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口美麗鄉村藝術團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義演。(郭妮妮 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陳冬 通訊員 劉平)建成一個“家”,幸福一群人。2014年11月,在市文聯的指導下和集美區委宣傳部、區文聯的推動下,全市首個鎮街基層文聯組織落戶灌口(以下簡稱“灌口文聯”),她的成立,為廈門文聯基層組織建設邁出了探索性的一步。一年多來,灌口文聯為農村文藝工作的開展“栽下文藝的種子”,讓最基層的文藝愛好者“有家可歸”,有展示才藝的舞臺、傳播文化的平臺,在灌口催生出一朵“文化之花”,為推進“人文集美”建設增添了一抹亮色。
【名片】
人文薈萃的灌口
灌口自商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唐688年建立政權,元代的深青驛站被稱為“閩南絲綢之路”,為整個閩南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同安縣府在灌口開設鳳山書院,這是同安縣最早的書院之一。后來該書院成為辛亥革命的閩南同盟軍的基地,鳳山書院與鳳山祖廟也成為灌口重要的名勝古跡。
灌口歷史文化悠久,文化積淀深厚,人文薈萃,歷史上孕育了三十多位進士、舉人。至清末民初,灌口已形成了“煙火千家,頗為富庶”的“八閩重鎮”繁榮景象。
【記者手記】
文聯“穿線”“珍珠”發光
群眾是文化建設的主體,鄉土文藝人才就像星星之火,可以帶動越來越多的農民參加文藝活動。
如果把鎮村文藝人才比喻成散落在農村大地上的一顆顆珍珠,那么,灌口文聯就是一根線,要把這些珍珠串成絢麗多姿的珍珠項鏈,讓這串文藝珍珠閃閃發光。
昨日,周六,是灌口鎮美麗鄉村藝術團固定排練的日子。家住黃莊社區的葉大爺,來到位于灌口風景湖畔的鳳山書院,準備和伙伴們練練嗓。
美麗鄉村藝術團,是因為灌口文聯的成立,才跟著組建起來,團員有40多人,平均年齡55歲左右。去年9月5日,藝術團首次登臺亮相,主題是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所有節目由藝術團“包攬”,有弦樂合奏、男女生對唱、女生小組唱、舞蹈、小品等,所有演員義務演出。
葉大爺說,是鎮文聯,讓他們這些愛好唱歌的老家伙們找到了家的感覺。“有家可歸”,并不只是葉大爺一個人的感慨,而是生活在灌口的鄉土文藝人才和文藝愛好者期盼多時的愿望。灌口文聯成立一年多,廣“種”文化,社區(村)的文藝活動搞得更加火熱,挖掘了一批鄉土文藝能人和愛好者,在推進“人文集美”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灌口文聯成立一周年,書法家現場揮毫潑墨。(劉平 攝)
關鍵詞:
“種文化” 讓群眾成為文化生活主角
灌口,作為“八閩重鎮”,文化有著深厚的基礎,人才輩出。答嘴鼓、閩南童玩、布袋木偶等特色文化備受矚目,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大力推進,文藝活動也日益活躍。“正是由于灌口鎮具備較成熟的條件,集美區委宣傳部、區文聯把成立灌口文聯納入議事日程。文藝隊伍的不斷壯大,需要一個能統率全鎮文藝社團、指導文藝創作、推動文藝事業再上新臺階的鎮級人民團體出現。”灌口文聯高東升坦言。
在這樣的呼聲中,灌口文聯應運而生。成立當年,集美區提出“人文集美”發展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說,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藝要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所以,灌口文聯成立“恰逢其時”。
高東升說,如今的群眾已不滿足于只做觀眾、欣賞者,更多的群眾希望做參與者、表演者。所以,灌口文聯有意識地“種文化”,把群眾變成文化生活的主角。現在,灌口文聯已吸納會員50多名,涵蓋書法、繪畫、攝影、曲藝、戲劇、音樂等各門類骨干人才及愛好者。他們來自基層,來自不同行業,用百姓語言“講”百姓故事,開展了豐富的文體活動。
?
灌口文藝工作者攝影展現場。(劉平 攝)
關鍵詞:
草根文藝 充分挖掘群眾文化資源
栽下文化種子后,需要土地,才能生根。灌口文聯充分挖掘區域內的文化資源,如今,全鎮有近80支舞蹈隊,每天在各個社區、村小組起舞;在田頭村鷹坑谷民俗文化園,每周六、日固定都會有民俗文藝演出。
種子“栽”下去,還要精心培育,才能開枝散葉。“文聯的工作要有存在感,一定要做幾件像樣的事情。”高東升說,灌口文聯作為“后勤保障”,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積極引導下屬隊伍開展活動,把優秀作品向“上級”推薦,參加各類展覽、調演,把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藝成果送到千家萬戶,吸引廣大群眾將更多的精力與視線轉移到健康娛樂上來。
正如國家級非遺項目答嘴鼓傳承人陳清平在灌口文聯成立大會上所說的:“我們屬于草根文藝,以前是被人看不起的,有了作品也沒處發表、演出。現在各級黨委和政府重視,對文化工作大力支持,有了鎮文聯這個大家庭,會員們不僅在這里得到熏陶、培植,還可以有機會‘走出去’,逐步成長。”
在灌口文聯的悉心“栽種”下,灌口正在綻放更加濃郁的文化花香。廣場舞逐漸撕掉“大媽”標簽,不再只是“會跳跳好看,不會跳跳出汗”,而是有年輕人加入,編排精致、舞姿優美。在去年由金門縣政府主辦的2015年第二屆海峽兩岸廣場舞交流大賽上,受邀的李林村舞蹈隊拿到了第三名的成績。
與此同時,閩南傳統文化的營養正在灌口得到汲取和傳承,社會風氣和道德水平也得到提高。
?
【榮譽】
回望去年,灌口文聯成立一年多以來,碩果累累。
●去年4月,集美區戲劇曲藝創作調演,灌口鎮選調參賽的蘇玉枝、陳端娥答嘴鼓《大狗抓墻小狗看樣》榮獲優秀創作獎和表演二等獎,黃月嬌木偶戲《唐國舅游集美》榮獲表演二等獎,其中,優秀創作獎被選送參加廈門市戲劇曲藝調演和第六屆群眾文化藝術節;
●去年“五一”期間,灌口文聯組織書法愛好者創作優秀作品10余幅參加集美區老年書畫作品聯展;
●去年5月底,廈門市政協組織的“成立60周年光輝歷程圖片書畫影展”,灌口文聯書法愛好者陳學霖作品入選作品展并被市政協收藏;
●去年6月中旬,集美區委宣傳部、區法治辦聯合舉辦了“2015年法治文藝作品廉政展”,李軼勝的“明德崇法”書法作品榮獲二等獎,并參加福建省法治文藝作品評選;
●去年8月,集美區“美麗廈門·人文集美‘人文新風進村居’”美術書畫攝影展,灌口鎮書法、美術、攝影愛好者創作參賽作品20多幅,其中,林來福榮獲書法作品一等獎,林逸翰榮獲書法作品二等獎,陳錦偉、陳學霖、高明團榮獲書法作品三等獎,林龍濤榮獲美術作品三等獎,高明團榮獲攝影作品三等獎。
●去年9月,灌口美麗鄉村藝術團自發舉辦“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音樂會”,節目豐富多彩,受到群眾好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