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民紛紛帶著家中收藏的寶貝前往廈門博物館找專家鑒定。記者陳理杰攝 海西晨報訊(記者陳巧恩通訊員郭淑珺)由外及里,袋子、紙皮、報紙……層層包裹被一一褪去,一把細長的發簪顯了出來!哇,看起來好滄桑。不過,專家一摸,就嘀咕:找不到紋路,不是象牙。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也是各路寶貝“趕集”、“趕考”的重要日子,真假新老,咱遛一圈就能辨出個大概!昨天上午,廈門市博物館的專家們傾巢而出,按字畫、玉器、陶瓷、雜項分組,排排坐免費為市民鑒寶。 葉老先生用厚實的手提包裝著5件寶貝,早早就來了。發簪便是其一,聽聞并非象牙,他倒也淡然,不疾不徐地追問:“那是某種骨頭嗎?大約什么年代的?”專家根據發髻的密度初判為清末民初的象骨,“100多年前的東西”。葉老先生樂了,他告訴記者,這支發簪是在地攤上淘來的,“用了難以想象的低價”。 自稱廈門農民的葉老先生說,他平素喜歡淘老物件,“邊看邊學,就有了些感覺”。除了發簪外,他上星期剛入手的珊瑚紅茶壺也被專家認定為好東西,“大約是同治年間,從景德鎮出來的。當然,做工并不算講究,畢竟是民窯的東西”。聞言,葉老先生又露淺笑,他說,他入手時才花了幾百元。 和藏家葉先生不一樣,年近七旬的王先生帶來了傳家寶———父親留下的三枚硬幣。其中一枚很特別,一面印著“壹圓”字樣和一圈花紋,另一面只有袁世凱的頭像,除此無他。專家告訴王先生,此幣最難得之處在于它是錯版,“按說錢幣上還應體現當時的年號等信息,但它沒有,顯然是個錯版”。王先生并未追問價值,他用小小的絨布包起錢幣,然后系在腰間,“反正多少錢都不賣,這是傳家寶”。 鑒寶現場人潮涌動,不過專家提醒市民朋友,收藏應以興趣為主,通過多學、多看提高自身鑒賞水平,謹防上當。 |
相關閱讀:
- [ 09-03]廈大翔安校區東門 擺攤孕婦遭男子推搡險些早產
- [ 12-06]地攤小販“雷人”叫賣搶市場 產品同質性越來越高
- [ 12-10]女子地攤買衣服嫌質量不好 攤主不退貨拿一件就跑
- [ 12-28]地攤有"幫派"續 廈多部門聯手整治"暴力地攤團伙"
- [ 03-23]婦女海滄擺地攤賣黃碟 被罰2000元拘役5個月
- [ 07-31]“收編”地攤還要做什么? 如何將地攤變靚(圖)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