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大學的河道、透水地面等是“吸水海綿”。
華僑大學的湖泊。
華僑大學廈門校區(以下簡稱華僑大學)位于集美區,其優美的校園風光為不少人所知。不過大多數人不知道,早在廈門去年正式開始海綿城市建設之前,華僑大學的校園規劃就因其功能濕地的生態理念,而與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不謀而合。近日記者從市市政園林局了解到,未來華僑大學的這種模式,將根據情況向全市推廣。
廈門日報訊(文/本報記者 郭瑜芬 通訊員 謝毅強 圖/本報記者 王協云)
功能濕地有啥功能?
擁有污水處理、雨水收集、中水回用、洪水防汛等功能
華僑大學副校長劉塨說,曾經的校區是一片有山、有水、有田、有池塘、有白鷺的荒野,如何保護原有的自然環境,又能保證校園的正常功能,是當初規劃的一大難題。
“旱澇并發,黑臭水體,很多時候是生態嚴重失衡問題。”劉塨說,基于這樣的認識和反復研究,華僑大學提出了一個嶄新的方案——基于功能濕地理念的生態校園規劃。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據聯合國環境署2002年的權威研究數據顯示,1公頃的濕地生態系統每年創造的價值達1.4萬美元,是熱帶雨林的7倍,是農田生態系統的160倍。而將濕地與人居環境有機融合,使濕地擁有污水處理、雨水收集、中水回用、洪水防汛等功能,就是功能濕地。“我們以濕地結構為規劃結構,再嵌入建筑布局,最終形成了獨特的生態規劃模式。”
收集雨水效果好嗎?
綠色草地、透水地面、“綠色墻體”建筑、湖泊、河道等是“吸水海綿”
走進華僑大學,隨處可見綠色草地、透水地面和有“綠色墻體”的生態建筑。它們像“海綿”一樣,將雨水收集、吸收。
當然,這里更大的“海綿”是大大小小的湖泊和河道,有賴它們,華僑大學還沒有過“發大水”的現象。
劉塨說,校內最大湖泊的面積約10萬平方米,校內還有兩個小型湖泊,這些湖泊通過河道連接,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濕地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河道代替了排洪渠,充當了洪水“搬運工”。它們擁有天然的河床,岸邊種植大量植被,具有強大的蓄水能力,同時河岸的狐尾藻等植被還有生物降解能力,能夠凈化水質。
污水怎樣處理再利用?
進入地下的處理站,變成再生水,通過專用管道,沖洗廁所、澆灌等
在華僑大學地下,埋藏著一個全埋式的污水再生水處理站,它占地5400平方米,日處理量4300噸。華僑大學總用地2000畝,學生15000人,依靠這個處理站,不僅實現了生活污水零排放,還實現了中水回用。據介紹,校園污水經過前端處理進入處理站后,通過生物降解膜過濾處理技術,將成為可再次利用的再生水。
“華大校區的廁所有兩種輸水管道,一白一綠,其中綠色的管道里是再生水,用來沖洗廁所。”而校園的花草樹木也全是用這種水澆灌。甚至連景觀水池的用水,也是靠中水補充。通過這樣的中水回用處理,華僑大學校園每天能節省2000多噸自來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