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在后臺負責說唱 木偶戲演員必須練習劈指 堅持十五年演員漸漸少 經過十五年的經營,木偶劇團的名聲打響了,廈門島內外,甚至泉州南安、安溪,都有人請他們去唱戲助興。“遇到好日子多的大月,一個月可以出八九十場,我們有三個戲臺,可以同時出,我、陳師傅、我兒子一人負責一場,缺的演職人員就找唱歌仔戲的朋友幫忙。”陳盟章說,正常一場木偶戲需要七八名人員演出,三個負責樂器演奏,一人講古,一人唱歌,還有兩三個負責臺前演出,但隨著看戲的人越來越少,專門從事木偶戲的人也變少了。“我們劇團之前也有其他人,但漸漸地固定下來的,也就是我們一家三口和陳師傅。” 5月8日,劇團在翔安內厝前垵村有一場演出。因為邀請演出的主人家娶媳婦,劇團挑選了劇目《雙喜臨門》來添喜。演出前,陳麗蓉在戲臺上擺了貢品,敬拜土地公。“每次演出前都要拜,跟土地公說一聲,我們借地演出,也請土地公來看戲。”木偶戲這項古老的藝術,在閩南有著對傳統的堅持和對神明的敬畏。 熱鬧的戲臺冷清的臺下 八尺戲臺擺開,八寸木偶上臺。鑼鼓響,念唱起。熱熱鬧鬧的木偶戲開演了,臺下卻沒有觀眾,偶爾有小童經過,好奇地站一會兒就離開。這次,臺前主演的是陳國成師傅,他手中的木偶,一舉一動栩栩如生。雖然沒有觀眾,他卻還是很投入,木偶沒有表情變化,但他的表情卻跟著劇情,或怒或笑。 陳盟章和兒子在臺后配樂,偶爾上臺助演。一場三個小時的演出,在他們身兼多職、緊密分工下完成。說起冷清的臺下,陳盟章有點惆悵,“臺灣有個霹靂布袋戲,很受年輕人喜歡,而我們這種傳統的布袋戲卻少有年輕人觀看,有時也想是不是應該加入一些新的東西,吸引年輕人。”不過,陳盟章也認為,臺灣的布袋戲更像是電視劇,就是人物變成了人偶,加入聲光電。若說起操縱木偶的手法、木偶的表演藝術,還是閩南地區傳統木偶戲更先進,“各有各的堅持,各有各的特色,才能讓這項藝術的傳統精髓得到保留并朝著多元化發展”。 |
相關閱讀:
- [ 02-08]廈門軍營村春晚“升級”吸引四方村民800多人觀看
- [ 12-23]男子從9米高戲臺摔下 第二天就能下床走路
- [ 09-07]明晚沙坡尾點燈祈幸福 還有布袋木偶戲和南音等
- [ 10-28]翔安小學生“掌中木偶劇”獲全國戲劇類群星獎
- [ 10-26]內厝中心小學木偶劇獲全國大獎 廈門首次獲該殊榮
- [ 07-08]《閩南神韻》每周六有木偶專場 親子套票100元
- [ 07-07]《木偶大觀園》每周六14:00-15:00文化藝術中心上演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