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廈門5月26日訊(本網記者 陳薪宇)今日上午,廈門市人民政府召開城市管理提升工作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廈門將用三年的時間,實現城市市容環境全面提升,計劃在2018年1月起全面推行垃圾分類,到2020年,廈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百分之百。 今年4月以來,廈門陸續出臺了《關于環境衛生和垃圾處理三年提升行動方案》、《廈門市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工作方案》、《廈門市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管理辦法》和《進一步深入推進“門前三包”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形成了一套全面提升城市市容環境管理工作的“組合拳”。 年底前島內主次干道實現機掃 建成智慧環衛平臺 據了解,廈門將全面更新環衛作業設備,大力提高機械化清掃作業率。2016年底前,島內主次干道全部實現機掃,背街小巷機掃率達到85%以上;島外集美區、海滄區主次干道機掃率達到85%以上,背街小巷機掃率達到75%以上;同安區、翔安區主次干道機掃率達到80%以上,背街小巷機掃率達到70%以上。做到清掃與保潔相結合,保持地面潔凈。 其次,改革垃圾分揀收運系統,建立垃圾“直運體系”,實行“桶車對接”。2016年底前,由各責任單位完成對垃圾桶更新升級。2018年底,建立桶-車-站(壓縮中轉站)生活垃圾收集轉運體系。同時,傳統的清潔樓將不再作為垃圾中轉站,將改造成環衛工人休息站等各類環衛作業配套設施,徹底解決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廈門將完成東、西部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建設。2018年底,全市生活垃圾焚燒日處理能力達4000噸,焚燒處理率達80%以上,無害化處理率保持在100%,原生垃圾基本實現“零”填埋。東部、西部、后坑等三個垃圾焚燒發電廠將實施除臭系統升級改造,東部垃圾衛生填埋場將建設綜合臭氣收集利用項目。 此外,廈門將結合智慧城市、智慧市政建設,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平臺,建立環衛和垃圾收運處理基礎數據庫,建成具有環衛保潔、餐廚垃圾、垃圾分類、末端處理等模塊,融數據查詢、統計分析、監控跟蹤、調配調度等功能為一體的智慧環衛平臺,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生活垃圾實現一體化管理 年底建立垃圾分類體系 據介紹,去年廈門日均垃圾在4200噸左右,人均約1公斤,且每年大約以一成速度增長。與此同時,廈門已建成2個垃圾分揀廠、3個垃圾焚燒發電廠和廚余、餐廚垃圾處理廠各1個等。到2017年底,廈門還將建成一個工業固廢處理廠和2個以上大件處理廠,并完成后坑垃圾壓縮中轉站擴建。廈門將在2018年基本具備全面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的物質條件。 廈門將在2016年底建立分類體系,完成設備升級。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將試點分類收運“示范線路”。根據規劃,到2020年,廈門市民生活垃圾分類知曉率不低于95%,思明區、湖里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75%以上,集美、海滄區覆蓋率達60%以上,同安和翔安區也將達到五成以上覆蓋率。 廈門即將開展的垃圾分類工作借鑒了臺灣、杭州、深圳等地以及德國的做法,尤其將在前端、中端、末端各環節一體化考慮,避免“前端分類投放、后端混運混處”。其中,前端將著手垃圾分類和減量,即在全市實行“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種分類法;同時,將努力實現“路上垃圾不落地、河湖邊垃圾不入水、海漂垃圾不入廈”,并加大“限塑”管理。中端則將建立分類直運體系,在全市規劃若干條垃圾收集線路,垃圾轉運車收集垃圾后直接送往大型壓縮中轉站或垃圾處理廠,實現垃圾不落地、不外露、不拋撒和全程分類。末端則是實行垃圾分類處置。 據介紹,廈門還將把垃圾分類工作和市容環境衛生與垃圾處理三年提升行動、門前三包等工作結合開展。根據廈門市規劃,在未來三年間,這座中國著名的“花園城市”市容環境還將實現全面提升。 |
相關閱讀:
- [ 05-14]廈門生活垃圾分類后年全面推行 減少源頭垃圾產生
- [ 04-21]榕擬立法推動垃圾分類 養犬管理等法規今年審議
- [ 04-18]垃圾分類要跑好“最初一公里”
- [ 03-24]海滄:每戶一張“智慧綠卡” 分類扔垃圾獎勵積分
- [ 03-21]為藍熄燈一小時,護藍踐行一輩子
- [ 03-02]社會治理:“微創新”也給力
- [ 02-03]垃圾分類“馬拉松”何時到終點?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