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晚報訊(記者 林珊 張婧瑋 龔小莞)
34歲理發師
只買紙質書愛啃大部頭堅信閱讀像“長進骨骼的營養”
前兩天,市民蔡先生在新蓮花新龍山小區附近的理發店里發現了一個“秘密”:理發師正在看《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蔡先生大為驚訝,在朋友圈感嘆:誰說理發店只有《讀者》?人家看的是以色列70后新銳歷史學家的名著,榮登全球多個圖書排行榜!
看這本書的理發師,其實是這家理發店的老板謝松藝。“那本書是因為雜志推薦才買的,其實我也不是全都能看懂。”他說,“不過作者確實想用你能聽得懂的語言,去講那些原本專業又枯燥的歷史。”
謝松藝說,之前他曾看過《浮士德》《茶花女》《堂吉訶德》等名著,因為只有初中畢業,無法讀出名著中的文學價值和藝術手法,但他堅信讀書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是慢慢積累的過程。“看過的書,就像我們吃過的肉、喝過的湯,有些營養是長進了骨骼的。”他說。
多年的閱讀積累,讓謝松藝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他很少用手機閱讀,堅持買紙質書,“電子產品尤其是手機,都是碎片化的閱讀。”他說,不想被電子產品“綁架”,所以坐長途車也會先買一本雜志帶上。
對店里的員工,他也要求她們多看書。那本《人類簡史》上有幾頁貼著便利貼,上面是員工查書中英文單詞時記錄的釋義。“我離開學校以后都不怎么看書了,也只有跟著老板在店里才看書。”一名店員不好意思地笑著說。
謝松藝說,是閱讀改變了自己。他還寫得一手好字,有時候會突發奇想寫上幾個大字貼在店門上。
不滿5歲小朋友
一年閱讀圖書2000多冊,她懂的常識有些媽媽都不知
不滿5歲的陳花,是市圖書館少兒閱覽區的常客。為了滿足她閱讀的需求,一家人辦了三張押金1000元的借閱證。去年她借閱圖書952冊(不含續借),而實際上她看的書還包括用爸爸、媽媽的借閱證借閱的書,一共2203冊(不含續借)。
陳花3歲就認識2000多個漢字,她借書的區域已“升級”至小學生借閱區,現在正在閱讀的是《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
陳花的媽媽艾女士說,陳花出生三個月左右她就開始給女兒講故事,一歲多開始通過游戲的方式教她認字。如今雖然陳花已經到了上幼兒園中班的年齡,但還沒去上學,原因就是她太癡迷于看書了。
“她特別喜歡圖書館,覺得比幼兒園好玩多了,不肯去幼兒園。”艾女士說,她和丈夫決定尊重孩子的意見,同意她先不去幼兒園。平時每周都會帶她去圖書館借一大堆書,即使出門旅游也會隨身帶幾本書。有特別喜歡的書,她還會讓媽媽買回來收藏。
艾女士是全職媽媽,她在家里自己備課,教女兒學英語、數學等。她說,打算今天下半年送女兒到幼兒園上大班,讓女兒接觸更多小朋友,完成幼小銜接。
“她看過很多書,懂得不少知識,有些生活中的常識連我都答不上來。”艾女士說,有一次女兒去學舞蹈的時候,同班有個小女孩流鼻血,老師讓小女孩把頭仰起 來,陳花馬上糾正說,流鼻血不能仰頭,要低下頭。后來艾女士查了書,發現女兒說的是對的,仰頭反而會使鼻腔內已經流出的血液因姿勢及重力的關系向后流到咽 喉部。
51歲收廢品阿姨
收購的舊書看完再賣,丈夫眼睛不好就讀給他聽
51歲的王宗英,每天一早都會騎著三輪車,從火車站附近的出租屋到鷺江道國貿金海岸小區門口“上班”;下午5點多“下班”時,她的三輪車上會堆滿易拉罐、塑料、廢紙等,其中也有她收購來的舊書。
等著人們招呼她去收廢品的空當,她就拿一本書坐著看。附近小區的居民都認得她,一說起她就會說:“小區門口那個收廢品的阿姨最愛看書啦。”
王宗英是安徽人,2008年來廈門打工。她和丈夫買了兩輛三輪車回收廢品,丈夫負責“跑業務”,騎著車滿城跑,而她則守著鷺江道金海岸這個“據點”。當時小區很多人裝修,生意不錯,慢慢地她也積累了不少老客戶。
平時不忙時,她就坐在三輪車上或馬路牙子上,翻翻報紙、看看雜志。只念到初中的王宗英說,書太貴了買不起,收購的舊書先運回家看。有的居民一次會賣十幾本雜志,她都撿回家看。她最喜歡的是《意林》和《故事會》。
回收的舊書看完后,她才會送到廢品回收站去賣。每天出門前,她都要在裝水的袋子里塞兩本雜志。丈夫眼睛不好看不了書,她就讀給他聽。
老顧客都知道王宗英愛看書,會特意把家里的舊雜志攢起來賣給她。
60后宿管“老師”
為子女買書從不吝嗇 孩子都在世界名校就讀
廈門二中高中部女生宿舍樓有3名宿舍管理員,愛看書是出了名的。不僅看書,她們還一起討論、寫讀后感,并把看到的好文章貼在宿舍前的報刊欄里和學生共享。雖然只有高中文憑,但學生們都叫她們“老師”。
三名宿管阿姨中,60后的美珍是年齡最大的。而最讓家長們驚訝的,是她培養的孩子都上了世界名牌大學,其中女兒已經從哈佛大學研究生畢業,兒子正在斯坦福大學讀博。而本科他們一個上清華,一個上北大。因此,有不少家長趁接送孩子的機會,找美珍取經。
美珍說,閱讀給她帶來很多樂趣。她說,小時候成績很好,但因為家庭原因未能繼續接受教育。小時候她很愛看書,但買不起,只能到處借。年輕時走到哪里都要隨身攜帶一本書,生怕還沒看完就得還回去。子女上學后,她在買書方面從不吝嗇,家里的書房和臥室都擺滿了書。
不過,她也提醒家長和學生,閱讀是細水長流的事,不宜操之過急,更應以平常心對待學習和考試。
46歲公交司機
自稱接地氣的文青 愛讀愛寫愛泡圖書館
“別路云初起,離亭葉正稀。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飛。”907路司機唐承功說,最近在教女兒讀這首詩。“我講詩喜歡把它情境化,講成一個小故事。”他 說,講故事的技能源于他酷愛哲理故事的閱讀以及長期的寫作積累。“我從小愛看書,也算是一枚文藝青年,不過我是接地氣的文藝青年。”他笑著說。
唐承功是安徽人,高中畢業后獨自到廈門。住在杏林的他要到島內上班,上下班坐車的這段時間,就是他閱讀的時間。周末,他則到杏林工人文化宮(現廈門市工人文化宮杏林宮)看書、“充電”。
“閱讀的過程是理性思考的過程。”他說,學生時代他最愛的是語文課,而培養他閱讀習慣的則是當語文老師的哥哥。
唐承功說,除了通過閱讀走進作者內心,他還喜歡用文字分享自己的感受。“有些話我說不出來,但是我愿意寫。”唐承功從初中開始寫日記,記錄生活瑣事和奇思妙想。
泡了多年圖書館,他終于找到了“組織”——圖書館文學沙龍。在一次征文比賽中,他寫的《特區阿嬤》獲得了二等獎,并在《杏林文藝》上發表了,從那以后他就有意識地向一些報刊雜志投稿。
有感于公交司機與乘客之間的相互不理解,他寫了不少文章,也寫過身邊同事的故事,有的文章發表在《廈門日報》城市副刊。“我希望別人讀了我的文章,能夠對我和我從事的行業有所了解,能消除一些誤解。”他說,被別人閱讀也是一種溝通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