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暉在翔安隧道里工作
海西晨報訊(記者 吳斯婷)海面下70米深處的翔安隧道服務隧道里,一群人揮汗如雨地工作,為廈門柔性直流工程保駕護航。7月2日晚7點多出現在《新聞聯播》里的這一幕,讓全國觀眾認識了國網廈門供電公司輸電電纜班班長陳朝暉和他的同事們。
黨員應該是什么樣的?誰是身邊的好黨員?“七一”前后,《新聞聯播》開設了特別欄目“說說身邊的共產黨員”,7月2日晚的《新聞聯播》,用陳朝暉的故事給出了答案:“黨員要當帶頭人。”
透過下面3個鏡頭,晨報為您講述廈門這位黨員的故事。
鏡頭
隧道巡線衣服能擰出水
“挺激動的,沒想到我們這么平常的工作能上《新聞聯播》。”陳朝暉昨日對記者表示。其實,他的工作并不算平常。
作為國網廈門供電公司輸電電纜班班長,陳朝暉和同事負責管理35千伏及以上到220千伏的交流電纜,以及正負320千伏柔性直流電纜,總里程320多公里。
去年年底投運的廈門柔性直流輸電科技示范工程的電纜部分(包括翔安隧道段),就是他們負責的部分。投運時,這是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的電纜工程,對廈門電網至關重要。特別是在夏天,可以說,廈門人可以隨時放心地開空調,和這個工程的保障是分不開的。因為比較重要,這一段是陳朝暉和同事們維護的重點。央視記者在廈門采訪時,也專程跟隨陳朝暉去了翔安隧道的一段———服務隧道里的工作現場。
海面下70米的隧道里,長年悶熱潮濕。在這樣的環境里,穿著長袖、長褲的工作服,戴著安全帽,就像蒸桑拿一樣。在里面巡一趟線,要走四五公里,花上3—4個小時。陳朝暉說,這樣一趟下來,連冬天都會滿身大汗,夏天就更不用說了,工作結束時,衣服常常能擰出水來。
工作很辛苦,但陳朝暉是這么說的:好的共產黨員,首先要有工匠精神,工作中要吃苦在前,勇于擔當。我們的一言一行要向身邊的同事傳遞正能量,感染和激勵我們身邊的每一位同事。
鏡頭
通宵搶修為了不停電
有一件事,輸電電纜班的入黨積極分子林智雄記得很清楚。
那是一次五天四夜的電纜故障搶修,因為時間緊,只能通宵干。林智雄當時剛到這個部門不久,到了深夜有點扛不住,陳朝暉讓他先去車里休息一會,自己繼續干。林智雄醒來時已是凌晨兩三點,他下到電纜工井里一看,陳朝暉還在埋頭搶修。
那個瞬間,林智雄非常感動。“班長作為一個老黨員,很多事都沖在前頭,在搶修、檢修、故障處理的時候有共產黨員在,就覺得比較有靠山、心里踏實,因為他們在干活時有責任心、要求高,也能傳遞一種正能量給我們。”
緊張的搶修工作對陳朝暉來說是常態。他告訴記者,電關系到市民生活,作為管主網設備的電業人,如果遇到問題不及時搶修,就會造成大面積停電,所以需要搶修的時候必須頂上。
“這是我們分內的工作,是我們的責任,義不容辭。”
鏡頭
帶頭創新提高工作效率
柔性直流工程對廈門意義重大。建設施工時,曾遇到海底隧道內空間狹小、環境潮濕、粉塵大的難題,這些都是電纜接頭施工的大忌。
陳朝暉和同事們發揮黨員的創新精神,發明出先進的直流電纜施工“手術室”,應用到施工現場,為整個工程工期提前送電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為一個基層一線黨員,今后我不僅要在技術、動手能力方面帶頭,在創新上也要帶頭做好。利用科技的手段提高工作效率。”陳朝暉說。
陳朝暉原聲
從父親身上
看到黨員的偉大
我佩服的黨員是已過世的父親,他生前也是一名黨員、電業人,一輩子勤勤懇懇地工作。
我記得,1988年的廈門第一電力進島通道海纜工程,父親作為主要負責人,早出晚歸,有時還吃住在工地。退潮后,為了趕時間差,他也跟敷設人員下灘涂拉電纜,回到家滿身泥土,那時我才懂得這就是共產黨員啊!
雖然父親的工作很平凡,但我覺得他做的事情很偉大。現在我也是一名共產黨員,也時刻在為城市帶來光明,我感到無比光榮與自豪! |