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5月17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梁靜/文 梁張磊/圖)近年來,經媒體曝光的校園欺凌事件越來越多,扇耳光、扯頭發、逼喝尿等各種惡劣的欺凌手段已經到了讓人觸目驚心的地步,校園欺凌,成了揮不去的陰影,也引得教育部開始出招整治。
日前,國務院要求各地各中小學校針對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校園欺凌進行專項治理。
那么,這些欺凌和被欺凌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面對校園欺凌,校方又該如何預防和治理呢?
被欺凌的后果有時候是毀滅性的
在中學時期遭遇校園欺凌,對于被欺凌者來說,其后果有時是毀滅性的。從漳州一縣城初中畢業就走入社會的陳晨(化名)就是校園欺凌事件的受害者。
見到陳晨時,她剛結束一天的服裝店導購工作,“如果初中那會兒沒被那樣欺負,我應該不至于只有初中文憑吧,那直接導致我后來的生活變得很糟糕……”雖然已過去許多年,但當初被羞辱和攻擊的經過仍讓她難以忘懷。
陳晨回憶,她的噩夢是從初二上學期開始的。那天下午放學,她的自行車剛駛離校門不到百米,就發現許多同校的人聚集在路邊。很快地,從人群里竄出三四個女生,其中一人攔住她的自行車后一把揪住她的頭發,把她從車上拽了下來,之后便是一頓拳打腳踢。圍觀的也沒人上前勸阻,更像是早就收到風聲專門來湊熱鬧。
直到被打得頭昏眼花,陳晨才從打人者的口中得知,原來是因為她那幾天和其中一名打人者早戀的男生多說了幾句話。
“回家后,我媽見我滿身的腳印和傷痕就坐不住了,去學校告狀,學校也處理了,可那些人根本就不怕,結果是我再也沒有安生日子過了,在學校我經常被找麻煩。”陳晨說,自那以后,她不知獨自關在房間里哭過幾回,“我再也不想去學校了,不是因為害怕再被打,而是覺得不會再有人尊重我了,很丟人”。
之后陳晨的成績一落千丈,熬到初中畢業后就沒再走進校門。
欺凌者覺得越暴力越被同伴認可
遭遇校園欺凌的經歷讓被欺凌者如此受傷,欺凌者知道嗎?“當時根本就不會考慮對方的感受,現在回想起來,已經完全沒辦法理解當初自己的行為了。”笑稱自己原來是“班霸”的林志偉說,當年他在湖里區一所中學上初中時就拉幫結派、恃強凌弱,有時如果遇上自己心情不好,恰巧在路上碰到同校平時“看不爽”的同學,他就會上前打人。“當然了,對方通常都是好欺負的‘老實人’。”林志偉說,第一次打人時,他是被高年級的一名同學叫去“湊人頭”打群架的,后來和那幫人成天混在一天,耳濡目染,漸漸地,他對施暴開始變得麻木。
“當你主動或被動地被歸為‘那一類人’時,你的行為也會逐漸地往‘那一類’靠攏。”比如,他會肆無忌憚地當面侮辱班上某一個女生長得丑,甚至會對老師的責罰出言不遜。
為什么要放縱自己成為“班霸”?林志偉的回答是:“那個年紀的想法總是很幼稚,或許許多初中壞男生都和我當年一樣,喜歡打架斗毆和欺負弱小時酷酷的感覺,就像古惑仔一樣,總覺得出手越狠就越帥,打得越兇就越有魅力,越能被同伴認可,甚至是崇拜。盡管后果是被學校處分,甚至開除。”
觀點
整治欺凌應凈化孩子成長環境
關于校園欺凌,廈門一些學校已著手開展專項教育活動,主要采取的是主題班會、教育宣講、法制講座、重點約談等形式。盡管在部分老師眼里,這樣的專項活動有點“走過場”的味道。
目前,雖然廈門市教育主管部門尚未出臺專門的整治方案,但此前,廈門市教育局發布的學生《安全指南》就已對這塊內容有過較為詳細的分析與指導,包括如何避免暴力事件、面對暴力孩子該怎么做、家長該怎么應對等內容。
在預防校園欺凌方面,市教育局說,學校應持續開展安全和法制教育,定期開展心理、思想教育,適當組織同學間的協作活動,加強團隊互助意識;注意孩子的行為動向,及時發現并解決苗頭問題。同時建立家、校、社三位一體的幫教體系,進一步加強對行為偏差學生的幫教工作。
在采訪中,導報記者發現,目前廈門市一些中小學,特別是初中仍然還有“班霸”、“段霸”甚至“校霸”,不同程度的校園欺凌也仍然存在。一直關注校園暴力問題的集美大學巨東紅副教授此前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說,校園欺凌與社會環境的影響息息相關。
眼下,一些暴力游戲、黑社會電視劇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他們會將假丑惡的東西進行反面解讀,反而認為暴力解決問題成了英雄主義,所以整治校園欺凌,更應該關注孩子成長環境的凈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