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來,廈門以《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為引領,深入推動產業、城市、社會同步轉型,取得許多有益的經驗和成就。
航運物流產業鏈即將在今年沖過千億門檻。
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加快推進。
宜居宜業的廈門煥發出勃勃生機。
廈門日報訊(文/ 張小燕 劉艷 林露虹 陳運軍 殷磊 黃懷 衛琳 袁舒琪 圖/記者 梁偉 王火炎 姚凡)乘著黨的十八大的東風,應運而生的《美麗廈門戰略規劃》,按照中央“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以改革創新的理念,以共同締造的方法,對廈門經濟特區未來城市發展做出了戰略構想和布局,力求破解廈門城市發展新階段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規劃實施以來,廈門全面貫徹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認真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動產業、城市、社會同步轉型,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合一”,不斷探索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許多有益的經驗和成就。明日廈門將召開《美麗廈門戰略規劃》回顧與總結提升專家研討會,就“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的愿景目標、發展戰略和行動計劃等進行總結提升。
產業轉型
廈門創新發展成效顯著
產業,是城市發展的基礎,也是城市地位和競爭力的決定性力量。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蒙徽說:“建設美麗廈門,核心是加快發展的轉型升級,其中產業轉型是根本支撐”。
美麗廈門戰略規劃從謀劃到實施近三年來,全市上下認真組織實施產業升級計劃,從供給側改革發力,提出并加快構建“5+3+10”現代產業支撐體系,出臺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實施《中國制造2025》行動計劃、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等主要指導性文件,產業轉型升級成效顯現,為建設美麗廈門奠定堅實的支撐。其中一個重要指標是:廈門三次產業結構從2012年的0.9:48.8:50.3調整為2015年的0.7:43.5:55.8,形成了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
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并駕齊驅
廈門供給側改革可謂“有所為,有所不為”,一方面要調整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去產能、去庫存,另一方面要以“創新驅動”形成合理的供給結構。“打造海峽西岸先進制造業基地和具有競爭力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是廈門產業轉型升級之“為”的兩個重要向度。
1元錢的“芯片”可以帶動50元的產業鏈。本月,全球集成電路巨頭臺灣聯華電子在廈投資62億美元的聯芯集成電路制造項目,將計劃調試機臺設備,今年底試生產,第二座5萬片產能的晶圓廠建設也蓄勢待發,從而帶動廈門市完成集成電路的全產業鏈布局。
大謀劃、大布局、大平臺;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廈門還培育引進了天馬微二期、ABB工業設計中心、清華紫光集成電路產業園等一批龍頭項目及關鍵環節大項目。僅2014年,廈門就有37個龍頭項目成功落地,總投資1135億元,預計投產后可形成產值1094億元。
一方面抓住龍頭企業、重點項目的轉型升級,做優做強先進制造業;另一方面把握先機,以信息服務、現代物流、電子商務作為現代服務業發展重點加以大力推動培育,2015年,廈門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55.8%,限額以上網絡零售比增49.0%,規模以上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比增50.6%。
三年來,圍繞構建“5+3+10”現代產業支撐體系,廈門精心培育平板顯示、計算機與通訊設備、機械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旅游會展、航運物流、軟件和信息服務、金融、文化創意等十大千億產業鏈,其中,平板顯示、金融服務、旅游會展3條產業鏈于2015年突破千億,軟件和信息服務、航運物流兩條產業鏈即將在今年沖過千億門檻。
廈門在產業轉型升級中,不斷地在新一輪全球產業分工和布局中尋找自己的位置,朝著爭當全國全省產業轉型示范市的目標邁進。
創新發展驅動產業轉型
產業轉型如何“轉”?產業升級如何“升”?毫無疑問,創新驅動是第一動力。
創新發展,注重解決的是發展動力問題。借助自貿東風,廈門重點培育區域性融資租賃業集聚區、建設兩岸最大冷鏈物流中心等十大功能性產業,如今創新業務屢屢取得突破,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正成為資金、項目涌入的熱土,平行汽車進口、融資租賃、跨境電商等新型業態漸入佳境。2016年1月-2月,廈門合同、實際利用外資總量均居全省首位,其中自貿片區合同利用外資占全市九成以上,區內新設外資企業135家,占全市的75.8%。
創業創新基地,是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去年,美亞柏科眾創空間榮獲由市政府指導、本報聯合火炬高新區等單位聯合主辦的“2015創新產業分析季”之“十大眾創空間”稱號。截至目前,美亞柏科已孵化了3家法人公司。
當前,廈門正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引擎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獲批全國首批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基地示范城市之后,廈門出臺一系列政策,在全市梳理構建了29個創新產業集聚片區和92個眾創空間。與此同時,廈門加大財政扶持,三年內將安排不低于48億元財政資金,用于扶持小微企業的創新產業。
創新發展,既是高新技術企業的“牛鼻子”,也是傳統工業企業的利器。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廈門資格有效的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0家。今年1月-2月,廈門全市規上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產值459.15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64.1%。
與此同時,在產業轉型中,廈門突出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2015年廈門啟動24個“機器換工”項目,根據規劃,到2020年廈門重點領域生產裝備數控化率達到70%,累計實施“機器換工”2000臺(套)以上,實現由“廈門制造”向“廈門智造”的轉變。
優化布局,實現協調發展綠色發展
眾所周知,廈門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環境約束日益凸顯,生態環境承載壓力也在加大。為此,根據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的要求,廈門產業轉型注重協調發展、綠色發展。
在產業布局上,廈門除了“去”石化等產業,島內不再發展生產制造;島外著重發展火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軟件及信息產業園,培育和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區為主體、市區聯手,與周邊地區共建經濟合作區,實現擴容、增量、減排、增效。最新數據顯示,島外工業產值比重已占全市工業三分之二。
廈門島內的老舊廠房都變得“文藝范”。島內形成了以工業設計為核心的龍山文創園、以建筑設計為核心海峽建筑設計文創園、以服裝設計為核心的聯發華美文創園。
跳出廈門產業布局框架,人們欣喜地看到,繼2015年6月份廈門龍巖協作區總投資35億元項目落地生根之后,廈門泉州又聯合共建經濟合作區促發展。
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的問題。在工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廈門注重做精做優現代都市農業。目前全市共有休閑農業項目130多個,年接待游客預計450萬人次。廈門的海洋經濟逐步實現了以海洋第三產業為主導,第二產業協同發展的產業新格局。2015年,廈門萬元生產總值耗電、耗水分別下降4.5%和3.6%,全面完成“十二五”節能減排任務。
城市轉型
城市更新彈出活力變奏曲
春日的廈門,處處花團錦簇,遍地生機勃發。
在地下,一項與時間賽跑的民生工程正在立體式推進,地鐵1、2、3、4號線已經全部實現開工,預計到2020年底廈門將形成“中心放射、環灣聯絡”的軌道交通主干網。
在地上,全長73公里的“兩環八射”外環道路正在全面打通,預計到今年底將實現島內外道路系統的無縫對接。
在島內主城區,老舊小區的改造正在全面鋪開,一座座歷盡風雨的小區不僅面貌煥然一新,配套設施、服務功能也正發生美麗蛻變,居民的幸福感不斷提升。
在島外新城,媲美島內、更勝島內的現代化城區正不斷臻于完善,吸引各方來客。
在城市各處,發揮滲、滯、蓄、凈、用、排功能的“海綿體”越來越多,把各種管線集中收納、統一管理的地下綜合管廊不斷延展……
著力提升承載力和宜居度。三年來,按照中央和省里對廈門的定位和站位要求,廈門高蹈宏闊地展開全面深化改革,以《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為指引,拉開城市框架,拓展區域發展空間,更大幅度地邁開“跨島”的步伐,在全市六區掀起一場“城市更新”的宏大戰役。著力轉變城市發展方式,著力塑造城市特色風貌,著力提升城市環境質量,著力創新城市管理服務,廈門城市轉型發展步伐不斷向縱深邁進。
空間轉型:島外建成區面積占全市2/3
統計數字顯示,到2013年全市超過五成的人口居住在島內,島內外人口密度比高達11:1,近200萬人擁擠在140平方公里的本島,過多的人口,過度集中的城市功能壓得本島氣喘吁吁。
合理布局城市人口和生產要素,引導城市功能向島外轉移,迫在眉睫。
三年來,圍繞“兩個百年”發展愿景和“五個城市”發展目標,廈門拉開城市框架,拓展區域發展空間,更大幅度地邁開“跨島”的步伐。
交通是城市生活的動脈,是一個城市保持活力最主要的基礎設施,也是支撐城市空間拓展的骨架。三年來,一場加快推進海陸空以及信息通道互聯互通的建設熱潮在廈門掀起,大港口、大物流、大路網建設,讓這座城市在不斷“跨”出去的同時,增強了集聚輻射功能,提高了環境的承載力和競爭力。
以灣區導向,貫通組團的城市骨架交通得以構建,地鐵、“兩環八射”快速路網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加快推進,市域內“半小時交通圈”、廈漳泉“一小時交通圈”觸手可及;高崎機場T4候機樓建成投用,年吞吐能力增至2700萬人次,新機場建設有序推進;新開通進出島及島外各區間公交線路90條……正是依托廈門大路網交通的整體構建,“一島一帶多中心”的空間格局已經基本形成。全市城市建成區已達324平方公里,其中島外218平方公里,占全市的2/3。
功能轉型:新理念引領城市規劃
一座城市的空間尺度源起這座城市的特質,城市更新,是基于對原有空間尺度的理解,對空間尺度進行再創造。
三年來,廈門大力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城市綜合功能,健全基本服務功能,通過創新實踐“多規合一”,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形成了全市統一的空間規劃“一張藍圖”,打造出可推廣復制的“廈門經驗”。
位于雙溪片區的同安萬畝蔬菜基地項目,在城鄉建設規劃中被劃為“城市建設用地”,但在土地利用規劃中卻被列為“非建設用地”。在多規合一的作用力下,最終調整為基本農田,得以永久保護。
明確保護空間和建設空間,讓該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正是在“一張藍圖”的形成過程中,廈門細化主體功能區劃分,解決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問題,呵護城市共同記憶和歷史文化要素。
在城市框架拉開的基礎上,廈門還著力完善市政設施建設,提升城市宜居度,從過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數量增長的城鎮化,轉變為提升公共服務、生活素質和城市文化等內涵的城鎮化。
去年12月9日,一場前所未有的冬季大暴雨突襲廈門。當時,位于海滄馬鑾灣片區的新景路,已經進入“海綿體”改造施工的收尾階段。這場突如其來的暴雨簡直像是專程趕來對工程實施驗收作業。強降雨從凌晨持續到深夜,24小時累計雨量超過100毫米,與新景路相鄰的其他道路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積水,但新景路改造路段卻沒有明顯積水。
在市委市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去年來廈門被列入首批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首批全國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城市、第五批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三個試點城市的建設均已全面展開,并初顯成效,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先進理念正在廈門不斷發酵。
環境轉型:生態控制區占全市陸域近六成
“大海灣,大山海,大花園”。按照美麗廈門戰略規劃,廈門劃定了981平方公里的生態控制區,占到全市陸域面積的57.6%——這兩個數字,折射出的,正是市委市政府始終秉持的綠色發展理念。一條“生態紅線”,把廈門的青山綠水攬在懷中,撐起了一把綠色保護傘。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用生態文明理念統籌謀劃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正在成為廈門新常態。
三年來,市委、市政府啟動了一系列生態環境美化提升工程,大手筆潑綠,努力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持續夯實生態基礎。
全面啟動小流域綜合治理,全面建設多層次、全覆蓋的綠道系統,全面構筑多樣化、多層級的花園體系,努力形成親山近水、織綠成網的城市空間格局,讓城市流淌著動聽的綠色交響樂章。
廈門還率先全省制定并實施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環保部對外發布的2015年“空氣質量相對較好的前10個城市”,廈門位列第二位。
新趨勢,新高度,新作為。雖然目前廈門已通過環保部組織的國家生態市考核驗收,成為福建省首個、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二個通過驗收的城市,但在新起點的城市轉型更新之路上,廈門永遠日夜兼程。
?
社會轉型
率先開展創新社區治理
“讓市民成為城市的主人,政府與群眾‘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在這座溫潤的城市蓬勃開展。這場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探索實踐,成為推動社會轉型的強力引擎,讓宜居宜業的廈門煥發出勃勃生機和無盡魅力。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市民是城市建設、發展的主體。要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者之間的關系,集聚促進城市發展正能量,真正實現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廈門率先開展創新社區治理、推動社會轉型的前瞻性探索。
2013年7月以來,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全市開展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協商共治”的治理體系,創新形成以群眾服務為核心的有效治理模式,塑造共同精神,提升居民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
經過近三年的實踐探索,美麗廈門共同締造已成為全市人民的普遍共識和自覺實踐,為全國推進社區治理創新提供了新經驗。廈門初步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轉型發展之路,呈現了一個“讓生活更美好”的城市樣本。
簡政放權:把服務送到居民手上
3月31日晚上,市民呂先生在家里打開電腦輕點鼠標,登錄“i廈門”網站,申請辦理二孩生育服務登記。4月1日一早,翔安區馬巷鎮計生辦證人員在網上確認無誤后,就立即為呂先生在線辦理了二孩生育服務登記手續。
“開通網上辦理服務后,免去了現場提交資料的環節,即使在非上班時間,也可在網上在線提交資料,真是方便快捷多了。”這么迅速地完成二孩生育服務登記,讓呂先生一家喜出望外。
讓全體市民共享城市發展成果,始終是廈門城市社會治理的主線。廈門不斷推進社區信息平臺提升改造,建設“智慧社區”、“云平臺”,拓展社區服務空間。加快審批流程再造,擴大網上審批覆蓋面,減少部門、精簡環節、節省時間。
通過簡政放權,廈門將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全市下放市級行政審批及公共服務事項141項,使服務進家入戶,提升居民群眾對社區服務管理的認同感和獲得感。如在翔安區馬巷鎮,門診單張票據在3000元以下、住院單張票據在6000元以下,社區居民可以在鎮街便民服務中心就近報銷。鎮街便民服務中心服務“圍著老百姓轉”,群眾在辦理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時,少跑一趟路、少跨一個門檻、少走一道程序。
共同精神:強化居民主人翁意識
如今,集美區杏濱街道康城社區的居民們,已經習慣了每天進入社區微信群,交流分享、議事聊天,“群主”就是被居民們親切地稱為“馬大姐”的康城二里居民理事會理事長馬珍珠。
康城社區是一個成立僅4年的新興城市社區,居民們大多是來自五湖四海的“新廈門人”。為了拉近鄰里之間的“距離”,馬大姐根據居民的興趣愛好和需求,建立了十多個微信群,居民們通過微信協商議事,互動交流,使“生人社區”變成“熟人社區”。此外,每逢節假日,社區都會組織開展包粽子比賽、趣味游園等富有特色、參與度廣的文體活動。居民通過參加活動打破“對門不相識”的尷尬。
去年7月,康城社區又成立社區書院,幾乎每個周末都舉辦講座和延伸活動,成為居民們的精神文化家園和學習交流的新陣地。如今,像康城社區書院這樣集學習教育、協商議事、文體活動于一體的試點社區書院,全市共有25家,同時廈門還建成1家市級社區書院總部。
在開展共同締造行動過程中,廈門通過激發群眾廣泛參與,促進居民相識相知、融入融洽,培育形成“勤勉自律、互信互助、開放包容、共建共享”的共同精神。
主動參與:形成共享共治行動體系
過去,住在思明區鎮海社區的居民有著不少煩心事,這個老舊社區中大多數是無物業小區,因為缺乏管理而環境臟亂,車輛亂停,派出所曾經一天就接到16個停車糾紛的報警電話。共同締造行動開展以來,小區居民民主推選出了“樓長”,組成自治管理小組,共同協商解決社區大小事,化解停車難和治安難題。
社區居民是治理的主體,群眾參與是治理的核心。通過激發群眾主動參與社區治理,變“要我做”為“我要做”,變“靠政府”為“靠大家”,變“我和你”為“我們”。全新的社區治理理念已融入老城區的有機更新,從群眾關心關注的身邊小事、房前屋后實事、社區環境美化入手,以社區“小單元”推動社會“大環境”的治理創新,使共同意識、協商意識和互惠意識在群眾心中漸漸形成,一條共享共治的社會治理新路徑隨之顯現。
實踐證明,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與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高度契合,是以社區為基本治理單元的地方治理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站在時代的新起點,廈門將在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的統籌引領下,不斷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讓群眾生活得更舒心。
?
十組數字看懂“美麗廈門”成效
【產業升級】
1、構建29個創新創業集聚片區
產業升級行動,被列作《美麗廈門戰略規劃》十大行動計劃之首。以創新驅動為引擎,廈門產業轉型升級的巨輪也在近幾年起航。
“5+3+10”現代產業支撐體系在廈門初步構建,以抓龍頭項目、打造園區載體、營造創新環境為抓手,大力培育平板顯示、計算機與通訊設備、旅游會展、航運物流、軟件信息等十大千億產業鏈(群),引進了一大批高新技術產業龍頭項目,三次產業結構從2012年的0.9:48.8:50.3調整為2015年的0.7:43.5:55.8,形成了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
在中央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際,廈門積極建立創新平臺,培育“眾創”空間,以創新驅動產業發展。通過在廈門設立海峽研究院、軍民融合研究院等科學創新平臺,同時以建設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范城市為載體,廈門共計構建了29個創新創業集聚片區和92個“眾創空間”,國家科技計劃立項420個。
2、自貿區廈門片區全國首創22條舉措
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的建設,也走在全國的前列。如今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實施62項制度創新,其中全國首創22項。引進企業7584家,注冊資本1102億元,承接253項省級行政許可。
【城市建設】
1、騰出55平方公里建設用地
廈門在全國率先推動“多規合一”,首要任務就是在《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的引領下形成全市統一的空間規劃“一張藍圖”。這一改革工作,注重城市規劃的“合”,形成生態控制線、城市開發邊界、海域系統、全域城市承載力四大板塊“一張藍圖”,實行“一個平臺協同管理”、“一張表格受理審批”,“一套機制保障運行”,解決了不同規劃打架問題,使統一的城市空間規劃體系得以形成,建立統籌發展的綜合平臺,實現經濟發展目標、土地使用指標、空間坐標“三標銜接”。
幾年來,廈門運用“一張藍圖”理念對全市原有的12.4萬個城鄉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之間差異圖斑進行統一協調,就已經騰出了55平方公里的建設用地。通過“一張藍圖”,目前已劃定生態控制線范圍981平方公里,城市開發邊界640平方公里。
2、全市城市建成區達324平方公里
在《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的規劃統籌下,廈門城市建設這幾年有序推進,城市承載力不斷攀升。
站在全市層面,“廈漳泉”同城化及山海協作持續有序實施,截至目前“廈漳泉”已經完成了21個同城化重大項目,其中備受矚目的廈門泉州(安溪)經濟合作區思明園、湖里園已經開工建設,海投(長泰)科技創業園、廈門與龍巖龍雁新區合作區建設也加快建設當中。廈門城市空間結構進一步優化,“一島一帶多中心”的空間格局漸成雛形,其中島外四個新城中心已頗具規模,全市城市建成區324平方公里,其中島外就占了三分之二。
“美麗廈門,交通先行”,通過改善最貼近民生的交通組織為突破口,廈門的城市承載力很快就將實現質的提升——地鐵工程在廈全面啟動,目前軌道交通1號線、2號線已經動工,軌道交通3、4號線控制性工程也已正式開工;力求實現“半小時交通圈”的快速路“兩環八射”網絡系統初步形成,建成后將極大方便市民的出行;“公交+慢行”綠色交通逐步在廈門推廣,通過提升改造BRT系統、推進慢行系統,實現公共交通的一次“再升級”,以期為私家車數量不斷增多、交通“高峰期”擁堵、停車難等“城市病”開出良方。
3、綜合管廊試點完成計劃的84%
生態環境建設是廈門提升城市承載力的重要方向。幾年來廈門相繼入選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全國首批綜合管廊試點城市,大力推進小流域治理工作,成效也尤為顯著。目前,廈門綜合管廊試點完成了計劃的84%,其中海滄、翔安試點計劃實施項目249個,總投資61.72億元。海綿城市建設也初顯成效,當前正在加快實施海滄、翔安試點區域項目建設。
【城市管理】
1、成立20多家社區書院
一系列人文社區、醫療制度的改革創新舉措,將市民的愿景和需求相結合,讓市民擁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為了改善市民群眾“看病貴、看病難、看病遠”的狀況,廈門拉開了深化醫改的“大幕”,不僅率先實現醫保制度全覆蓋,還探索形成了以“分級診療,慢病先行,上下聯動,三師共管”為主要特征的“廈門做法”,加大患者到基層醫療機構就醫的政策引導,目前正在推進濱海、康樂等25個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啟新一輪改造。
試點建設社區書院,則為廈門建設成為“人文之城”奠定基礎。從2015年6月廈門首個社區書院云頭書院成立,到如今20多家社區書院如雨后春筍般在廈門相繼出現,讓市民有了共同學習、共同參加文體活動,共同協商議事的場所,在精神文化修養和文明素質得以提升的同時,居民共同精神也在悄然萌芽。
2、全市公園綠地達35平方公里
自然與人融洽相處,綠色成為了“美麗廈門”最重要的底色。廈門根據“百姓富”與“生態美”有機統一的要求,重點開展“四邊”綠化,同時加大公園綠地建設,全面推進綠道工程,形成了多條山水綠廊,令花園城市景觀品質不斷提升。如今,廈門的公園綠地已達35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公園綠地11.4平方米;共計完成超過150公里綠道建設,包括海滄大道、海滄湖、天竺山等綠道建設;全市范圍還有550處以上立體綠化完成了建設。
3、852個項目在“多規合一”協同平臺運行
廈門近幾年還不斷探索城市管理流程、管理體系的再造,令城市管理向精細化轉變。其中, “多規合一”通過“一張藍圖”推進的建設項目審批流程改革,最能體現其成效。 “多規合一”協同平臺著眼于跨部門業務的整體優化,構建建設項目審批新流程,實現了一個窗口統一收件,各審批部門網上并聯協同審批,審批信息實時共享,極大地提高了審批效率。審批流程從方便管理部門轉變為方便申報者,真正實現了減政府權力的“痛”來換得企業、群眾辦事的“爽”。
目前,大多數城市的“多規合一”綜合平臺還處在播種、育苗的階段,而在廈門,這項工作已經結出了甜美的果實。據統計,截至2015年12月,廈門共有852個項目按新的審批流程在“多規合一”協同平臺和建設審批信息管理系統上運行。廈門的項目建設提速增效成效顯著,2015年全市258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161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123%,超額完成投資22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6%,高出全國10.8個百分點。
【共同締造】
1、96個市直單位掛鉤村(居)參與治理
《美麗廈門戰略規劃》所提出的“共同締造”理念,創新了以居民為核心的治理模式,讓城市管理從“政府管”轉變為“人人管”,尤為深入人心。
“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協商共治”的治理體系,就是“共同締造”理念在現實中的實踐——在堅持政府的服務縱向到底的同時,堅持每個居民都納入社區社會組織,每個社區社會組織都有序參與社區治理,推進居民的“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如此一來,政府職能從單純的為群眾服務、給群眾利益,轉向凝聚群眾共識、培育群眾精神,以通過激發群眾共同參與,培育居民對社區的熱愛之情和認同感、歸屬感。現在,全市共有96個市直單位掛鉤村(居)參與治理,共培育打造289個典范村(社居),涌現了一大批各具特色亮點的共同締造典型。
2、全市21個社區與臺灣村(里)結成“友好對子”
如今,曾厝垵社區已引進臺商45家、從業人員65人加入文創會。全市組建有臺胞、臺屬參加的文體隊伍100多支。廈門共有38個鎮(街)與臺灣46個鄉鎮、村(里)進行了交流合作或簽訂合作協議,有21個社區與臺灣21個村(里)結成友好社區對子。
同時,全市共培育打造289個典范村(社居)。全市刑事、治安案件明顯下降,八類嚴重暴力刑事立案數下降20%。已建立263個社區工作站,為居民提供福利性、公益性和互助性服務。
【點擊】
美麗廈門戰略規劃
《美麗廈門戰略規劃》是根據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美麗中國”的戰略部署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結合廈門實際,編制而成的“美麗廈門”戰略規劃,是凝聚全市共識、具有法律效力的綱領性文件。規劃提出了以下內容:
兩大百年愿景:建黨百年建成美麗中國典范城市;新中國成立百年建成展現中國夢的樣板城市
五大城市目標:國際知名的花園城市、美麗中國的典范城市、兩岸交流的窗口城市、閩南地區的中心城市、溫馨包容的幸福城市
三大發展戰略:“山海一體、江海連城”的大海灣城市戰略、“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大山海城市戰略、“青山碧海、紅花白鷺”的大花園城市戰略
十大行動計劃:產業升級行動、機制創新行動、收入倍增行動、健康生活行動、平安和諧行動、智慧名城行動、文化提升行動、生態優美行動、同胞融合行動、黨建保障行動
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核心是共同、基礎在社區、群眾為主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