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鼓浪嶼》。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陳冬 圖/記者 姚凡)正在市美術館二樓舉辦的“美麗廈門·幸福思明——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寫生·設計作品展”,展出的120件作品,其作者既有魏傳義、洪瑞生、楊浩石、唐紹云等這樣的名家,也有正在茁壯成長的新人。
他們的作品,描繪的是同一個主題——思明區極富閩南特色的市井生活。
他們的作品,還有一個共性——閃動著靈性之光。這是因為,他們不是閉門造車,而是真正走進基層、深入生活去創作。
展出的畫作。
??? “地校聯姻”進入社區采風寫生
這場展覽,緣起于一次“地校聯姻”。去年3月,思明區政府和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簽約創建了“廈門大學藝術教學實踐基地”。
該基地開創了校外藝術課堂新模式,可以讓師生在“家門口”寫生,深入身邊的社區采風,展現社區最“草根”的文化與生活。這樣的活動,更是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生動寫照。
于是,美術系師生的課堂從室內移到了戶外,“搬”到了中華街道、鷺江街道、廈港街道、鼓浪嶼等多個片區,去寫生、拍照、調研、測繪、搜集資料。
每周總有那么兩三天,會看到老師、學生背著畫夾穿梭于老廈門的街頭巷尾,審視每一個細節,一畫就是半天,時常引來市民和美術愛好者的圍觀、觀摩。甚至有許多人對著師生們說:“你們畫的是情懷?!?/p>
美術系副主任、教授吳榮華告訴記者這樣一組數字,上百位師生幾乎全員參與,有3000多人次“浸潤”在社區小巷,創作了大量寫生作品,最終甄選了120件作品,包括油畫、國畫、綜合材料、攝影、設計等門類,作為成果向市民匯報和展示。
?
國畫《某年某月某日廈門中山路晚霞》。
在尋常巷陌中發現美
其實,美院學生走向戶外,走向田間地頭、古宅民居,向大自然獲取靈感,是常有的事?!叭欢?,真正走向社區,以百姓生活、街道小巷、民俗文化、自然風光為主線的課堂實踐,并作為廈大美術與設計專業學生幾年的單元課程,這樣的做法在全國并不多見?!彼囆g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張立平說。
思明區政府和藝術學院攜手,不僅是對學校教學、創作、科研一種有益的補充和提升,更重要的是,吹響了藝術院校融入本土的創作號角,能夠喚起人們對老社區、老街道的美好回憶,促使文化藝術和城市發展相互融合,在“尋常巷陌”中發現美、感受美。
除了寫生之外,藝術學院還以科研課題的形式介入思明區的老街文化提升和宣傳,在一年多時間里,拍攝了1部專題宣傳片、3期“思明老街”系列照片,引起不小的反響。
●展覽名稱:“美麗廈門·幸福思明——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寫生·設計作品展”
●主辦單位:福建省美術家協會、思明區政府、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廈門市美術家協會
●承辦: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
●展覽時間:6月28日至7月8日
?
觀眾觀展。
中山路、升平路長卷。
【作品點擊】
《廈門市中山路升平路長卷》
創作者:2012級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全體同學
白紙上,黑色的線條勾勒出中山路、升平路沿線的騎樓建筑。最樸素的白描手法,卻如此傳神,騎樓建筑的神韻、縱深街口的清幽躍然眼前。
一個長達百米“鏡頭”的寫就,成為一次生活故事的蒙太奇,直觀反映了中山路在各個年代的樣貌,讓人驚嘆不已。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研室主任鐘貞說,這是一種介乎于繪畫和攝影之間的創作,也體現出我們這個專業的最大特點。
這幅作品,作者多達30多個人。他們四人一組,現場進行速寫。并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完成掃描、拼接等后期處理。
作為指導老師,鐘貞有個想法:把這種方式作為一種項目保留下來,每年帶一批新的學生去畫,既聯系了專業特點,也能看到中山路的時代變遷,以此留住一個城市的記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