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經常會震顫。資料圖片 廈門晚報訊(記者 蘇奇 通訊員 羅超)“帕金森病如今有年輕化趨勢。以前,患者多是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但現在,三四十歲的青年人也并不少見,且越來越多。”昨日,第一醫院腦科中心舉行第八屆大型帕金森病健康教育講座及義診,多位經驗豐富的神經內、外科高級專家開講并參與義診,現場還有幾位“抗帕明星”同病友交流互動。 第一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劉希堯介紹,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變性疾病,緣于人體多巴胺神經元受損導致多巴胺分泌不足。目前,全國大約有200萬帕金森患者。 他說,帕金森病如今有年輕化趨勢,去年就曾接診過一名20多歲的男性患者。這名患者來自石獅,最初前來就診時,也是因為出現四肢僵硬、活動不便等現象,后來被確診為帕金森病。“這是我們接到過最年輕的帕金森患者”,經過藥物治療,目前這名患者已經得到良好控制,病情基本不影響正常生活。 【故事】 腦起搏器重新開機,他立馬站起走回家 劉希堯說,帕金森病早期主要靠藥物控制,中晚期則建議手術治療。而腦起搏器植入術(腦深部電刺激術)是目前首選的方法,它通過釋放電流讓人體神經發生反應,控制身體不再出現顫抖等帕金森癥狀。 馬先生是廈門“第一個吃螃蟹”的帕金森患者,他手術在2008年就做了,且雙側都做了。那時他58歲,尚未退休。記者看到,馬先生除了偶爾上肢有些顫抖外,如今已活動自如。他解開衣服,在其一側鎖骨上方有個火柴盒大小的“鼓包”,這便是腦起搏器的電池。一根埋在皮下的線一直通向埋在額頭上方的兩個紐扣大小的腦起搏器。 馬先生說,大約從2005年起,他發現自己的手不知為何抖得厲害,以為是年紀大了的正常反應。可后來,手抖得越來越厲害了,穿脫鞋時抖得難以穿上、脫下。平衡能力也變差了,走路踉踉蹌蹌,上醫院才知自己患上了帕金森病。工作時,有時會突然一陣很難受,活動都會受影響,吃點藥就過去。可過了兩年,藥量逐漸加大,效果卻越來越差,直到后來他病休在家。聽說第一醫院引進了腦起搏器植入手術治療帕金森,不過價格昂貴,他權衡再三,決定試試。手術后,效果立竿見影,“一開機,很快就能動了”。 馬先生說,這幾年有了腦起搏器,他的生活能夠自理了,有空就出去散散步。直到2015年1月的一天,那天晚上他突然感覺很不舒服,第二天根本起不了床,簡直生不如死。他把藥量加大,可是也沒用。老伴用輪椅推著他到第一醫院,劉希堯發現,馬先生的腦起搏器關機了。當他重新打開后,馬先生馬上起身,自己走路回家了。 劉希堯說,馬先生的腦起搏器之所以會關機,可能是他無意中遇到了強磁場所引發的,比如變壓器等。此外,應避免胸口部位直接接觸磁性物體,還應避免接受治療性超聲、短波、微波、皮下連接導線部位的推拿按摩等治療。 【醫囑】 “帕友”小心抑郁癥 帕金森病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環境、遺傳、年齡及長期精神壓力等因素有關。很多患者出現發僵、顫抖、走路手臂不擺,都誤以為是正常的老化或者腦血管病,不知道自己已經得了帕金森病。隨著病情發展,可逐步引起患者動作遲緩、僵硬、震顫,最終喪失工作和生活能力。若未能得到及時、合理的治療,易致身體機能下降,生活難以自理,最后出現各種并發癥。 劉希堯說,“帕友”切勿忽視抑郁癥狀,有一半以上的“帕友’會伴發抑郁癥,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如果在過去兩周,感到情緒低落或絕望,或做事提不起興趣,那么,可能是患上了抑郁癥。一方面,帕金森病作為一種神經元疾病,可能會影響大腦,誘發抑郁癥;另一方面,帕金森病人行動不便,長期需要家人照料,往往會有嚴重的病恥感,從而引發抑郁癥。出現抑郁等精神癥狀時,應及時找心理科醫生干預,以免出現嚴重后果。 |
相關閱讀:
- [ 04-17]年僅43歲的他寫字的手不受控制 廈帕金森發病日趨年輕化
- [ 04-11]14歲中學生患上“帕金森”? 寫字時總是手抖
- [ 04-24]老人字寫得越來越小需警惕 或患有"帕金森"綜合癥
- [ 03-25]老人靠在墻邊一直抽搐 原來是帕金森癥發作
- [ 04-12]帕金森發病呈現年輕化趨勢 20多歲小伙手直抖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