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第31集團軍救援分隊在架設機械化橋。
通往核心災區斷裂的橋面。
救援車輛通過剛架設的應急橋梁。
奮力營救。
勝利凱旋。
生命探測。
廈門日報訊(文/吳科儒 生增溪 章以添圖/周廣躍)5月8日5時許,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開善鄉發生山體滑坡泥石流災害,陸軍第31集團軍和駐廈武警水電第六支隊官兵聞訊緊急出動,冒雨馳援,克服各種困難,圓滿完成搶險救災任務。
建筑沖毀、交通癱瘓、人員失聯……受持續降雨影響,福建泰寧縣發生10萬立方米以上大型自然泥石流災害,池潭村水電廠擴建工程單位生活營地和廠區辦公大樓被沖毀,災情十分嚴重!
“泰寧縣下渠鄉小均村有處17米道路被沖斷,重型救援機械無法駛入救災現場,急需馳援!”5月8日上午10時50分,駐守在八閩大地的陸軍第31集團軍接到福建省防汛指揮部求援電話,經請示上級后,官兵們迅即而動。
陸軍第31集團軍
架起“生命之橋”
>>50余名官兵冒雨馳援
“應急指揮組出動!”某舟橋團作戰值班室內,團長趙勁松接到出動命令后,當即通知團隊官兵做好救災準備。5月8日上午11時07分,先遣組人員在副參謀長朱彬帶領下直奔災區。雨打車窗噼里啪啦,前方道路朦朦朧朧。
下午3時07分,先遣組到達現場,迅速展開現場勘察,了解我部遂行任務等情況,并與救援部隊詳細對接,為后續部隊展開快速救援贏得時間。經與指揮部商討決定,采取架橋方式打通道路。
同日中午12時20分,該集團軍某旅工化營也接到了救災命令。作為搶險救災專業力量的該營,迅速組織50余名官兵,攜帶通信車、指揮車、油罐車、救護車、重型機械化橋車等10多臺車輛,在該旅副參謀長陳曉亮的帶領下,冒著瓢潑大雨,進行長達6個小時的“急行軍”。下午6時50分,官兵們抵達任務地域,立即展開架橋作業,搶通救災“生命通道”。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與此同時,正在野外駐訓的所屬某師,迅速調集橋梁連和工兵連官兵,配備4輛機械化橋車,兩輛救災物資運輸車組成救災應急分隊,準備聞令而動……
>>接力鏖戰架起“生命之橋”
“迅速測定水深、流速,偵察地質情況!”指揮員一聲令下,官兵們迅速標定橋軸線,展開架橋。為提高應急橋梁承重能力,確保重型車輛通行安全,他們采取“雙橋連接”戰術——將兩座長15米的鋼橋組接起來。經過1個多小時的緊張戰斗,5月8日晚上8時,一座長30米、寬3.75米,承載重量達50噸的應急橋梁,在洶涌肆虐的洪流上方架設成功。
“這條路一通,不但為我們疏通了搶救生命的重要通道,也為大型機械通過提供了良好條件。”泰寧縣交通局局長范家欽激動地說。當天晚上8時10分許,阻滯救災行動的“關鍵卡口”打通之后,挖掘機、救護車等機械順利通過橋梁奔赴救災核心區。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當天晚上10時,持續暴雨導致上游河水猛漲,一根被泥石流沖斷的樹干,順著肆虐洪水漂流下來,威脅著剛剛架起的“生命之橋”。
萬分危急之際,工化營連長艾德偉帶領士官長王子軍、班長李明臻、張勇永、王亞飛等5名黨員骨干組成突擊隊,不顧生命危險跳入湍急洪流中,齊心協力將樹干拖上岸。
緊急排險過程中,有的官兵被順流而下的石塊砸傷了,有的官兵雙手被瓦礫石塊割破了,鮮血直流……
9日上午8時,筆者在救災現場看到,一夜未合眼的官兵們眼睛里布滿血絲。原來,應急橋梁雖架設起來了,然而官兵們的心卻未放下——為確保救災車輛安全通行,他們徹夜守護在橋邊,當好安全警戒員。
在救災現場,筆者還看到這樣感人的一幕:許多當地村民看到救災官兵渾身被暴雨淋透,感動得熱淚盈眶,堅持為官兵送上干衣服,采訪中他們激動地說:“感謝人民子弟兵,一輩子都不會忘了你們的恩情!”
截至5月9日中午,“生命之橋”先后保障3600余輛救護車、工程機械車、指揮車、運輸車、重型機械化橋車順利通過,確保救援行動順利展開……
駐廈武警水電第六支隊
決戰泥石流
>>危難中奮勇出擊
此次災情雖然發生在周末凌晨,但六支隊平時戰備訓練抓得扎實,僅40分鐘就將人員收攏完畢。5月8日上午7時40分,接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出兵請求,支隊迅速下達預先號令,主動受領任務,并多渠道跟蹤掌握現場災情信息。上午9時30分,前線指揮所總指揮、六支隊支隊長王振東帶領第一梯隊人員,火速奔赴泥石流現場。在道路堵塞、暴雨不止的情況下,部隊克服重重困難,于下午4時30分齊裝滿員抵達災區。隨后,按照足量用兵、梯次投入的原則,支隊又從同安、集美等方向緊急抽調第二梯隊人員,緊急馳援,擔負機動增援任務。先遣部隊抵達現場后,立即與現場聯合指揮部負責人取得聯系,匯報部隊到位情況,受領任務,第一時間抽組人員組成搜救分隊,在災害現場相對安全區域進行生命探測,組織其他人員對救援通道上的房屋進行初步破拆;后續部隊到位后,針對救援區域狹窄、作業面臨近水邊、掩埋房屋獨立分散救援行動難以展開等實際,反復研討,堅持“救人為先”原則,精心組織人員搜救,并結合任務進展情況多次方案優化,確保了救援工作推進有力有序。
>>暴雨中精確搜救
在救援第一階段,暴雨不斷,大型裝備無法進入、次生災害隨時發生,支隊抽組精干力量,科學編組,對核心區域進行生命搜救,采取“網格探測、由外向里、精確排查”的戰法展開救援作業,對現場有可能的生命跡象進行逐一排查;在重型機械作業面建立后,采用“1+1+2”(即1臺重型機械、1個指揮小組、2個搜救小組)方式展開作業。重型機械在指揮小組的精準指揮下,對滑坡體慢速翻挖、對作業面遞進擴大;搜救組采取“分層排查、鎖定疑點、定點突破”的戰法,全力對失聯者進行搜尋;在后續行動中,作業面逐步擴大,作業條件相對好轉,采取“加固邊坡、危石清除、地毯搜索、精準定位”戰法精心組織搜尋、扎實推進進程,確保救援工作科學有序展開,全面實現不留死角、不留疑慮、找全遺體的救援總體目標。
【花絮】
妻子臨盆
回家路上轉赴救災
妻子臨盆,正乘火車趕往回家路上的第31集團軍某工化營下士班長陳國棟,得知營隊要奔赴泰寧縣救援泥石流災害的消息后,他懷著對妻子的愧疚,到站下車、轉車、趕赴救災一線。
不顧高燒
拔掉吊針返回救援
大雨瓢潑,正在指揮車輛通行的第31集團軍某工化營排長陳建國,手背有三個針眼,他已經發燒到39.1攝氏度。在臨時救護所,軍醫已拒絕了他的數次“請戰”申請,再三叮囑不可下水??申惤▏冀K惦記著那座“生命通道”,他斷然拔掉吊針返回救援一線。
救災現場
黨員父子意外相逢
第31集團軍某工化營工程機械操作手、戰士黨員蔡利鋒,與父親蔡清旺在救災現場相遇。作為一名老黨員,蔡清旺主動報名參加了救災志愿者服務隊。相遇后,父子倆互相問候一聲后便匆匆返回各自崗位。
身先士卒
指揮奮戰救災一線
武警水電第六支隊支隊長王振東,每天在機器轟鳴聲中長時間指揮,嗓子喊啞、喉嚨發炎仍堅守在一線,在黃金救援的48小時內,睡眠時間加起來就兩個小時,困了隨地打個盹、餓了隨便扒兩口,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加快救援速度。
拼命三郎
放棄休假搶險救災
第六支隊九中隊四級警士長許武正在江西老家休假,當聽到泰寧發生泥石流險情時,他立馬放棄休假從老家直接到泰寧與部隊會合。到達現場后,他在操作崗位一干就是幾十個小時,被稱為“搶險現場的拼命三郎”。
災情就是命令,駐廈武警水電第六支隊官兵聞險而動、主動請戰、勇挑重擔,第一時間抽調271名兵力、59臺(套)搶險裝備奔赴災區現場展開救援,圓滿完成了2100平方米核心區搜救任務。
文/符鐵輝 黃國鵬 圖/曾威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