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晚報訊(通訊員 李燦瑜 記者 蘇奇)微信的普及讓人們又多了一種交流渠道,在朋友圈里互動,是不少人生活的常態(tài)。然而,有人因為過度沉迷而變得煩惱。 折磨 覺得別人發(fā)的朋友圈 都是在說給她看 張女士今年40歲,去年開始玩微信。剛開始,對新事物的好奇,加上與多年不見的同學重新聯系,張女士對微信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幾乎把注意力都放在上面。 漸漸地,家人發(fā)現張女士變得敏感、多疑,總覺得別人朋友圈發(fā)的東西都是在說她自己,經常會把好友發(fā)的動態(tài)與她自己聯系到一起:朋友發(fā)了一張嬰兒微笑的照片,她就覺得別人在說自己幼稚;親戚分享了人生感悟,她認為是專門給自己看的;同學群發(fā)了個表情,她就一直思考這個表情背后是什么意思。后來,張女士感到微信朋友圈讓自己心煩不已。 家人擔心她心理出了什么問題,陪著她到仙岳醫(yī)院就診。經過門診的檢查和診斷,排除了張女士患有精神障礙的可能性,醫(yī)生建議她做心理咨詢調整心態(tài)和情緒。 分析 自幼性格內向,缺乏正常的人際交往 經過與張女士的深入溝通和探討,心理咨詢師陳志敏發(fā)現,張女士自幼性格膽小內向,從小到大都不太擅長與人交往,婚后也都待在家里照顧孩子,沒有參加工作,幾乎沒有跟外人有太多接觸,不懂得如何與人溝通。陳志敏還了解到,張女士加入同學群后,遇上學生時代有好感的男同學,會與對方多聊幾句,每天還會盯著手機等對方在群里發(fā)消息。漸漸地,她感到自責,認為這樣做有點對不起家庭,同時也擔心自己在群里的表現會讓同學誤會。因此,她一直關注著同學們的動態(tài),琢磨他們是否知道自己的心事,也在琢磨自己發(fā)的表情和文字是否妥當,發(fā)展到后來,她變得敏感多疑,總會把朋友圈的動態(tài)和自己扯上聯系。 陳志敏分析,張女士的性格具有內向和敏感多疑的特點,再加上長期缺乏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才會對微信的內容表現出過度的敏感和焦慮。微信里面的好友雖然都是認識的人,但是張女士不算是真的“認識”他們。因此,陳志敏建議張女士要試著把微信當成一個平臺,不要過度沉迷其中,應該多在現實生活中與同學朋友聯系,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建立健康現實的人際關系,這樣有助于她打消對人際交往方面存在的疑慮,也能幫助她以更好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 |
相關閱讀:
- [ 05-06]女子刷朋友圈刷出病 覺得每條信息都與自己有關
- [ 04-15]“低價拼團買水果”刷朋友圈 小心信息泄露
- [ 04-12]如何刷朋友圈不交“智商稅”?——論微信朋友圈的正確打開方式
- [ 01-14]刷朋友圈會不會刷掉朋友
- [ 04-12]“刷屏奇葩”大盤點:如何刷朋友圈不交“智商稅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