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口美麗鄉村藝術團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義演。(郭妮妮 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陳冬 通訊員 劉平)建成一個“家”,幸福一群人。2014年11月,在市文聯的指導下和集美區委宣傳部、區文聯的推動下,全市首個鎮街基層文聯組織落戶灌口(以下簡稱“灌口文聯”),她的成立,為廈門文聯基層組織建設邁出了探索性的一步。一年多來,灌口文聯為農村文藝工作的開展“栽下文藝的種子”,讓最基層的文藝愛好者“有家可歸”,有展示才藝的舞臺、傳播文化的平臺,在灌口催生出一朵“文化之花”,為推進“人文集美”建設增添了一抹亮色。 【名片】 人文薈萃的灌口 灌口自商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唐688年建立政權,元代的深青驛站被稱為“閩南絲綢之路”,為整個閩南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同安縣府在灌口開設鳳山書院,這是同安縣最早的書院之一。后來該書院成為辛亥革命的閩南同盟軍的基地,鳳山書院與鳳山祖廟也成為灌口重要的名勝古跡。 灌口歷史文化悠久,文化積淀深厚,人文薈萃,歷史上孕育了三十多位進士、舉人。至清末民初,灌口已形成了“煙火千家,頗為富庶”的“八閩重鎮”繁榮景象。 【記者手記】 文聯“穿線”“珍珠”發光 群眾是文化建設的主體,鄉土文藝人才就像星星之火,可以帶動越來越多的農民參加文藝活動。 如果把鎮村文藝人才比喻成散落在農村大地上的一顆顆珍珠,那么,灌口文聯就是一根線,要把這些珍珠串成絢麗多姿的珍珠項鏈,讓這串文藝珍珠閃閃發光。 昨日,周六,是灌口鎮美麗鄉村藝術團固定排練的日子。家住黃莊社區的葉大爺,來到位于灌口風景湖畔的鳳山書院,準備和伙伴們練練嗓。 美麗鄉村藝術團,是因為灌口文聯的成立,才跟著組建起來,團員有40多人,平均年齡55歲左右。去年9月5日,藝術團首次登臺亮相,主題是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所有節目由藝術團“包攬”,有弦樂合奏、男女生對唱、女生小組唱、舞蹈、小品等,所有演員義務演出。 葉大爺說,是鎮文聯,讓他們這些愛好唱歌的老家伙們找到了家的感覺。“有家可歸”,并不只是葉大爺一個人的感慨,而是生活在灌口的鄉土文藝人才和文藝愛好者期盼多時的愿望。灌口文聯成立一年多,廣“種”文化,社區(村)的文藝活動搞得更加火熱,挖掘了一批鄉土文藝能人和愛好者,在推進“人文集美”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相關閱讀:
- [ 04-08]真心為民服務就能找到“存在感”
- [ 03-29]龍文聯東U谷廠房未使用已出現多處裂縫 業主憂心
- [ 03-22]麥克格文:砸錢讓聯賽受益 大牌讓中超更有競爭力
- [ 03-10]北京市文聯主席:《老炮兒》多次受中紀委表揚
- [ 02-03]近日起至元宵期間 集美120個精彩活動歡樂鬧新春
- [ 01-29]漳州市文聯六屆第七次全委(擴大)會召開
- [ 01-13]廈門再添文化新地標 廈門文聯藝術展覽館開館(圖)
- [ 10-24]聯合國成立70周年 潘基文稱需要強有力的聯合國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