巧手拼圖、折紙剪紙、鷺鳥現場繪畫、“大風吹”鳥類游戲、環境變化與鳥類生存體驗等互動游戲,將讓孩子在盡興玩樂的同時能夠學習到各種野生鳥類的知識,從小樹立愛護鳥類、關愛大自然的理念。
市鳥白鷺作為廈門濱海濕地常見鳥種,其數量的變化也間接反映廈門生態環境的變化。維持白鷺數量在一個穩定、健康的狀態,保護白鷺的繁殖棲息地和覓食地是廈門生態文明建設非常重要的一項任務。為了解廈門市白鷺繁殖地和重要覓食地,從3月至6月,市市政園林局、市林業局在全市范圍組織開展“鷺在何方”白鷺家園調查活動,全面調查廈門白鷺棲息地和數量、生存狀況等的精確數據。工作人員將根據調查結果繪制白鷺棲息、繁殖、覓食地圖,并提交廈門白鷺棲息地調查報告。廈門還計劃把該地圖納入“多規合一”的藍圖和平臺,確保各類開發建設項目從規劃立項階段,就避開白鷺棲息地、繁殖地和覓食地,從而加強對市鳥白鷺的保護。在明天的“愛鳥周”活動啟動儀式上,將舉行“白鷺家園調查”行動授旗儀式。
保護鳥兒,怎么做?
30年不輟大力保護市鳥白鷺
今年是廈門市花、市樹、市鳥確定30周年。30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市鳥白鷺的保護工作,多部門長期共同努力,力求為白鷺的生存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1986年10月20-23日召開的廈門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正式確定白鷺為廈門市的市鳥。這是在廣大市民的積極參與下,在廈門日報的全力推動下,經過長達3個多月的評選而產生的結果。當年,市樹、市花、市鳥評選委員會辦公室共收到10570張有效選票,白鷺以絕對優勢當選:10200張選票投給了白鷺,占96.5%。
白鷺當選市鳥之前,由于污染越來越嚴重,濕地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全市白鷺的數量很少,僅有2000余只。白鷺被評為市鳥后,市委市政府加大對白鷺的保護力度,同時下大力氣改善生態環境,特別是加強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上世紀90年代,陸續有白鷺回歸,不僅在大嶼等島嶼上集群繁殖,還在市區的筼筜湖安了家。
然而由于保護意識不強,一些人為的干擾破壞,嚴重影響了這些鳥兒的生存,譬如掏白鷺窩的現象就很嚴重。在大嶼島上負責看守林木的海滄貞庵村民江老財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不僅極力制止掏鳥蛋、捕殺白鷺等行為,還四處奔走呼吁,請求保護白鷺。
江老財的呼聲引起市人大代表的關注。呂孫續、林智忠等代表提出“保護珍稀鳥類,建立大嶼島白鷺自然保護區”的議案,獲得通過。1995年10月30日,福建省政府批準成立廈門大嶼島白鷺自然保護區,范圍包括大嶼、雞嶼的全部陸域和最低潮位線以上灘涂。廈門大嶼島白鷺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對保護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及每日24小時值班看護制度。保護區的成立,不僅使傷害白鷺的現象逐年減少,還使鷺類種群和數量得到恢復和擴大。目前,保護區內白鷺屬的大白鷺、中白鷺、小白鷺、黃嘴白鷺、巖鷺都有觀察到,五個種齊全。
市市政園林局、市林業局高度重視把保護白鷺棲息地作為工作的重點之一,在白鷺的棲息地加強巡查,掛上禁止打擾、捕捉的警示標志,設置木樁供白鷺捕食用,種植適合白鷺生長的樹木,并在濕地上大力推廣種植紅樹林。
筼筜湖片區是最能體現廈門白鷺與人類和諧相處的所在。市筼筜湖管理中心將湖心島辟作白鷺保護區,種植木麻黃、紅樹林等適合白鷺生存的樹木,建飲水池和棲息、覓食區,并禁止外人上島驚擾白鷺。管理中心還在湖心島碼頭、西堤閘門設警示牌,禁止垂釣、捕撈魚蝦,保證白鷺的食物來源。2008年,筼筜湖管理中心在大量白鷺的聚集地西堤閘門旁設立觀鳥廊,方便觀鳥者欣賞白鷺的優美姿態,又不會打攪到白鷺的正常生活。
在各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廈門隨處可見白鷺飛翔的身影,白鷺已經成為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保護環境做鳥類的守護者
作為守護廈門生態環境的先鋒衛士、全市公安機關序列中的一支小警種,廈門的山山水水、大街小巷都有森林公安巡查、宣傳、執法忙碌的身影。他們也是野生鳥類的守護者。
廈門作為中國東南沿海城市,具有豐富的灘涂等濕地資源,因此也就成為國際遷徙候鳥非常重要的“驛站”和越冬地。為了確保候鳥遷徙安全,打擊亂捕殺濫殺濫獵候鳥的違法活動,就成為每年冬春季廈門森林公安的重要工作。他們鉆山林、涉濕地,排查、打擊利用高壓電線、鐵夾、鳥網、鳥槍、投毒等方式非法獵捕的行為;他們縝密摸排,快速行動,查處通過互聯網、物流等渠道非法販賣野生動物及其制品行為;他們穿行花鳥市場、古玩市場、酒樓會所、農家樂等場所,堅決打擊非法經營野生鳥類及其制品的行為。
2014年夏季,犯罪嫌疑人紀某、陳某、吳某、紀某、蘇某五人,結伙在洪塘鎮新霞村至洪塘鎮郭山村一帶、新圩鎮至五顯鎮北辰山一帶用氣槍非法獵捕、殺害野生鳥類。廈門森林公安接警后快速行動,展開調查,結果發現這伙人捕殺了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黑翅鳶不少于2只、褐翅鴉鵑1只,還有被列為福建省一般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珠頸斑鳩2只。目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均已被采取強制措施。案件現在仍在審判階段。
近年來,市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逐漸增強,廈門森林公安每年處理市民有關野生動物的救助及處置涉林警情1000余起。從救助一只受傷的候鳥、保護一棵遭到破壞的樹苗做起,廈門森林公安的民警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貢獻,全局民警先后榮立個人三等功20人次,受上級各類表彰200余人次。
保護鳥兒,做了啥?
種植紅樹林為鳥兒建家園
紅樹林具有防風消浪、促淤保灘、固岸護堤、凈化海水和空氣的功能,被譽為“海岸衛士”。由于擁有豐富的鳥類食物資源,紅樹林還是候鳥的越冬場和遷徙中轉站,更是各種海鳥的覓食、棲息、繁殖的場所。近年來,市海洋與漁業局等部門大力推動紅樹林修復工程,為恢復濱海濕地生態服務功能,凈化近岸海域水質發揮積極作用,更為各種鳥類提供了家園。
2011年4月以前的廈門同安灣下潭尾灘涂,養殖設施遍布、建筑垃圾隨意堆放,不僅景觀視覺差,而且還對周邊海域水質造成污染。為此,廈門積極實施下潭尾紅樹林濕地公園一期工程建設,清理灘涂125公頃,拆除不合理海堤、蝦埂,種植紅樹林42.8公頃。經過5年的造林培育,如今的下潭尾紅樹林濕地公園景觀已經形成,區域的凈化水質等生態服務功能初步體現,成為廈門積極實施海域生態修復的一大亮點。
不僅如此,廈門還計劃在下潭尾紅樹林濕地公園一期工程的基礎上,繼續實施二期工程建設,再新增總面積約31.7萬平方米的紅樹林生態島嶼2座。
除了下潭尾紅樹林濕地公園生態修復外,未來幾年,廈門市還將結合海滄灣、馬鑾灣、東坑灣等灣區整治,完善紅樹林種植規劃,推進灣區紅樹林濕地恢復工程,進一步擴大廈門濱岸紅樹林濕地面積,發揮濱岸紅樹林的生態屏障作用。
“生態治水”讓鳥兒重返溪流
廈門雖然沒有大江大河,但中小河道豐富。由于種種原因,長期以來,這些河道水生態環境惡劣,魚蝦絕跡,更難覓鳥兒的蹤影。近年來,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安全生態水系建設的部署,廈門水利部門不斷調整和完善治水思路,融入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提升河流、湖泊、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溪流治理實現了由“硬”到“軟”,由“灰”到“綠”,由“工程治水”到“生態治水”的轉變。
岸坡整治、堤防加高、沙洲清淤等不必要的“硬”項目被取消;河道的保護不再依靠磚石護岸,而是采取了打木樁、拋石護腳、種植樹木的生態防護措施;對河水,則通過人工濕地、生態浮床等綠色環保措施加以改善;對河床,則通過生態清淤、河床修復、水生生物群落修復等措施進行改良,重塑深潭淺灘的自然形態,河道內的天然砂石、水草、江心洲、江心島、河漫灘、濕地都被保留了下來……通過這種治理方式,河道的水生態環境大為改善,魚蝦重現,白鷺、池鷺等各種鳥兒也重返溪流,把這里作為新的覓食地和棲息地。
為紫水雞建“專屬別墅”
在集美大道與杏林灣路交叉口南側的杏林灣中,有一座禁止人類駐足的生態小島。這就是廈門為紫水雞和其他水鳥量身定做的家園。
2012年3月,在廈門潛蹤匿跡144年之后,“世界最美水鳥”紫水雞重新在杏林灣露面,一個數量達50多只的紫水雞種群出現在這里。廈門日報予以連續報道,不僅介紹了廈門紫水雞的生存狀況,還對人為破壞紫水雞生存環境的現象予以揭露,引起市政園林部門高度重視。2013年初開始,一場保護紫水雞的行動全面展開了。為讓這些美麗的精靈不被打擾,安心撫育后代,集美林業部門派駐工作人員到紫水雞棲息地值班,一直堅守到繁殖季結束。
市政府更召開專題會議,協調解決紫水雞在廈門的“安居工程”。會議決定,實行特事特辦,按照應急工程投入350萬元,由市市政園林局負責,為紫水雞建設新的棲息地。同時,在集美新城建設指揮部的協調下,房地產開發企業調整了施工計劃,暫停了紫水雞棲息地的施工項目,為紫水雞“異地安置”爭取了寶貴時間。
這座濕地生態小島面積32000平方米,其中濕地面積18000平方米,是由一座無人島改造成的。紫水雞棲息地的建設從立項到開工,再到工程完工,只用了兩三個月的時間。島上種植了10萬多株香蒲、蘆葦、旱傘草、菖蒲、花葉蘆竹等水生植物。如今小島上水草繁茂,不僅有紫水雞在這里安家落戶,還有許多其他的水鳥在這里棲息、繁衍。
為栗喉蜂虎設保護區
廈門是目前已知的栗喉蜂虎在全球緯度最北的繁殖地。2004年,五緣灣騎馬山首次發現被稱為“中國最美麗鳥兒”的栗喉蜂虎繁殖地。為讓這種國家保護鳥類在廈門有安居之所,在市委市政府以及愛鳥人士的努力下,2011年,廈門成立五緣灣栗喉蜂虎保護區。保護區范圍包括騎馬山四周規劃道路內側和通嶼濕地五緣灣道以北、環島干道以西、五緣灣西北側支路及湖面西岸以東區域,總面積約40公頃。于是這種美麗鳥兒每年到廈門來求偶、交配、產蛋、育雛。
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是廈門繼大嶼島白鷺自然保護區、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和文昌魚自然保護區后建立的第四個自然保護區,同時也是第一個設立在廈門島內的市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除栗喉蜂虎分布外,還是廈門島最重要的候鳥過境和越冬地,已記錄的鳥類有11目35科135種,占廈門市鳥類種數的40%,其中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9種。
除了基礎設施的修繕外,廈門環保部門嚴格實行封閉管理,為栗喉蜂虎的繁殖提供相對靜謐、安全的環境。在保護區內,環保部門還通過涵養水源,復種植被,為栗喉蜂虎吸引來更多蜜蜂、蜻蜓等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