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美麗廈門”當代美術作品晉京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開幕,105幅畫作驚艷北京。展覽分為“鼓浪潮音”、“海上花園”、“當代閩風”三個主題館,以國畫、油畫、水彩、漆畫等多種形式呈現“美麗廈門”。
這次畫展讓首都各界更加了解廈門。
不少觀眾在作品《鷺海春曉圖》前合影留念。廈門日報特派記者王火炎攝
林生《鷺江你早》
白木偉《鼓浪嶼》
海西晨報訊(廈門日報特派記者 何無痕 海西晨報特派記者 林愛玲)昨日上午,“美麗廈門”當代美術作品晉京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開幕。這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廈門美術界首次集體晉京舉辦畫展,不僅集中展示了近些年廈門美術創作的最高水平,同時全面體現了美麗廈門建設的最新成就。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陳至立出席開幕式,全國政協原副主席羅豪才、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張克輝到場參觀,部分在京老領導、老同志,中宣部、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中國美術館等相關部門有關負責人及廈門市領導張健、葉重耕、國桂榮到場出席活動。
“美麗廈門”當代美術作品晉京展由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廈門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和廈門市文聯共同主辦,展覽分為“鼓浪潮音”、“海上花園”、“當代閩風”三個主題館,作品共105幅,創作者涵蓋廈門老中青三代的100多位畫家,其中77位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包括魏傳義、洪瑞生、鄭景賢、王新倫等藝術名家。在藝術形式上,本次畫展集國畫、油畫、水彩、漆畫等多種表現形式,藝術地呈現了美麗廈門發展戰略實施以來的階段性成果,展示了廈門的多元、包容和浪漫氣息。
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廈門市美術界首次集體晉京舉辦畫展,也得到了國內美術界眾多著名藝術家的高度評價。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認為,本次展覽很“接地氣”,由100多位畫家組成的強大陣容,通過畫筆全景展示美麗廈門,也讓首都人民從藝術上更加了解廈門。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則表示,這次“美麗廈門”當代美術作品晉京展通過集體創作的形式,讓更多人認識廈門美術,具有突破性的意義。
【解讀】
三大展館精彩各異
記者了解到,為了將廈門藝術的風采及美麗廈門的景物更好地呈現給全國觀眾,此次展覽共分為“鼓浪潮音館”、“海上花園館”、“當代閩風館”三大展館。為什么要分這三大展館呢?且聽晨報為您解讀。
鼓浪潮音
以聲入畫,音色互動
中國美術館2號廳以“鼓浪潮音”為主題,結合申遺,表現鼓浪濤聲之美,琴島樂聲之美,廈門幸福之音。
據悉,2016年2月1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函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推薦福建鼓浪嶼作為2017年文化遺產項目,有望于2017年第4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鼓浪嶼是廈門乃至福建非常重要的文化品牌,是廈門的一張重要名片。由于歷史原因,中外風格各異的建筑物匯集于此,有“萬國建筑博覽”之稱。據悉,過去,以鼓浪嶼為題材的作品多不勝數,諸如徐里《鼓浪嶼風景》、劉守信《鼓浪朝暉》等。而“鼓浪潮音”以聲入畫,音色互動,通過繪畫作品表現鼓浪嶼的獨特風貌,也為我們認識廈門當代藝術的繁榮發展和濃郁的藝術風貌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海上花園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
中國美術館4號廳以“海上花園”為主題,描繪廈門人文風貌、城市發展,展現廈門的優美生態環境、科學發展變化、經濟繁榮發展、人民生活和諧等。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廈門是一座風姿綽約的海上花園城市。島、礁、巖、寺、花、木相互映襯,僑鄉風情、閩臺習俗、海濱美食、異國建筑融為一體,四季如春的氣候更為海的魅力錦上添花。廈門生態環境良好、空氣清新,棲息著成千上萬的白鷺,形成了廈門獨特的自然景觀,又因為廈門的地形就像一只白鷺,它因此也被人們稱為“鷺島”。
廈門素有“海上花園”的美譽,既具山海大觀、鳥語花香,又懷現代時尚和國際風范。美麗的自然環境、深厚的歷史積淀和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鑄就了廈門山海格局美、發展品質美、多元人文美、地域特色美、社會和諧美這五大美麗特質。
當代閩風
中國美術館6號廳以“當代閩風”為主題,以學術性畫作為主,展示廈門城市獨特的文化與藝術魅力。作品展現出厚重的閩南人文、歷史、環境元素和氣息,展現極具特色的區域地理人文色彩。
作品通過展示獨特的自然景觀、人文風情和城市發展,體現了廈門踐行“一帶一路”、“中國夢”等重要主題的新成就,塑造了閩南文化的新形象,描繪出優雅美麗的宜居環境,展現出時代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
廈門美術家立足熱土,深入生活,感懷社會發展和時代新象,以獨特的視角在自然中的都市和都市的自然中穿行,體現了開闊的文化情懷和探索創新的勇氣,作品擁有嶄新的視覺美感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記者葉子申)
【延伸】
提前一年排隊最終順利辦展
記者了解到,本次參展畫作主要來自于“百名畫家共繪美麗廈門”的活動成果。2014年年底至2015年年底,廈門市委宣傳部組織開展了“百名畫家共繪美麗廈門”活動,廈門市近兩百位美術工作者積極響應,深入基層,創作出一批體現時代特征、內容豐富、風格多樣、水準較高的作品。
到中國美術館舉辦展覽也并非易事。據廈門市美協主席王新倫介紹,全國各地都希望能夠到中國美術館辦展,因此要提前半年甚至一年“排隊”申請,“去年4月1日,組委會正式向中國美術館提交入館展覽申請。去年8月,中國美術館通過了申請,并回復批文,方才確定了最終的展覽時間和地點”。(葉子申)
【聲音】
美術大咖盛贊廈門之美
“美麗廈門”當代美術作品晉京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開幕,得到了國內美術界眾多著名藝術家、媒體和市民等高度評價。下面,我們來聽聽他們怎么說。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藝術是了解廈門的好途徑
“這個展覽非常好,也很難得。”劉大為說,此次參展的100多位廈門畫家以強大的陣容,從各個角度對廈門進行了全面的描繪。他們通過手中的畫筆,把美麗廈門的形象、廈門的人文歷史及廈門在改革開放中的面貌展示出來,很有意義。
“北京正值春天百花盛開之際,此次展覽也可視為綻放在北京的一朵亮麗的鮮花,能讓首都人民通過這個畫展更加了解廈門,從藝術上了解廈門。”劉大為說。
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畫作全方位呈現廈門之美
范迪安表示,廈門是一座美麗溫馨的城市,素有“海上花園”的美譽,“美麗的自然環境、深厚的歷史積淀和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鑄就了廈門山海格局美、發展品質美、多元人文美、地域特色美、社會和諧美這五大美麗特質。”范迪安說,這些美麗的特質,能夠通過美術作品的形式呈現在全國人民面前,既是廈門之榮幸,也是美術創作者之榮幸。
范迪安說,此次參展的廈門當代美術作品,通過展示獨特的自然景觀、人文風情和城市發展,體現了廈門踐行“一帶一路”、“中國夢”等重要主題的新成就,塑造了閩南文化的新形象,描繪出優雅美麗的宜居環境,展現出時代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
中國美協黨組副書記、秘書長徐里:廈門是一座有靈魂的城市
“廈門藝術家的這些作品很有特色,色彩更明快,畫面更加鮮亮,在創新方面走得更前一些。我想,這是因為廈門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城市,本身具有獨特的性格和區位特點。”徐里說,他喜歡廈門的這些畫作,在作品里能夠感受到廈門美麗、溫馨、宜居的城市韻味。
此外,徐里說,廈門是一座有靈魂的城市———既經濟發達,文明建設又同步發展。而廈門之所以能“形神兼備”,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廈門歷屆領導非常重要文化事業的發展。
福建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福建省美協副主席王來文:展示了廈門藝術創作水準
“廈門的藝術創作水準相當之高,這一點可以從一些美術獎項上看出來。”王來文說,自從全國美展設立漆畫種類以來,漆畫類最高獎一共產生過6枚金牌,其中5枚由福建藝術家獲得,而這其中又有4位藝術家生活、創作、任教在廈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廈門是全國的漆畫金牌之都。
王來文說,這次畫展廈門藝術家作品的集體亮相,既是一種展示,也是一種梳理,“希望借助這個展覽展示我們的形象,增強廈門與全國美術界的交流”。
【現場花絮】
北京市民專程來觀展
記者了解到,“美麗廈門”當代美術作品晉京展開幕,前來參觀的北京市民絡繹不絕。
在昨日的開幕式上,74歲的北京退休市民于德明大爺說,他多年前來過廈門,對廈門印象很好。“我從報紙上看到有這么個畫展,就趕過來了。”于大爺翻著手中的畫展畫冊告訴記者,“廈門越來越美了,人才也多,看,這些畫多好啊。”
媒體人紛紛為畫展點贊
大批媒體全方位報道本次畫展。
昨天的開幕式還吸引了大批媒體前往報道,而展出的優美畫作也讓媒體工作者倍感興奮。
來自中國廣播電視臺《中國之聲》欄目的記者李坤燦告訴記者,她非常喜歡這個畫展。“這個畫展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漆畫非常漂亮,非常有立體感,用色非常大膽,層次鮮明。”她告訴記者,這是她第一次在北京見到以城市為主題的畫展。“這些畫讓人感覺廈門太美了,而且藝術氛圍非常濃厚。”她說。
【廈門聲音】
本地畫家:努力呈現廈門最好的一面
“我們想將廈門最好的一面呈現在大家面前。”廈門美協秘書長周煜說,這是廈門畫家第一次集體到北京辦畫展,“廈門也有畫家個人到北京辦畫展,但像這樣集體的畫展是第一次,代表的是一個城市的藝術水平,也是城市文化的一個層面。”
集美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林澤洪表示,這次的畫展將展現廈門風景、人文的作品全部納入,是一個綜合性的畫展。“我們希望通過藝術家的創作,把廈門的美麗體現到生活的細節中,讓人能感受到和觸摸到。”林澤洪表示。
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教授鄭景賢說,這次畫展不僅包括了國畫、油畫、漆畫等,而且涵蓋了廈門老中青三代畫家,因此多元化的風格成為此次畫展的特點之一。“老中青畫家的藝術追求是不一樣的,百花齊放。這些畫家對廈門都有深厚的感情,有了感情才能創作展現廈門的作品。”鄭景賢說。(文字晨報記者葉子申 林愛玲 圖片 廈門日報記者王火炎)
【講述】
翰墨丹青 訴說廈門故事
本次“美麗廈門”當代美術作品晉京展中,參展的作品出自100多位廈門畫家之手,其中77位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包括魏傳義、洪瑞生、鄭景賢、王新倫、趙勝利等藝術名家。日前,記者采訪了參展藝術家中的幾位代表,為您講述作品中的“廈門故事”和“廈門精神”。
《鷺島早春》作者:王新倫
《鷺島早春》是為“紀念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20周年畫展”而創作的,展現了鄧小平來廈視察的場景。畫面上,鄧小平昂首闊步、神采奕奕地走在廈門經濟特區的路上。作品還加入了許多藝術家的創作,把廈門的市花、市鳥與鄧小平南巡講話大背景結合起來,譜寫了一個激勵人心的“春天的故事”。
作者王新倫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廈門市美術家協會主席,曾任集美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據介紹,該作品的創作耗費了王新倫一個半月,堪稱心血之作。
《陳嘉庚與陳敬賢》作者:張葆冬
《陳嘉庚與陳敬賢》原是集美名薈苑藝術中心邀請張葆冬進行創作的肖像作品。張葆冬創作了陳嘉庚與陳敬賢的肖像之后,專門請西泠印社的副社長韓天衡題字。作者張葆冬現為集美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廈門書畫院畫家、第五批廈門市拔尖人才、廈門市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鷺海春曉圖》作者:林生、曾華偉、鄭景賢、王新倫
《鷺海春曉圖》長7.3米,高2.5米,是此次畫家集體創作的作品中尺寸最大的,同時也是“廈門元素”最豐富的。其作者是廈門知名畫家林生、曾華偉、鄭景賢、王新倫。
“該畫體現了廈門山海并存、共同發展的特色。”據林生介紹,這幅畫以俯瞰廈門的角度構思全圖,近處是鼓浪嶼,稍遠處是鷺江道以及廈門各區。該畫上共有12座橋、140條船,同時包括了廈門幾乎所有的地標,如南普陀、雙子塔以及集美鰲園等。
據曾華偉介紹,為了創作這幅作品,多位畫家曾多次實地考察,還曾花了4個多小時乘坐漁船沿廈門島繞了一大圈。鄭景賢表示,他們曾反復構思、推敲,認為鼓浪嶼是廈門最突出、最典型的代表,所以決定將鼓浪嶼作為畫面的前景,用色著墨都比較濃重。
《這里春常在》作者:江曙曜
《這里春常在》是一幅春意盎然的畫作,光看名字,就能感受到春的氣息。再看畫作,這樣的感受更明顯了———畫的近景是濕地,清澈的溪水在流淌;中景是蒼翠的樹,密林之間有群鳥在飛翔;再往遠看,則是淡淡的遠山。整幅作品鮮艷而明快。
作者江曙曜是廈門日報社總編輯,也是廈大藝術碩士,業余熱衷藝術創作。據江曙曜介紹,《這里春常在》的創作背景是去年廈門市委市政府發起的山清水秀留“鄉愁”———廈門全面開展小流域整治活動。“經過一段時間的整治,廈門島外多數小流域重煥新生,生態恢復得很好,青山綠水回來了,鳥兒也回來安家了,這樣的畫面很打動我。”江曙曜說,他幾次參加現場采訪,回來之后,利用閑暇時間構圖,又經老畫家指導,最終完成創作。
“過去,我的主題性創作不多。這幅作品,也可視為從廈大藝術碩士畢業之后的一幅突破之作。”他表示,今后將繼續關注廈門小流域整治,并抽出時間進行采風、創作,爭取能創作出同題系列作品。
《延安行》作者:李茀莘
《延安行》是李茀莘在20世紀80年代創作的,這幅畫展現了1940年陳嘉庚先生的延安之行。作者李茀莘現旅居美國,作品曾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銀獎,他是福建省國畫類藝術家的佼佼者。
《延安行》不僅描繪了陳嘉庚深刻認識到共產黨“以利民福國為前提”歷史性的一幕,對于李茀莘而言,也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延安行》是他在宣紙上創作的最后一幅畫作,此后李茀莘的畫作都是在的確良布上進行創作的。
《孫中山先生與陳嘉庚》作者:麻顯鋼
麻顯鋼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于1999年至2002年廈門集美大學藝術教育學院任教,與廈門有著不解之緣,創作過許多關于陳嘉庚先生的畫作。《孫中山先生與陳嘉庚》是麻顯鋼根據孫中山先生與陳嘉庚在新加坡的晚晴園初次會面的史實創作的。
對于陳嘉庚,麻顯鋼有著深厚的感情,他所創作的陳嘉庚先生的肖像被集美校委總會作為陳嘉庚先生的標準像,這是對麻顯鋼藝術創作的認可。(文字晨報記者陳翠仙葉子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