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廈武警水電第六支隊 決戰泥石流 >>危難中奮勇出擊 此次災情雖然發生在周末凌晨,但六支隊平時戰備訓練抓得扎實,僅40分鐘就將人員收攏完畢。5月8日上午7時40分,接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出兵請求,支隊迅速下達預先號令,主動受領任務,并多渠道跟蹤掌握現場災情信息。上午9時30分,前線指揮所總指揮、六支隊支隊長王振東帶領第一梯隊人員,火速奔赴泥石流現場。在道路堵塞、暴雨不止的情況下,部隊克服重重困難,于下午4時30分齊裝滿員抵達災區。隨后,按照足量用兵、梯次投入的原則,支隊又從同安、集美等方向緊急抽調第二梯隊人員,緊急馳援,擔負機動增援任務。先遣部隊抵達現場后,立即與現場聯合指揮部負責人取得聯系,匯報部隊到位情況,受領任務,第一時間抽組人員組成搜救分隊,在災害現場相對安全區域進行生命探測,組織其他人員對救援通道上的房屋進行初步破拆;后續部隊到位后,針對救援區域狹窄、作業面臨近水邊、掩埋房屋獨立分散救援行動難以展開等實際,反復研討,堅持“救人為先”原則,精心組織人員搜救,并結合任務進展情況多次方案優化,確保了救援工作推進有力有序。 >>暴雨中精確搜救 在救援第一階段,暴雨不斷,大型裝備無法進入、次生災害隨時發生,支隊抽組精干力量,科學編組,對核心區域進行生命搜救,采取“網格探測、由外向里、精確排查”的戰法展開救援作業,對現場有可能的生命跡象進行逐一排查;在重型機械作業面建立后,采用“1+1+2”(即1臺重型機械、1個指揮小組、2個搜救小組)方式展開作業。重型機械在指揮小組的精準指揮下,對滑坡體慢速翻挖、對作業面遞進擴大;搜救組采取“分層排查、鎖定疑點、定點突破”的戰法,全力對失聯者進行搜尋;在后續行動中,作業面逐步擴大,作業條件相對好轉,采取“加固邊坡、危石清除、地毯搜索、精準定位”戰法精心組織搜尋、扎實推進進程,確保救援工作科學有序展開,全面實現不留死角、不留疑慮、找全遺體的救援總體目標。 【花絮】 妻子臨盆 回家路上轉赴救災 妻子臨盆,正乘火車趕往回家路上的第31集團軍某工化營下士班長陳國棟,得知營隊要奔赴泰寧縣救援泥石流災害的消息后,他懷著對妻子的愧疚,到站下車、轉車、趕赴救災一線。 不顧高燒 拔掉吊針返回救援 大雨瓢潑,正在指揮車輛通行的第31集團軍某工化營排長陳建國,手背有三個針眼,他已經發燒到39.1攝氏度。在臨時救護所,軍醫已拒絕了他的數次“請戰”申請,再三叮囑不可下水。可陳建國始終惦記著那座“生命通道”,他斷然拔掉吊針返回救援一線。 救災現場 黨員父子意外相逢 第31集團軍某工化營工程機械操作手、戰士黨員蔡利鋒,與父親蔡清旺在救災現場相遇。作為一名老黨員,蔡清旺主動報名參加了救災志愿者服務隊。相遇后,父子倆互相問候一聲后便匆匆返回各自崗位。 身先士卒 指揮奮戰救災一線 武警水電第六支隊支隊長王振東,每天在機器轟鳴聲中長時間指揮,嗓子喊啞、喉嚨發炎仍堅守在一線,在黃金救援的48小時內,睡眠時間加起來就兩個小時,困了隨地打個盹、餓了隨便扒兩口,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加快救援速度。 拼命三郎 放棄休假搶險救災 第六支隊九中隊四級警士長許武正在江西老家休假,當聽到泰寧發生泥石流險情時,他立馬放棄休假從老家直接到泰寧與部隊會合。到達現場后,他在操作崗位一干就是幾十個小時,被稱為“搶險現場的拼命三郎”。 災情就是命令,駐廈武警水電第六支隊官兵聞險而動、主動請戰、勇挑重擔,第一時間抽調271名兵力、59臺(套)搶險裝備奔赴災區現場展開救援,圓滿完成了2100平方米核心區搜救任務。 文/符鐵輝 黃國鵬 圖/曾威華 |
相關閱讀:
- [ 05-13]禾緣社區義務救援隊守護五緣灣沙灘 2年拯救27條生命
- [ 05-10]廈門救援隊完成任務后撤離泰寧 協助清理31具遺體
- [ 05-09]廈門多支救援力量奔赴三明泰寧 參與災區搜救工作
- [ 05-07]廈地震救援演練:負重行軍三公里 無人機升空勘災
- [ 05-04]山中迷了路老人“任性”亂走 救援隊兵分兩路搜尋
- [ 04-23]廈門救援隊員赴厄瓜多爾參與搜救 已經歷兩次余震
- [ 03-25]廈門有30支應急救援隊伍 在全省全國處于領先
- [ 03-02]和老伴拌了幾句嘴 廈門一老人出門后兩天沒回家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