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6月12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魏文/文梁張磊/圖)“土地公,白目眉,無人請,家己來……”昨天上午,在廈門市美術館內,一群唱閩南童謠、繡珠繡的孩子吸引了許多家長、孩子駐足。原來,這是廈門何厝小學的孩子們正在進行文化遺產日的宣傳活動。而孩子們唱的名為《土地公》的童謠是該校“斗陣大漢”(閩南語,意為“一起長大”)系列校園原創閩南童謠中的一首。 老師原創閩南童謠出版 導報記者獲悉,何厝小學原創閩南童謠CD本月初已由廈門文廣影音有限公司正式出版發行,這張CD中共收集了《囝仔嬰》《中秋暝》等15首校園原創閩南童謠,而這些童謠全部出自校長何雅琳、音樂老師張萍和陳婕慧3人之手。 張萍老師介紹,這些童謠創作以充滿童心、童趣、閩南味且朗朗上口為原則,融入教育需求的育人滲透。通過唱童謠,孩子們不僅學習了閩南語,還了解了閩南人的文化、感知閩南人的精神?!疤鞛鯙?,要落雨……”等閩南童謠曾伴隨了許多閩南人的童年歲月,但真正適合孩子的閩南歌謠并不多,而現今廈門地區很多人連閩南話都說不好,閩南文化的傳承受到空前挑戰,這正是何厝小學創作閩南童謠的初衷——通過好聽、易唱、有趣的童謠,讓中國語言的“活化石”——閩南方言口口相傳。 崇本教育潤養為人本色 近十年來,何厝小學通過孩子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堅持“崇本教育”的辦學思想,潤養孩子的“為人本色”。上閩南話課,唱閩南童謠,玩閩南童玩,學校的大課間還“斗陣來做操”,跳起原創的閩南韻律操。 同時,學校還開設了剪紙、陶藝、珠繡、皮影戲、木偶、茶藝等校本課程,滿足不同年齡層孩子的需求。在學習體驗中,孩子們不僅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溝通、交流、合作、感恩、創新等。 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周長楫說,讓孩子唱閩南童謠,是閩南話進課堂的重要手段。而何厝小學通過CD、動畫、舞蹈等多種形式,使童謠不局限于簡單的說,在傳承的同時還全心鉆研、創作,把閩南的人文和風土都融合進來,在校園里營造出濃濃的閩南文化氛圍,成效是顯著的。 |
相關閱讀:
- [ 05-23]廈門故事大王比賽評委認為童謠不算故事 家長不平
- [ 03-31]《三只小豬》人偶劇在廈門閩南神韻劇場首演
- [ 12-29]島外孩子創作童謠 “土氣”十足受老師好評
- [ 05-14]廈門首個閩南童謠文化中心翔安開建 兩年后投用
- [ 04-30]閩南童謠文化中心開建 10個配套項目啟動
- [ 04-29]廈門首個閩南童謠文化中心開建 位于馬巷內林片區
- [ 03-10]翔安建閩南童謠文化中心 選址馬巷鎮內林商住片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