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 市民享受便利,而他們則是讓這種便利得到保障的人…… 80年代:直埋式 長途線路巡線員,每周巡護52公里 1980年,錢力強進入長線局負責長途通信的保障。他說,長線局有專門的巡線員,每周得將自己片內的線路巡查兩趟,而一趟就是26公里。 早年的線路都是走直線,穿過田間地頭、翻山越嶺。線埋在地下1.2米的地方,正常的巡護就是沿著線路走,一路查看路面有沒有變化,是否出現塌方,有沒有人在施工。怕農民的鋤頭挖到電纜,山上電纜經過的地方還埋有標石,要是地形變化標石下陷,還得把標石往上抬一抬,每半年要描紅。“比掃墓還頻繁。”他開玩笑說。 錢力強依然記得,當時床頭的值班電話號碼是2448。有一年臺風過后山洪暴發,把同安一座橋下的河沙都沖走了,埋在河床的電纜露了出來,被采砂船刮斷。半夜電話響起,錢力強立刻和同事趕去搶修,花了兩天才把線路臨時搶通。等到水全部退去,再把纜線重新埋入河床。 90年代:管道式 三四平方米的空間,兩三個人一窩五六小時 48歲的陳育強1985年進入電信公司后,從一線的電纜維護做起。他說,那時候廈門的電話才幾千部,現在的工作量是以前的好幾倍。那時候電纜大都是架空的,馬路的一側是電線桿,另一側則是電纜桿,到了上世紀90年代以后電纜才逐步埋到地下。 如果用戶電話打不通了,維修人員就得出門巡查、測試,看看哪段出了問題。纜線下地之后,先是直接埋在地下。陳育強說:“那時候遇到野蠻施工,把纜線挖斷了,沒有告知我們,又把土重新埋回去。我們跑幾天都找不到問題所在,只能一段一段測試,找到問題段,再去查看有沒有施工過的痕跡。” 后來纜線進入了管道,不過維修的空間只有三四平方米,里面塞滿了粗壯的電纜。搶修時,兩三個人貓著腰窩在里面,腰酸背痛不說,還特別悶,五六個小時才能抽空爬出來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從早上搶修到第二天,修20多個小時是常有的事。 21世紀:光纜 城中村維修條件有限,得打著手電慢慢找 一線負責裝機、移機、維修的員工李杰是90后,他說,過去10厘米粗的電纜能夠承載2000個用戶,現在進入光纖時代,一芯光纜可以承載64個用戶,288芯的也不過拇指粗,而且現在的測試儀器也能很快判斷哪里出了問題。 不過,在城中村沒有管道,光纜無法下地,只能架在空中。有時候被偷盜,有時候村民亂接線,光纜被剪斷的事時有發生。 接入維護中心的吳俊毅說,光纖太重要了,一旦斷了,很多業務沒辦法開展工作,特別著急。有一次晚上11點,他們接到消息說一個單位的光纖斷了,通過儀器測出問題出在離終端400米遠的地方。可是城中村都是小路,線路密密麻麻看不清楚,維護員只能打著手電筒慢慢尋找。 吳俊毅說,用這種笨辦法,查看光纜上面的生產年限和米標,按著記號尋找,終于找到問題所在。連夜搶修,一直到凌晨4點才搶修完成。 |
相關閱讀:
- [ 05-17]樂語通訊亮劍龍城 世界電信日掀"限時搶購"風潮
- [ 05-10]運營商“5?17”世界電信日普推網絡提速
- [ 05-17]手機?汽車? 世界電信日的“異想天開”
- [ 05-17]第一個世界電信日
- [ 10-19]50年前廈門電話簿亮相 市長辦公室電話是1(圖)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