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創新中心 要建世界一流,合作伙伴都是國際大牌 朋友圈 諾貝爾獎獲得者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斯坦福大學、加利福尼亞巴克利大學、牛津大學等 位列國家“2011計劃” 全國只有八家 鄭南峰是“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簡稱“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70后,他有位大名鼎鼎的同事——諾貝爾獎獲得者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也是70后。康斯坦丁因為研究石墨烯,和他的老師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只有36歲。 在廈大國際化辦學中,協同創新中心也是個“地標”,它是屬于國家“2011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用大白話說,“2011計劃”是繼“985”和“211”之后,又一體現國家意志的重大戰略新舉措,為的是建成“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科研高地。2014年,廈大、復旦、大連物理化學研究所獲批成立“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截至目前,全國共有8家科學前沿類協同創新中心。 可以從廈大協同創新中心的國際顧問委員會看到它的國際化程度——成員大多來自斯坦福大學、加利福尼亞巴克利大學、牛津大學等名校。康斯坦丁也是委員之一,他在兩年前加盟協同創新中心。 因為朋友圈新增的這位朋友,鄭南峰不時要忍受外行人的驚訝叫聲:哇!諾貝爾獎得主是你同事!但是,在鄭南峰看來,科研來不得半點虛榮,也并非傍大牌就可以出成果。和諾獎的合作是一種互補:康斯坦丁覺得廈大化學做得好,廈大覺得康斯坦丁在物理研究方面有造詣。 諾獎得主加盟 不但搞科研還指導研究生 每隔一段時間,康斯坦丁就從英國飛來廈大,每次都要呆上一段時間。他在廈大有好幾個合作科研項目,每年至少有1-2個月在廈大。去年,基于鄭南峰和康斯坦丁對石墨烯抗菌機制的共同興趣,有幾位廈大的研究生在兩位70后的聯合指導下開展實驗。 這位名人朋友雖然頂著諾獎的光環,但是,鄭南峰說,在科學面前,他就是科研人員,和其他人沒有什么兩樣,有時也工作到凌晨三點。 位于廈大盧嘉錫樓的協同創新中心就是一個“小聯合國”,連辦公室,也有一位洋妞。 鄭南峰認為,學校走廊里的洋面孔,也是辦學國際化的一個顯著標志,“今天的世界,科研沒有國際化已經是不可想象”。 |
相關閱讀:
- [ 06-24]麻省理工學院青年科學家賴力鵬暢談十年留學之路
- [ 03-11]廈大校友謝毅獲評世界杰出女科學家 今年全球僅5位
- [ 12-22]2014年中國科學家協會年會即將在北京召開
- [ 01-16]福建省69名“小科學家” 其中三分之一在廈門
- [ 11-05]首屆女科學家論壇在廈門開幕 廈門14位女性獲獎
- [ 06-19]"科學家農民"林占熺:論文要寫在農民的錢袋子里
- [ 04-14]鼓浪嶼誕生過諾貝爾獎科學家:出生于廈門的美國人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