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理杰 攝
海西晨報訊(晨報記者 陳佩珊 雷妤 吳斯婷 通訊員 付臻)“因為有涉臺法庭,我才來提告,本來已經想放棄了。”3月31日上午,臺商簡丞漢的民間借貸官司第一次開庭后,他由衷地為涉臺法庭點贊,“我會把這次經歷告訴更多臺灣人,尤其是年輕人,讓他們知道來廈門創業有司法保障,沒有后顧之憂”。
簡丞漢去的這家涉臺法庭,就是海滄法院涉臺法庭。
2012年6月,海滄法院率先成立全國首個涉臺法庭,集中管轄廈門全市范圍內具有涉臺因素的一審刑事、行政及民商事案件。目前,它是全國惟一一家跨區域集中管轄的涉臺法庭。
憑借對臺地緣優勢,近年來,廈門先行先試,在涉臺司法服務上不斷創新,率先在全國形成了具備涉臺檢察、審判、社區矯正、調解全覆蓋的“一條龍”涉臺司法服務機制,其中多個涉臺司法服務機構、機制為全國首創。
《“深化改革看廈門”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特別報道—————聚焦領先全國的廈門樣本》系列報道今天聚焦海滄法院涉臺法庭,剖析“廈門經驗”如何引領全國涉臺司法服務創新。
一句話
“試試看”促成“一條龍”服務機制
臺商黃先生與客戶談妥業務后,騙子短信來了。黃先生誤以為是客戶,直接將138萬元匯入了騙子的賬戶。幸運的是,黃先生及時發現異常,立刻報警凍結了這筆款項。但因賬戶開戶人在南寧開戶時使用的證件系偽造,兩地公安均表示案件“無法偵破”,涉案的南寧某銀行雖認可黃先生受騙轉款事實,卻不能直接返款。
無奈之下,黃先生將該銀行起訴至涉臺法庭。“我們只要說本院沒有管轄權,就可以推掉這個案件,但我們還是想試試看。”在法官們的努力下,被凍結的138萬終于回到了黃先生賬上。
“試試看”不僅是一句話,也是涉臺法庭多年來深耕“試驗田”最簡單又最全面的概括。3年多來,涉臺法庭大膽摸索,首創跨區域臺胞陪審制度、緩刑考察員和執行監督員制度等。2015年8月,廈門市涉臺社區矯正中心在海滄揭牌,海滄區因此成為全國第一個啟動臺籍社區服刑人員集中監管的先行區,標志著廈門率先在全國形成了“一條龍”涉臺司法服務機制。
一群人
臺胞陪審員參與使調撤率提高
走進海滄法院涉臺法庭,迎面而來的是法庭義工的微笑。來自日月谷溫泉渡假村的義工柯麗萍一個月會來一次至兩次,為當事人提供指引、咨詢等服務。“看到我們臺企員工,會拉近與臺籍當事人的距離,對于緩和他們的情緒有所幫助。”柯麗萍說。在涉臺法庭,像柯麗萍一樣的義工有二三十人,其中不乏臺企老板。
不僅在咨詢臺,庭前庭后,也總能看到臺胞的身影。
海滄法院首創跨區域臺胞陪審員參審機制,聘任了包括廈門市前后三任臺商協會會長在內的37位臺胞杰出人士擔任臺胞陪審員,讓他們參與到案件的審理、調解等司法活動中,發揮他們與涉訴臺胞臺商“同鄉、同業”的優勢,疏導雙方當事人的對立情緒,避免矛盾的激化和升級。
曾經發生過這么一件事。某科技公司、某器材公司及王某三方發生廠房轉讓糾紛,當事人矛盾沖突激烈,甚至搶占廠房。涉臺法庭邀請在廈門從事建筑行業的臺胞陪審員謝蒼發共同組成合議庭,參與案件調處。終于,在謝蒼發的努力下,當事人達成了調解意愿,案件得以圓滿解決。
海滄法院副院長、涉臺法庭庭長曹發貴介紹,此前,涉臺民商事案件調撤率很難達到50%,但集中管轄后至今年3月30日,涉臺法庭民商事案件調撤率達66.19%,這與臺胞參與審理、居中充當“潤滑劑”密不可分。據統計,臺胞陪審員參與陪審的案件有371件,調解撤訴241件,涉案金額高達6.6億元,取得了良好的法律和社會效果。
一件事
遠程審理案件最大化便民
大陸的阿花(化名)嫁了臺灣丈夫阿杰(化名),兩人離婚時鬧上法庭。因阿杰在臺灣,不便到大陸,海滄家事法庭首次使用遠程視頻審理這起涉臺離婚糾紛。
多年來,涉臺法庭以“最大化便民利民”原則為指導,認真落實司法服務和保障措施。比如,涉臺法庭以高新科技為技術支撐,實行網上預約立案,為涉臺審判配備數字化高清科技法庭,實現各類證據的可視化展示,實現庭審過程的實時錄音錄像、光盤當庭刻錄,并支持遠程庭審應用功能,遠程證人作證、提訊、視頻開庭、觀摩均可實現,極大地方便了當事人參與涉臺訴訟活動。
此外,針對部分當事人沒有時間參加開庭的情況,涉臺法庭還啟動周末法庭和夜間法庭,利用周末和晚上時間開展庭審、調解、送達等活動,切實解決部分當事人工作時間難到庭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