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晚報訊(《海滄周報》記者 林藝萍)清晨5點,和聚緣“掌門人”林聯和準時起床,開始了一天的勞作。昨晚剛到的新鮮土筍個個“活蹦亂跳”,散發著泥土的氣息。去泥、碾壓、清洗、熬煮、裝盤、冷藏……歷經5個小時,甘冽鮮美的土筍凍即可食用。
土筍凍是海滄三寶(土筍凍、土龍湯、白灼章魚)之一,海滄人吃土筍凍的歷史久遠,清初周亮工的《閩小記》記載:“予在閩常食土筍凍,味甚鮮異。”目前海滄還有5家制作經營土筍凍的作坊,其中,林聯和是海滄土筍凍制作技藝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工人在制作土筍凍。鄭偉明攝
琢磨改良工藝,“打包土筍凍”質量銷量提高
林聯和生長于海滄街道溫厝村寧坑社,村里做土筍凍的歷史可追溯到民國時期。“上世紀80年代,海水漲到村口,退潮后,村里人都到海灘上,用特制的短柄鋤頭挖土筍,非常熱鬧。”林聯和說,那時村里一天挖到的土筍可達兩三百斤,他的母親溫秀絨便開始收購土筍并制作土筍凍,在海滄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從小耳濡目染,林聯和慢慢地學會了土筍凍制作技藝。上世紀80年代末期,從師專畢業后的他成為一名老師。為適應市場需求,林聯和在業余時間琢磨起怎么改良土筍凍。
當時,市場上有不少人在售賣土筍凍,為了保持凝凍狀,人們往往將土筍凍直接泡進冰水里。林聯和認為這樣做不衛生,于是,他把土筍凍打包,將袋子密封,再泡冰水售賣。如此一來不僅能保證質量,打包銷往全國各地也不是問題。
辭職傳承家業,精準配方讓土筍凍口感更佳
“銷售面廣了,對人工的要求也更高了。原來的土筍凍是杯裝的,杯子需要反復使用,清洗、制作都要耗費不少的人工。”后來,林聯和想到了一個法子:將做好的土筍凍倒到模具里,凝固后再用剪刀切塊,分裝,既減少了人工,大盤子又可以保證消毒干凈,也更加衛生。
2006年,從事教學工作18年的林聯和開始思考起了老手工藝的傳承。一邊是收入穩定的工作,一邊是家業。經過反復思考,他最終辭去了教師工作。
“我開始一次次試驗,加多少比例的土筍、水、鹽、味精,每次都要記錄,直到找到口感最佳的一次配比。此舉打破了老傳統的粗糙做法,做出的土筍凍更加精致。”林聯和說。
林聯和的手藝獲得廣泛認可,不少人從外地慕名而來,拜師學藝。除了傳授手藝,林聯和的作坊里還給村里失地、失海的農民提供就業崗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