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把這項工作作為推動廈門轉型發展、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成為全國“多規合一”28個試點市區縣、也是試點城市中唯一的大城市,經過探索和實踐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體現了上文所說城市競爭力理論中規劃對城市發展軟實力的重要作用,“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造就了生態、生活、生產相結合的規劃紅利,為廈門帶來了綜合性、集約型、高效性的創新收益。 “多規合一”實施兩年多來,廈門市盤活了55平方公里的建設用地存量,為下一步200個基礎設施項目、180個民生項目落地提供了保障,而且以信息化手段搭建來綜合管理的平臺,顯著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進一步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加快產業鏈垂直整合。從歷史經驗來看,如果在城市化水平50%-70%的時期進展順利,城市化的集聚效應將會助推技術趕超、產業升級和經濟可持續增長;反之,城市化的負外部性將會抑制產業轉型,使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脫節,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在中國城市化推進的關鍵節點,廈門市“多規合一”改革將城市轉型、社會轉型與經濟轉型相結合,確實提升城市競爭力,為城市的長遠和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據中國社科院《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廈門名列2014年中國可持續競爭力十強城市,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名列第五。2015年4月10日,國家住建部在廈門召開全國市縣“多規合一”試點工作現場會,總結和推廣廈門市的經驗。 同時,廈門市積極開展“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其實質是美好環境和和諧社會共同締造,其關鍵在于政府轉變職能,由管理型政府變為服務型政府,由政府決策變成公共決策,以社區為基本治理單位發動群眾發展共建。據統計,居民群眾對“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知曉率、參與率高達90%以上,近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經濟增長,全市民生和社會事業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成以上,群眾對基本公共服務滿意程度居全國第三。 2015年7月27日,民政部在廈門召開全國社區治理創新工作會議,“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模式得到高度肯定。 開放、包容是廈門發展的軟實力 作為一個城市,廈門一直以來都有移民加入,以前主要是在海外打拼的華僑,1862-1970年從廈門流入的僑匯占全國的15.4%,可以說開放、包容是廈門與生俱來的基因。 1980年廈門設立經濟特區,成為大陸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城市之一,開放的體制、機制優勢吸引了各路文化、科技、商賈精英,凈流入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30%以上,廈門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獨步東部沿海,甚至超過了上海和杭州等經濟和人口重鎮。 2010年,經濟特區擴大到廈門島內外,現在的大廈門,常住人口中有一半是新移民,無論是洋博士還是打工仔,他們都在為廈門做貢獻,都深諳廈門小吃(如沙茶面、土筍凍)和中秋博餅的真諦,慢慢變成了廈門人。 聯合國人居署在《世界城市報告》中提出了“包容性城市(Inclusive Cities)”的概念,強調城市對來自不同地域和背景人群的接納程度,強調城市不同主體發展權利的同質均等性。未來一個階段,隨著城市移民階層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水平醫療、教育等社會服務資源的廣覆蓋與均衡配置,將成為“包容性城市”社會平衡發展的基礎性保證,這對于一個城市的長遠發展尤為重要。在這方面,具有開放、包容傳統的廈門無疑具有競爭優勢。 廈門市率先在全國建立城鄉一體、內外一致的“全民社?!?、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和社會保障體系,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和城鎮化思路,不斷提升開放、包容的城市競爭力。廈門市已基本建成“全民社保城市”,實現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應保盡?!?,創造了全國社保的“廈門模式”。 目前,廈門市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總數中,小學有55.5%為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初中有52.3%為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住房方面,廈門已初步建立有保障性租賃房、經濟適用房和限價商品房組成的“廣覆蓋、分層次”的保障性住房體系,出臺了全國首部有關住房保障的地方性法規和30多個配套文件,成為全國藍本,不斷滿足城鄉居民和城鎮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的住房需求,逐步實現住有所居。 應該指出的是,作為二線城市的廈門,房價直追深圳、上海、北京,位居全國第四,這已經成為普遍關注的問題。 如何正確認識廈門的高房價呢?首先,房價上升在經濟發展和城市化轉型時期具有其現實基礎,其升值主要來源于分享城市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如前所述,廈門市是一個值得作為家的城市,其城市公共服務和保障體系在福建省各市中是最好的,其宜居、開放、包容的特質在全國也頗負盛名,因此對周邊地區乃至全國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在旺盛的需求之下,價格自然不斷走高;但是,過高的房價又超出其基本面(如人口流入、城市公共服務好等),在全國流動性過剩又缺乏投資渠道的大背景下,廈門很難獨善其身;而且,廈門這幾年的住宅土地供應一直偏緊,也是房價上漲的重要因素。 盡管廈門的高房價有種種客觀的原因,但如果房價脫離基本面不斷上升,就會影響到城市的產業結構,不利于人才的流入和產業經濟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處于城市化轉型過程中的房地產是一個比股票市場更重要的資本市場,如果住房(即資本)的分配越不均,即有人可以買許多套房、有人連一套房也買不起,經濟增長的好處和社會財富的分配就會越發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無法實現包容性增長。 作為一個包容性的城市,廈門應該考慮如何進行制度創新,在城市化這一階段盡可能地實現“居者有其屋”,讓新市民都有機會分享城市公共服務帶來的資產升值。在這方面,新加坡的經驗值得借鑒,正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所說,只有確保公平包容,才能可持續發展。 廈門的開放包容還要體現在對外交流中 廈門的開放、包容還體現在其外向型經濟和文化交流上,以僑引臺,以僑引外是廈門的特色,外商投資企業在廈門工業中一直是主角,2015年廈門自貿區獲批,對臺、對外交流合作繼續擴展。 2016年2月,國務院批復《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指出,“逐步把廈門市建設成經濟繁榮、和諧宜居、生態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城市,在促進兩岸共同發展、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發揮門戶作用”。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廈門的國際化水平和國際影響力還不高,在談到對外開放時通常還是指吸引和利用外資上。 其實,中國改革開放前30年以“請進來”為主,今后30年乃至更長時期,“走出去”將成為潮流和趨勢。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大陸企業對外投資已經進入加速發展階段,但廈門作為“走出去”的門戶作用并不明顯。 有意思的是,率先“走出去”的是廈門大學,這背后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正如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所說,“廈門大學是由愛國僑領陳嘉庚于1921年創辦的。92年之后,廈大回到嘉庚先生成長的馬來西亞創辦分校,這是歷史的回饋。”筆者今年5月份到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訪問,真真切切感覺到國際化的巨大潛力,也相信開放、包容的廈門能夠將其城市競爭力進一步拓展成為其國際競爭力。 (作者系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王亞南經濟研究院教授) |
相關閱讀:
- [ 06-17]漳州六學生高考后來廈門游玩 誤上“黑車”遭司機恐嚇
- [ 06-17]貨車超載700%被查司機還敢撒潑 舉磚威脅抓咬民警
- [ 06-17]廈門市檢察機關舉報宣傳周下周啟動 統一舉報電話12309
- [ 06-17]廈門市教育局重申 暑假期間嚴禁集體補課畢業班也不例外
- [ 06-17]廈門跆拳道晉級考試將規范 統一考試各項環節
- [ 06-17]廈門一工人拆廣告牌時誤燒空調冷卻塔 引起火災
- [ 06-17]廈門今明天氣愛“變臉” 午后易現陣雨將持續高溫
- [ 06-16]福建省高校畢業生到基層生活補貼將定期調整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