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報訊(記者 許蔚菡)在不少學校還在困惑該如何有效管理和控制學生使用手機和電子產品時,廈門實驗小學、廈門六中、廈門實驗中學卻大膽地在課堂上嘗試帶iPad進校園、試點“翻轉課堂”、電子書包等教學改革,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深度融合。 昨日,廈門市教育局召開2016年基礎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據稱,如今的考卷掃描一遍,老師就能知道學生哪個知識點沒學會;學生做作業,老師批改后用快速掃描儀掃描,學生做作業的全過程就能數字化象……智慧教室、云錄播、“班班通”、電子書包,廈門教育進入了一個信息化、數據化大時代。 “讓群眾‘多走網路,少走馬路’。”廈門市教育事務受理中心書記蔣思彬表示,這是廈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個創舉,走在全國的前列。 2013年廈門教育系統實現寬帶網路“校校通”;2014年實現“班班通”硬件全覆蓋,包括同安區全區所有中小學校1466個班級已實現“班班通”;2015年,初步建成了新一代廈門教育城域網,為“人人通”全面鋪開提供保障。 蔣思彬說,今年將全面建成面向全體師生的“教與學運動平臺”和“公共服務管理平臺”,逐步面向社會開放教育領域的公共服務事項,讓市民共享教育大數據,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我們中心還建成了疾病監測預警系統和健康體檢管理系統,這個系統也是福建省首創,可以實時掌握全市在校學生疾病和健康體檢狀況。” 案例 學習瓶頸在哪 大數據告訴你 廈門六中被蔣思彬稱為在全市教育信息化上走在前列、“第一個吃螃蟹”的學校。 廈門六中副校長戴鷺堅以作業舉例,六中有自己的校本作業本,作業本是紙質的,但經過特殊處理,學生做完交給老師批改后,老師用快速掃描儀,大概2分鐘就能把所有數據掃描進去,之后會自動生成錯題集等。 這一過程,稱為“學生學習行為電子畫像”。它的背后,是基礎教育的學業采集與學情追蹤反饋系統,運用大數據可以對海量的學生習題及試卷進行常態化的專業性圖像掃描處理,快速形成錯題本、學情診斷報告、個性化學習包等。 “所以每個在六中學習的學生,已經數據化了。”戴鷺堅介紹,數字化象解決了一個痛點:學生學習到一定階段,會遇到瓶頸。但是瓶頸如何突破?以前很難回溯。現在有這個大數據,想回溯到什么地方都很容易實現。 其實不僅是在校園、課堂上的應用,據廈門市教育科學院副院長傅興春介紹,教科院也已完成了“廈門市教學動態監測系統”。以2015-2016學年上學期期末考試來說,該系統完成高中、初中、小學各學段閱卷和數據分析30余萬試卷,形成了有關閱卷、質量分析和評價報告,有4萬余位學生或家長通過移動終端查看了學科評價報告和試題難點微視頻等。 |
相關閱讀:
- [ 05-18]多地創新創業政策頻出 高校學生學籍最多留8年
- [ 05-17]水利部公布國家水情教育基地名單
- [ 05-17]大手牽小手 以愛和音樂之名為孩子圓夢
- [ 05-17]泉州市婦聯扎實抓好“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
- [ 05-17]新豐街道組織干部觀看《鏡鑒》警示教育片
- [ 05-17]【問“路”】西藏古稀老人“曬”幸福,90后都看到了嗎?
- [ 05-17]柳州“問題牛奶”飲品銷往幼兒園 當地政府部門已介入
- [ 05-17]掌握發展主動權讓互聯網更好地造福人民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