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魚肝油廠原煉油車間老廠房改造完成。記者唐光峰攝 海西晨報訊(記者 王曉萍)1952年,沙坡尾58號開啟了原廈門魚肝油廠的輝煌歷史。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廈門首家國營工廠,是當時廈門經濟發展的標桿,最鼎盛時期被外界稱為“小鞍鋼”。后來,原址上的老廠房搬遷、損毀,僅剩唯一一棟原煉油車間。現在,這僅存的原煉油車間修繕改造完成,迎來了“再生”。 昨日,《鷺銘》首發式暨“尋找老廈門魚肝油的味道”座談會召開,泛黃牛皮紙,黑白老照片,《鷺銘》記錄了原煉油車間的修繕改造過程。座談會上,廈門著名文史專家洪卜仁、廈門大學教授鄭啟五等近10名專家學者,與原廈門魚肝油廠老員工一同見證了原煉油車間的“再生”。 據悉,原煉油車間的修繕從2014年10月開始,現已改造完成,將喚醒更多人尊重與保護歷史文化建筑。 “廈門的老廠房應予以保護,把老廠房不同時期的圖文資料保存下來,與建筑保護相結合。”洪卜仁說,與《鷺銘》結緣,是出于保留老廈門記憶的愿望,因此他擔任了此書的顧問。 座談會上還有4位兩鬢斑白的老人,他們都是原魚肝油廠的老員工,見證了廠子發展的不同時期。 往事 部隊駐守工廠進出心情緊張 家住廈港的金子玉老先生已84歲高齡,可一聊起原魚肝油廠,他就滔滔不絕。 金老先生是上海人,1954年8月26日入廠。此后,他定居廈門,與原魚肝油廠一起成長。當年,作為廈門首家國營工廠,廈門魚肝油廠有特派部隊駐守。“進出十分嚴格,需要口令。”金老先生笑著說,想起當年的軍人一臉嚴肅地詢問他口令,心里還是挺緊張的,國家對魚肝油廠的重視可見一斑。 金老先生進廠不到一個月,戰事打響。為此,金老先生和其他員工在廠子里筑造起了簡陋的防空洞。“在一個水池上蓋上鋼板,再鋪幾層沙包。”金老先生說,每到防空警報響起,他們就一頭扎進簡易防空洞。 當時,原魚肝油廠引進的是外國先進設備,可自動控制溫度,全英文系統。原魚肝油廠的員工在英語面前犯了難。金老先生英語底子不錯,就擔任起了翻譯。“我當時花了一星期把工藝流程翻譯成中文。”后來,廠子里的部分外貿合同及機臺外文翻譯,就由金老先生包攬了。 如今,金老先生帶著在廠子里工作幾十年的記憶,常散步至沙坡尾58號走走看看。 |
相關閱讀:
- [ 06-21]20名專家簽名支持保護福建新華印刷廠木構老廠房
- [ 11-03]福州市出臺新政 市區老廠房將成投資新寵
- [ 11-02]榕新政助市區老廠房成為投資新寵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