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科技成果轉化 要與科普傳播相結合 水產科技周的舉辦是為了在圍繞科學發展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的前提下,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推動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同時,積極推進科技創新與新型漁民培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大對養殖大戶、家庭農場、漁業合作社和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科技推廣力度,推進新型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發揮現代漁業示范區和農村改革試驗區的試驗示范作用。通過培訓和開展活動,要培育和造就一支具有專業學科知識,又有較強科學傳播能力的水產科學傳播隊伍,提高服務社會能力。 在啟動儀式之后舉行的交流會上,這些水產科技界的頂尖“學術派”齊聚一堂,探討了一個也曾對他們自己產生困擾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在科技創新與百姓科普之間找到正確的平衡切入點,因為科技創新是要把簡單的東西復雜化,而科普則是要把復雜的東西簡單化,二者的差異顯而易見。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研究所的柳學周研究員認為,科技成果轉化一定要與科普傳播相結合,要讓民眾真正了解和理解水產養殖,需要的是科研人員們主動向社會公開,而不是事后解釋。他舉例說,曾有謠傳稱養殖海參是用避孕藥泡出來的,民眾閱讀到這類信息后很容易恐慌,而在專家們看來,這完全就是可以一笑置之的無稽之談——一個很簡單的解釋是,如果養殖戶真的用避孕藥來養海參,那么按照測算,任意一個養殖戶都很可能需要用掉上噸的避孕藥,這根本不符合成本邏輯,更遑論在科學上也根本站不住腳。因此,把復雜的東西多通過簡單的方式和話語向普通民眾傳播,也是科研工作者們必須要掌握的一項技能。 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研究所的葉維鈞研究員提出了通過商業展覽擴大科普影響力的新科普模式,事實上,東海研究所曾與企業進行合作,將部分海洋生物標本進行商業展覽,由此獲得的資金又成為了東海所建立標本館的首期引導資金。在葉維鈞看來,收集養護魚類標本實際上有相當高昂的資金成本,這種模式的建立能夠真正實現“以標本養標本”,既起到了科普作用,又取得了商業收益,獲得了社會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名片】 福建海洋漁業科學館 福建海洋漁業科學館是水產科普教育基地的重要部分,坐落于廈門東渡的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所內,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共分5個單元。科學館是在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的主導下,整合了科研力量與人才資源,以“創新、環保、自然、人文、科技”為設計理念,集科普、教育、展示、宣傳為一體,通過圖文、影像、標本、模型、模具等資料,向大眾集中全面地展示我省海洋與漁業經濟新發展和當今福建海洋漁業的科技力量、科研動態、科學文化以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主要創新成果。 2015年9月18日,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在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吳南翔的陪同下,調研福建海洋漁業科學館,科學館正式開館,進入試運行。于康震充分肯定了科學館的建設情況,題字“宣傳水產科技成果,促進海洋漁業發展”,加以激勵。科學館開館后,已先后接待了農業部、高校、省內外海洋與漁業系統及廈門市市民等18批300多人次參觀交流團體,并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參觀1次,接待公眾約1000多人次。 2015年11月,經中國水產學會評審認定,被授予“全國水產科普教育基地”。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將抓住全國水產科普教育基地授牌的契機,承擔起水產科普教育責任,不斷更新、完善科普教育基地的各項軟、硬件設施建設,積極配合中國水產學會和福建省水產學會,加大宣傳教育力度,為公眾普及水產科技知識,增強海洋漁業的科技影響力。 |
相關閱讀:
- [ 05-13]2016年水產科技活動周在廈門啟動
- [ 04-27]漳州水產市場再次面臨搬遷 9年來3次搬遷臨時過渡點
- [ 04-26]平潭組織防赤潮培訓 做好水產養殖
- [ 04-06]省海洋與漁業部門推動工廠化水產養殖方式
- [ 03-31]下月起11名專家為榕水產企業“把脈問診”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