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民個人信息被隨意倒賣。 【生財之道】 征信信息類似“經濟身份證” 容易被不法分子盯上 據了解,市民需要辦理貸款抵押等業務時,都要查詢征信信息。銀行工作人員賴小姐說,目前個人征信數據庫采集的信息包括姓名、聯系方式、婚姻狀況、居住地址、職業等個人基本情況,還包括貸款發放銀行、貸款額、貸款期限、實際還款記錄等貸款信息,及發卡銀行、授信額度、還款記錄等信用卡信息。其他公共事業繳費信息、個人欠稅、法院判決等,也已經或即將納入個人信用數據庫。 “個人的征信信息類似‘經濟身份證’,”賴小姐說,“足以讓一個人變得完全‘透明’。” 記者從銀行業內人士口中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樓市火爆,置換房產的市民較多,他們在交易過程中都要查詢個人征信信息,有的還會打印出來交給貸款公司或中介機構。一些不法分子就此盯上了這條“生財之道”。 【警方調查】 民間借貸機構和銀行內部 存在泄密渠道 究竟是誰泄露了這些本應屬于隱私的信息呢? 據悉,市民可到所在地的中國人民銀行分支行、征信分中心免費查詢本人信用報告,網絡上還有多款征信查詢APP軟件可供下載。此外,一些民間借貸機構要求客戶提供個人征信報告的詳細內容,但在使用時存在許多不規范的地方或保管不善,個別業務員私下倒賣客戶信息。 從警方調查獲悉,嫌疑人手中的公民征信信息,來源包括銀行內部和民間借貸機構,具體情況還在調查中。 根據我國現有法律,尚無專門針對公民信用和隱私保護的法律,《征信業管理條例》和《征信機構管理辦法》沒有涉及泄露公民信息須承擔的責任等內容。 福建重宇合眾律師事務所的郭豐律師認為,公民征信信息也屬于個人信息,公民依法對個人信用信息享有支配權、控制權、不受侵犯權以及利用權。他建議征信業監管部門亟須出臺專門規定,從個人信用信息的查詢、使用、保管以及提供等方面,對民間借貸機構的行為予以規范。監管部門應對民間借貸機構涉及征信領域的相關業務進行全面、深入的檢查與整頓,增強相關從業人員的征信法治意識。 |
相關閱讀:
- [ 01-24]聯通技術人員單價1萬倒賣信息 內部管理機制受疑
- [ 10-07]票販在火車站收廢棄車票倒賣信息 每張獲利15元
- [ 10-08]鐵路回應“票販收廢票倒賣信息” 稱二維碼已加密
- [ 12-27]女子查男友“查”出樂趣 網上加偵探群倒賣信息
- [ 10-11]學生開發外賣信息軟件 獲贊“程序員里的活雷鋒”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